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原油为唯一碳源,从长期被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6株原油降解菌SY1~SY6,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初始pH、温度、充氧量(摇床转数)、盐浓度、氮源和磷源等环境因素和营养条件对各菌株生物降解原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6株原油降解菌在初始pH7~9,温度30℃,摇床转速180 r/min时生长良好,且能有效地降解石油类污染物,其平均降解率为50%以上。6菌株在盐浓度在1%时生长良好,SY3菌和SY4菌能在盐浓度10%以上生长,具有一定的耐盐能力。同时,6菌株以氯化铵(NH4Cl)为氮源,磷酸氢二钾(K2HPO4)和磷酸二氢钾(KH2PO4)的混合物(2∶1)为磷源时生长良好,因此可作为各菌生长的最适氮源和磷源。研究结果可以为含油废水的处理提供微生物基础。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以原油为唯一碳源,从长期被石油污染土壤的浸泡液中分离、筛选出二株高效原油降解菌,即SY4和SY6,并对其影响生物降解的环境因素和营养条件进行试验研究。通过摇床实验,得出二株菌的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0℃,pH8,摇床转速(间接反映通气量)200r/min,接种量为0.1%,最佳氮源为氯化铵(NH4Cl),最佳磷源为磷酸氢二钾和磷酸二氢钾的混合物。在一定的原油浓度范围内,SY4和SY6菌对原油具有较高的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3.
以柴油作为唯一碳源,经过富集驯化,筛选出7株石油烃降解菌单菌,并分别测定其对柴油和油基钻屑的降解效能,利用其中4种菌(K-2、K-3、K-6和K-7)构建复合菌群对油基钻屑进行进一步降解试验。结果表明:(1)K-7对柴油和油基钻屑降解能力最强,降解率分别可达67.5%和28.8%;(2)最佳的复合菌群组合为K-3、K-6和K-7,其对油基钻屑的降解率达到了37.5%,较单菌最优降解率提高约30.2%;(3)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表明,复合菌群能有效降解油基钻屑中的烷烃和芳香烃,对长链烷烃、支链烷烃、烷基萘芳香烃均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4)生理生化鉴定,初步判断K-6为红酵母菌属(Rhodotorula sp.),K-2、K-3、K-7均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  相似文献   

4.
从大港油田筛选和分离出3株以原油为碳源的石油降解菌,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用这3株菌混合处理某炼厂的"三泥",在适宜的降解条件下,仅需投加混合菌液,无需添加营养物(N,P),可使含油污泥A的残油量从67g/kg降至7.7g/kg,混合油泥试样AB的残油量从19.7g/kg降至3.1g/kg,平均去除率为84%以上,可以实现含油污泥的较为经济的、有效的处理.经生物处理后含油污泥的恶臭味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5.
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对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有效去除环境中的多环芳烃具有重要意义。分别以石油污染土壤和焦化废水活性污泥为菌源,分离出芘降解菌和混合PAHs(菲、荧蒽和芘)降解菌共14株并对其降解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菌株分别属于9个菌属,其中2种菌源共有的菌属为Mycobacterium sp.、Ralstonia sp.和Shinella sp.。芘和PAHs的高效降解菌(CP16和CM32)均属于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来源于焦化废水活性污泥;菌株CP16对芘(50mg/L)的7 d降解率为74.99%,CM32对PAHs(菲50 mg/L、荧蒽和芘各10 mg/L)的7 d降解率为100%。因此,以焦化废水活性污泥为菌源更有利于获得高效的多环芳烃降解菌。  相似文献   

6.
从含油废水中筛选分离到1株原油降解菌XD-1,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omonas sp.).初步实验表明菌XD-1具有较强的产表面活性剂乳化原油的作用,对该菌的产表面活性剂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证明,菌XD-1所产表面活性剂为脂肽类物质,菌在生长对数期产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产生为生长相关型;充足的碳源是产表面活性剂的必需条件,菌利用原油为碳源时能持续大量地产表面活性剂;原油和尿素为产表面活性剂的最适碳源和氮源,菌XD-1产表面活性剂的最佳营养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10 g,尿素4 g,磷酸二氢钾1 g,微量元素液4 mL,水1 L,pH 8.0.  相似文献   

7.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法探究黑土微生物群落对副球菌属(Paracoccus sp.)QD15-1修复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污染土壤的响应。结果表明,副球菌属QD15-1在7d内可快速有效降解土壤中的DMP,平均降解率为94.7%,并能保持稳定;Shannon、Sobs指数显示,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丰富性受到DMP的影响;土壤中的优势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占总菌门数的50%以上;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是第一优势菌属,第二优势菌属为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  相似文献   

8.
固定化混合菌修复油污染地表水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辽河油田受石油污染的河床底泥中筛选出一株芽孢杆菌(Bacillus sp.)和一株黄杆菌(Flavobacterium sp.),采用二次交联化学方法对2株细菌单独及混合固定,分别进行了不同接种量的固定化细菌对油的降解,以及固定化混合菌对环境的耐受性和在自然地表水中对油的降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时间内固定化混合菌对油的降解效果明显优于固定化单株菌,而且都优于游离菌。固定化混合菌pH在6~10、温度在20~40℃范围内能保持较好的活性。在120 h时,固定化混合菌对自然地表水中油的降解率达94.5%,对地表水中COD的去除率达89.6%。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显示,固定化载体的微观结构适合细菌的生长,固定化混合菌在载体内部形成高密度的菌群。以上的研究为固定化微生物应用于油污染地表水的生物修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16SrDNA技术对石油污染场地筛选出的两种单菌(A6菌和A10菌)进行鉴定,并对两种单菌及其混合菌降解石油烃各组分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单菌分别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和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sp.)。两种单菌及其混合菌对石油烃的降解有所差异,其降解效果依次为混合菌A6菌A10菌。其中A6菌和A10菌对石油烃底物降解的组分大致相同,两者均能完全降解大部分直链烷烃、环烷烃和支链烷烃,部分降解C9~C27正构烷烃。从降解程度来看,A6菌优于A10菌。两种单菌的混合菌在降解石油烃底物时,具有协同降解作用,对石油烃底物降解的组分及降解程度均优于两种单菌;混合菌除了能完全降解大部分直链烷烃、环烷烃和支链烷烃外,还对A6菌和A10菌不能彻底降解的支链烷烃(3,8-二甲基癸烷和2-甲基-十二烷)完全降解。  相似文献   

10.
从含油废水中筛选分离到1株原油降解菌XD-1,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omonas sp.).初步实验表明菌XD-1具有较强的产表面活性剂乳化原油的作用,对该菌的产表面活性剂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证明,菌XD-1所产表面活性剂为脂肽类物质,菌在生长对数期产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产生为生长相关型;充足的碳源是产表面活性剂的必需条件,菌利用原油为碳源时能持续大量地产表面活性剂;原油和尿素为产表面活性剂的最适碳源和氮源,菌XD-1产表面活性剂的最佳营养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10 g,尿素4 g,磷酸二氢钾1 g,微量元素液4 mL,水1 L,pH 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