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卢衍波  王学海 《化工环保》2019,39(2):235-239
硝酸生产尾气脱硝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领域。中国石化开发了硝酸尾气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成套技术,主要包括FN-1型蜂窝状NH_3-SCR催化剂以及SCR反应器、气体分布器等关键设备和内构件。在中国石化南化公司270 kt/a硝酸装置上的工业化应用表明,SCR脱硝装置的入口NO_x质量浓度在200~400 mg/m~3,出口NO_x质量浓度低于20 mg/m~3,NO_x去除率大于95%,逃逸氨质量浓度低于1 mg/m~3,净化效果优于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
对SCR烟气脱硝系统的性能检测指标进行分析,阐述了严格控制SCR系统出口氨逃逸率和定期冲洗空预器装置的重要性,建议可以通过加设省煤器小旁路来调节烟气温度,以保证SCR系统在低负荷下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3.
秦明臣  李海龙 《化工环保》2019,39(5):526-531
烧结烟气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系统补热烟气与热风掺混的均匀性是保证系统脱硝效率的关键。为提高烟风掺混的均匀性,基于伯努利方程设计了等压热风掺混装置,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全系统流场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等压掺混方式可实现大截面、短距离烟道内烟风的迅速混合;SCR脱硝催化剂入口截面温度和氨氮摩尔比均匀稳定,优化后的温度场温度偏差小于±5 ℃,氨氮摩尔比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出口NOx含量为15~28 mg/Nm3,低于50 mg/Nm3的超低排放技术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4.
高温SCR脱硝技术现已成为国内火力发电企业进行NOx减排的主要技术手段.然后,由于国内开展SCR脱硝成套系统及催化剂研发的时间尚短,目前国内企业还处于消化吸收国外引进技术阶段,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适用我国火力发电企业实际运行工况的SCR脱硝系统及催化剂进展缓慢.从催化剂种类、SCR脱硝反应机理、催化剂结构以及结构与脱硝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多方面详细介绍了当前高温SCR脱硝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为自主研发适用我国火力发电企业实际运行工况的SCR脱硝催化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等温度SCR脱硝催化剂在高硫、高钙条件下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在模拟高硫、高钙灰的试验烟气环境下,钒钛系中温SCR脱硝催化剂在NH3/NOx、SO2、空速、O2、H2O等参数变化时对脱硝效率的影响.试验还对催化剂的抗毒性能、再生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可为工业化的催化剂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燃煤电站SCR烟气脱硝工程技术关键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SCR烟气脱硝催化剂的选择、脱硝系统旁路设置与脱硝装置流场模拟这三个当前我国燃煤电站SCR烟气脱硝工程技术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措施,为提高脱硝工程技术水平、完善当前SCR烟气脱硝技术规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SCR烟气脱硝技术及其在燃煤电厂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SCR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脱硝技术.介绍了SCR技术的脱硝原理,分析了SCR技术的各系统构成,对电厂加装SCR脱硝装置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SCR脱硝催化剂失活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烟气脱硝系统中,选择性催化还原催化剂的中毒和再生是广泛关注的问题。从催化剂的烧结、As、Ca、碱金属中毒等方面阐述了SCR脱硝催化剂的失活机理。通过总结催化剂的各种失活机理,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锅炉特性、燃料特性以及飞灰的成分进行SCR脱硝系统的优化设计,制定防止选择性催化还原催化剂失活的措施,这对延长催化剂寿命,降低SCR脱硝系统的运行维护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井热电厂SCR脱硝系统性能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高井热电厂SCR脱硝工艺流程,针对电厂SCR法脱硝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了现场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SCR脱硝系统的竣工验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SCR脱硝系统对锅炉设备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绥中发电B厂的烟气脱硝工程为例,介绍了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工艺,并对SCR脱硝系统对锅炉设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对策,为新建脱硝系统及脱硝装置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某1000MW机组SCR系统所采用催化剂指标为实例,介绍了火电厂SCR法脱硝中催化剂的作用、成分与种类,重点介绍了催化剂一些重要的物理、化学和性能指标,以及它们对催化剂活性和系统运行的影响。有助于技术人员了解催化剂的关键指标,为催化剂评标、验收以及失效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NOx是燃煤电厂烟气排放三大有害物(SO2、NOx及悬浮颗粒物TSP)之一。从污染角度考虑的氮氧化物主要是NO和NO2,统称为NOx。介绍了NOx的生成机理,即热力型NOx和燃料型NOx,前者由参与燃烧的空气中所含的N2生成,后者由燃料本身的氮元素生成。分析了低氮燃烧技术、SCR烟气脱硝技术、SNCR烟气脱硝技术及SCR+SNCR组合式等NOx控制技术。其中,在燃烧过程中降低NOx生成的主要手段是采用分级燃烧,降低燃烧区域的氧浓度和降低火焰温度;在燃烧后可采用烟气处理技术降低烟气中的NOx含量。  相似文献   

13.
烟气HC-SCR脱硝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提出的碳氢化合物选择性催化还原NO技术引起了国内外研究工作者的关注,已成为近年SCR研究的热点。概述了贵金属、金属氧化物和分子筛催化剂选择性催化还原脱除NOx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技术下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SCR蜂窝式脱硝催化剂抗磨损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制抗磨损性能模拟试验装置对SCR蜂窝式催化剂进行了抗磨损性能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的磨损强度主要受空速和磨损剂浓度的影响,尤其以空速影响较大。随着催化剂孔数的增加,催化剂磨损强度和抗磨损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15.
催化剂生产废水铵离子选择交换处理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建华 《化工环保》2002,22(6):350-353
用铵离子选择交换工艺对催化剂生产过程排出的含氨氮废水进行处理。考察了再生液中NH3-N浓度、进水NH3-N浓度、进水悬浮物浓度、进水pH、再生液用量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探讨了铵离子选择交换床液体空速与出水NH3-N浓度的关系、铵离子交换床总交换容量与进水NH3-N负荷之比与出水NH3-N浓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再燃法烟气脱硝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再燃法烟气脱硝技术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几种脱硝技术的分析比较,认为再燃脱硝是一种很有前景的脱硝技术,其投资和运行费用界于低NO。燃烧器和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之间,有喷氨条件下的先进再燃脱硝效率接近于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总结了国内外对先进再燃脱硝技术各种参数影响条件的研究结果,并论述了该技术的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17.
对某钢厂烧结机增设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烟气脱硝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优化及工程验证。将高温焦炉烟气喷入烧结烟气后,喷氨格栅入口平均温度提高了30 K,为催化剂层的SCR反应提供了较适宜的温度。采用分别在烟道弯头处和反应器主体入口处添加导流板的方法解决了烟气回流问题,SCR反应器第一层催化剂入口处速度最大偏转角降为8.2°,氨与NOx摩尔比的标准偏差系数降至4.11%,SCR反应器脱硝率为82.6%,均达到技术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8.
烟气脱硝工艺及其化学反应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工业固定源NOx的控制措施,包括燃烧过程控制和燃烧后减少NOx排放。介绍两种主要的烟气脱硝工艺SNCR和SCR的特点、布置及所要求的温度范围,正在商业化应用的SCR工艺的催化荆组成、活性组分及其他组分的作用。提出了这一催化体系中还需要进一步澄清的某些化学机理。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Mn-Ce/TiO2催化剂,考察了不同Ce含量、温度、O2浓度、NH3/NO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n-Ce/TiO2催化剂具有较好的低温SCR活性。  相似文献   

20.
赖氨酸废水的处理和氨回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镇民 《化工环保》2001,21(5):258-263
对赖氨酸浓废水调 p H沉淀处理后的澄清水进行预处理 :先加入石灰乳 ,搅拌、沉淀 ,SO42 -从 2 0 0 0 0 m g/ L 左右降至 130 0 mg/ L 左右 ,去除率为 94%左右 ,然后进行空气吹脱 ,NH3- N从 5 0 0 0 mg/ L左右降至 80 m g/ L左右 ,去除率 >98%。吹脱出水经厌氧生化处理后 ,再进行空气吹脱 ,NH3- N从 70 0 mg/ L 左右降至 85 mg/ L 左右 ,去除率 >86 %。再吹脱出水与稀废水混合后进行好氧生化和 A/ O、O系统处理 ,出水的 COD<10 0 m g/ L,BOD5<2 0 mg/ L,SS<70 mg/ L,NH3- N<2 5 m g/ L。对浓废水与石灰乳混合后搅拌过程中及两次空气吹脱过程中挥发的 NH3进行回收 ,将其与 H2 SO4反应 ,生成的 (NH4) 2 SO4回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