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住宅小区的建设是关系到城市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根据武汉市15个住宅小区的有关资料分析,本文提出了今后在住宅小区建设中必须考虑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交通密度、绿化覆盖率、小区配套设施和管理问题,以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住宅小区的环境质量问题,逐步实现住宅区生态环境的优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保障大风地区住宅小区风环境的安全性及舒适性,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岚城安置区为例,通过CFD软件(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数字模拟分析方法对平潭综合实验区岚城住宅小区的风环境研究表明CFD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准确的模拟住宅小区的风环境,以及建筑格局等对小区风环境的影响过程,从而为大风地区住宅小区的风环境设计及舒适的住宅小区微气候环境设计提供了基本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3.
住宅小区中水回用工程实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王小雨 《环境科技》2005,18(2):21-22
为使某住宅小区居民生活污水达到中水回用的要求,采用曝气生物滤池一过滤工艺进行处理,并介绍了相关工艺参数:运行结果表明,采用该工艺出水水质全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现环境用水水质》中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标准。该工艺可以作为住宅小区中水回用的一种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4.
根据住宅小区建设项目的特点,阐述了住宅小区项目建设对外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外环境对项目本身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该文分析了住宅小区居住环境中产生空气污染对人们健康危害的各种因素,提出通过规划和建筑设计,提高居住环境空气的清洁度。  相似文献   

6.
居住区环境是对人们身心健康产生着直接影响的外界环境类别,特别是在现在城市中的居住小区建设施工与投入使用过程当中,更是会对周围的区域产生或多或少的环境影响。本文主要从住宅小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角度对住宅小区建设时候的各种烟尘、噪声污染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提出改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7.
住宅小区建设在规划、施工、装修和运营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环境质量不高,应抓好规划,合理选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管理,加快住宅区改造,提倡公众参与,切实改善小区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8.
黄韬 《环境》2008,(2):36-37
“每天早上起来,家里都是一层灰尘!”家住深圳市月亮湾片区的罗先生对住所周边的环境抱怨不已。月亮湾片区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共有住宅小区12个,居民4万余人。同样在这里,还存在着诸如垃圾焚烧电厂之类的好几家重污染大型企业。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与住宅小区建立互动互利的新型关系是提升双方品牌价值和社会声誉的有效途径。互动互利使幼儿园和住宅小区实现双赢。文章联系实际,探讨幼儿园与住宅小区互动、互利的前提条件、内容、形式以及效果等,目的是使幼儿园与住宅小区双方能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以实现幼儿教育与住宅小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规划绿色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强调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形成社会、经济、自然效益和谐统一的人类理想居住地.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内涵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一致的:强调资源的稀缺性,坚持保护资源原则;资源再利用原则;资源再生原则;保护自然原则,提倡恢复和保护环境的自然状态;创造健康无毒的环境,强调减少直至最终结束污染.  相似文献   

11.
保护生存环境、倡导绿色生活、提高人居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创建绿色人居环境社会形象是把环境保护落实到基层社区的有效途径。我区许多地方近年来也纷纷在社区(小区)开展绿色创建活动。本文就绿色社区的创建、涵义、社会意义和发展等方面作简要的阐述和概括。  相似文献   

12.
碳源-碳汇特征的研究是建设低碳小区的先决条件。论文分别使用了物料均衡法和生物量统计法对周家泉小区碳源-碳汇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对按居住区能源供应标准计算的排放值与实际排放值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1)实际排放中,直接排放量占小区总排放量的47.1%,其中煤炭消耗排放量最大。间接排放占小区排放总量的52.9%,其中电力消耗排放占到了93.6%,为小区能源消耗的最大排放源。(2)按居住区燃气供应指标为小区居民提供能源能在充分满足居民需求的前提下有效减少CO2排放量。按电力供应指标计算的CO2排放量大于实际电力消耗排放。供水及污水处理技术是减少用水排放的关键因素。(3)绿化带是小区主要碳汇要素,仅通过实现国家规定的30%的绿地率并不能满足小区碳汇需求。在小区碳源碳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和减少小区CO2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低碳小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居住小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在缓解城市居住问题的同时,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而减轻这些负效应的关键就在于尽可能的减少小区的不透水地表面积以使地表径流量得到消减。道路作为居住区地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上述问题中应当重点考虑。本文以南京市桌新建居住区为例,从减少道路面积和改变地面铺装方式两个角度来寻找减少小区内部不透水铺装面积的方法,并估算了由此所能消减的地表径流量。根据实例分析可知,通过这两种方法可以切实有效的减少小区不透水面积进而减少雨水的径流量。  相似文献   

14.
山地可持续人居环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山地人居环境是建立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对自然环境的被动式生态适应,缺少居安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等生活基本保证。现代山地人居环境将以现代生态学为指导,突破山地特殊生态特性对人类的制约,实现人与山地自然和谐共生,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双重层次的需求,从而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5.
社区作为社会经济中最终的消费者,是循环经济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对上海市闵行区典型居住区的居委、物业工作人员和小区居民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小区层次和居民家庭层次上节水、节能、资源回收利用等现状,以及居民绿色消费意识、对循环经济的认知程度和参与积极性等情况,分析了闵行区社区开展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及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城市住宅小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践体会,阐述应用模式预测施工期环境影响的难点和类比法的发展目标;时几点小区开发项目环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减轻不利影响的对策,强调了对策的提出必须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城市发展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北京市建成区为例,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分析不同环路内3种类型绿地(居民区内绿地、街道边绿地、公园内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二环内各绿地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AWCD(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平均颜色变化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107、1.192、1.007,表明其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较高,利用碳源能力较强,其他环路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能力相对较弱;其中,各绿地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羧酸类碳源的利用能力最弱.城市环路梯度下居民区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大;街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或者城市环路梯度下街道边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趋同);四环~五环公园内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与其他环路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进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居民区内绿地、街道边绿地、公园内绿地提取的与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相关的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分别为86.79%、87.09%、84.92%,对主成分分离起主要作用的碳源主要是氨基酸类、糖类、多聚物类和羧酸类物质.冗余分析(RDA)表明,pH、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能力和功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城市绿地类型和环路因子对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分异存在一定影响,但对碳源代谢能力变异的解释量(5.91%)低于土壤理化因子的解释量(16.26%).研究显示,城市环路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产生一定影响,但各环路街道边绿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无显著差异,并且二环内、二环~三环、三环~四环各绿地类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也无显著差异,说明城市发展可能使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趋于同质化.   相似文献   

18.
水泥新型干法工艺工程项目卫生防护距离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我国水泥新型干法最新发展工艺与技术,合理估算了2500t/d与5000t/d典型规模新型干法窑粉尘无组织排放量,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卫生防护计算及水泥项目竣工验收粉尘无组织监测结果,确定新型干法水泥项目粉尘排放单元与居民区之间最小卫生防护距离为150~300m,并对GB18068-2000《水泥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提出了调整建议值。  相似文献   

19.
无锡长江国际花园雨水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楠 《环境科技》2007,20(3):23-25
以无锡长江国际花园小区为例,阐述城市小区雨水利用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为了将雨水用于绿化浇灌、道路浇洒、洗车,详细研究雨水收集、处理和利用技术,并给出运行维护费用和年节水量.分析表明:雨水利用可以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研国内外Cu生态毒理研究,收集并筛选土壤Cu的10%效应浓度(EC10)和无效应浓度(NOEC),分组构建陆生植物/无脊椎动物和土壤生态过程的物种敏感性分布模型(SSD),结合模型平均法推导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重金属Cu的生态安全阈值.针对保护陆生植物/无脊椎动物,自然保护地和农业用地土壤、公园用地、住宅用地和工/商用地的土壤Cu生态阈值分别为10.9~38.9,21.0~77.5,36.6~124,47.6~151mg/kg;针对保护生态过程,自然保护地和农业用地土壤、公园用地、住宅用地和工/商用地的土壤Cu生态阈值分别为4.49~72.2,19.9~135,60.9~220,96.8~277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