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浅析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需要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导,借鉴民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和文化生态村的发展理念意义重大.通过阐释各发展理念的内涵,发掘各自具有的特点,辨析联系与区别,重在揭示这3种发展理念对于少数民族村寨发展旅游的启示,以促进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洁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1):1051-1053
我国民族村寨旅游景观系统的构建缺乏理论研究,结合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对民族村寨旅游景观系统的构建提出初步构想,并对该系统的结构、特性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已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选取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作为研究案例地,运用共生理论、场域论构建民族村寨旅游生态场域,通过旅游凝视理论,运用Amos软件分析被凝视主体施加力量的权力叙事行为路径系数,据以探讨凝视主体的共生交互与协同治理逻辑。结果表明:(1)民族村寨旅游生态场域存在多元主体交互凝视,附加主体“非人形化”叙事行为间接参与叙事;(2)游客凝视视角下,游客与各主体之间交互共生与政府的监督管理、办事有效、居民的民风淳朴、易于沟通、企业的诚信经营、服务良好等权力叙事行为显著正相关;“主客凝视”对于构造“多元治理—持续增效”的民族村寨旅游生态场域影响最强;(3)基于游客凝视的视角,游客对居民的民风淳朴、原真性体验,特色鲜明等权力叙事行为认知较好,对政府的监督管理、政策优惠、办事有效等权力叙事行为上同意感较强。  相似文献   

4.
钟洁  沈兴菊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4):362-364,371
目前国内对旅游体验和体验旅游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针对这一情况,以西双版纳傣族园游客为对象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采用社会统计学基本原理探索性地对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加强民族村寨的个性化体验旅游产品开发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民族村落旅游开发管理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域环境、民族文化特征、村落规模、经济水平等各不相同,民族村落必须选择适合的旅游开发管理模式,以此促进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和实现民族村落保护性开发。阐述了我国民族村落旅游现有的三种开发管理模式,对民族村落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民族村落旅游保护性开发管理模式新思路,并对三种具体模式做出分析比较,以期对我国民族村落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舞台表演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民族旅游开发的重要途径。随着民族旅游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不断发展,舞台真实理论逐渐被引用到旅游开发领域中。舞台真实理论是将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舞台化的艺术创造向游客展示,使零散的文化资源凝聚成旅游吸引物。在云南省澜沧县老达保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中,一方面借助"舞台真实"理论分析老达保民族村寨旅游的舞台化表征;另一方面,基于"非遗"标签的文化传承、媒体的形象建构、"文化搭台"隐喻的经济潜力等要素诠释"舞台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7.
福建乡村温泉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闽侯光明温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温泉资源丰富,温泉旅游开发是福建省旅游业近阶段焦点之一.开发模式创新是温泉旅游企业赢得市场竞争,实现永续经营的关键.在总结国内外其他学者对温泉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发展推动力、资源利用集约程度、温泉与其他产业的对接、温泉主题文化、温泉度假区代系、温泉企业经营管理等六个方面对温泉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系统解构,以闽侯县光明温泉为例,对福建乡村温泉旅游开发模式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国内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黄山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及发展战略.阐述了黄山市旅游空间结构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形态和特征,并以"点-轴"理论和旅游地屏蔽理论为基础,确定黄山市旅游重点发展点和发展轴,构筑了黄山市旅游空间发展模式,以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蒋昕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7):669-670,639
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重任。湖北省百宝寨拥有良好的山水风光和乡土特色。分析了百宝寨发展乡村旅游的实例,总结出成功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国内外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理论为依据,结合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情、旅游现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观念、“YON”评价指标、原则、基础设施建设、传承人利益保障体制和产品开发对策,为地区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对同质旅游区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民族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研究和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为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发展模式和解决措施,但这些研究都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民族性与乡村性。因此,从这两个民族旅游的特性出发,以云南省西双版纳3个民族旅游村寨(勐景来、傣族园、曼景法)为例,从社区参与层面研究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试图从根本上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当前国内外主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均从资源本身出发进行构建。选择从旅游者需求角度出发,在参考国内外主要旅游动机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旅游资源现状,通过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等方法筛选出能显著代表旅游者需求的评价因子,试图构建基于旅游者需求的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给出相应的评分依据和等级划分,再运用该指标体系对湖北省荆门市的漳河风景名胜区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08年金融危机给全球旅游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影响到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闲暇时间和消费能力.以江苏省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江苏省国内旅游市场和国际旅游市场的影响,提出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江苏省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发展策略:江苏省应长期发放旅游消费券和实行国民休闲计划发展国内旅游市场,利用上海世博会和上海迪斯尼项目来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以黟县深冲村为例,首先基于地脉、文脉、市场感应以及竞争替代4个要素分析进行旅游形象总体定位,然后从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3个层次进行旅游形象系统策划,这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发展的起源及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静  卢东  杨宇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8):764-765,733
乡村旅游已日益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特色和重要支柱。通过对乡村旅游的起源、研究综述、定义的比较研究,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乡村旅游的定义,并以此在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向上给出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来审视乡村旅游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运用系统动力学构建了西递、宏村旅游地发展的系统动态模型,分析了西递、宏村游客市场结构,同时分析了模型建立下的西递、宏村近程观光市场和远程观光市场的发展机制反馈,并针对西递、宏村古村落目前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控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秦皇岛市北港镇长桥岭村的旅游开发为例,立足该村的发展状况和资源情况,提出开发以城市周边市民为主要对象的经济作物采摘、农家乐等整合模式旅游项目,并且联合周边旅游资源,打通秦皇岛北部"旅游带",提出了突破季节局限的旅游项目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8.
高校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以其独特性日渐进入我国旅游市场。我国学者对高校旅游问题的研究,从提出至今已有十年时间。通过文献检索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旅游的概念界定、开发可行性、开发原则、资源类型、部分城市高校旅游发展评述、存在问题等几方面。在对现有文献予以分类和综述的同时,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