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棕垫材料在火灾中的热解燃烧过程。结果表明,在升温速率为20℃/min时,空气气氛下燃烧过程表现为两步反应,在335℃和470℃出现失重峰,总失重率为95%,两阶段反应活化能分别为108.95 kJ/mol和261.15 kJ/mol;氮气气氛下热解表现为一步反应,在335℃出现失重峰,失重率为80%,反应活化能为103.24 kJ/mol。随升温速率增加,棕垫材料的起始分解温度、失重峰值温度及主阶段热解结束温度均向高温侧移动。燃烧过程中低温段活化能增大,高温段则降低;热解过程中活化能增大;反应级数不变。研究表明,棕垫材料与常见生物质可燃物具有类似的热解燃烧性能,其潜在火灾危险性值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自然老化作用对杨木热行为特征的影响,选取不同自然老化程度的杨木,分别采用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FTIR)测试杨木样品的表观形貌及微观结构,同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试验研究杨木的热行为特征.试验显示,经过自然老化后的杨木表面会产生大量参差不齐的断口,同时内部孔隙直径也会增加;羟基、羰基以及...  相似文献   

3.
为增强木材的阻燃性能,采用压缩致密化工艺制备致密化阻燃木材,并对其燃烧特性与成炭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压缩致密化工艺能促进木材在燃烧过程中形成更多的芳香结构以增强炭层的致密性和隔热性,进而有效阻隔热量和氧气进入木材内部,使致密化木材表现出良好的阻燃性和自熄性。压缩致密化木材的阻燃和隔热性能与去木质化程度密切相关,并随去木质化程度的增加呈先提高后下降的趋势。经过24 h去木质素处理后的致密化木材的极限氧指数增加到39.5%并达到UL94 V-0级,总释放热和2 400 s背面平衡温度相比于未去木质素的致密化木材分别下降了25.8%和21.4%,表现出最佳的阻燃和隔热性能。  相似文献   

4.
ZR-BV阻燃电缆绝缘材料热老化寿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守生  任畅  康茹  陈敏 《火灾科学》2004,13(3):153-157
利用热分析技术,在实验的基础上对阻燃绝缘材料热老化寿命进行了研究.推算出了电缆热老化寿命快速评定法的计算公式,对不同载流情况下电缆绝缘材料热老化寿命进行了比较,并对电缆热老化程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浓度氧气对煤低温自然发火的影响,对煤自燃灾害防治的理论研究和现场实施提供支持,设计煤在通入不同体积分数(20%,50%和100%)氧气条件下的绝热氧化试验方法,得到3种试验条件下煤自热升温的温度-时间关系曲线,分析升温速率(R)、表观活化能(Ea)以及特征温度(Tc)与氧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氧浓度的升高,煤的自热升温速率增大、升温过程缩短,而表观活化能值和特征温度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木材燃烧过程气相中长寿命自由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研制的防火液对木材进行阻燃处理,通过ESR自旋捕捉技术和热分析仪考察其燃烧特性,对木材燃烧后长寿命自由基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阻燃处理后木材的燃烧过程中长寿命自由基浓度下降,同时阻燃剂加速木材的热分解,对木材有较好的阻燃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煤样挥发分、氧化程度及燃烧时氧气浓度对煤样燃烧难易程度的影响,设计并完成有关相应影响因素的3组热重分析(TGA)试验。采用等转化率法和特征温度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特征温度法显示煤燃烧时高挥发分煤样的特征温度较其他煤样低;等转化率法显示高挥发分煤样的各转化率下活化能也均低于其他煤样。2种方法的分析结果一致,都显示挥发分含量高的煤样较其他煤样易于燃烧。分析不同氧化程度下的煤样燃烧热重曲线和不同燃烧时氧浓度情况下的热重曲线得出,氧化程度越高,燃烧时氧浓度越高,煤越早开始燃烧,燃烧速度也越快。  相似文献   

8.
TG实验条件对煤氧化燃烧特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TG实验过程不同实验条件对煤氧化燃烧特性的影响,采用控制变量法对不同煤样粒度、不同升温速率、不同试样量条件下煤氧化燃烧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TG/DTG曲线上的特征温度点将煤的氧化燃烧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结果表明:煤样粒度增加、升温速率增大都会使TG曲线向高温侧移动,对应的各特征温度值也都会升高;随煤样量增加,TG曲线在受热分解段及燃烧阶段向低温侧移动,煤样着火点温度T4降低。  相似文献   

9.
利用研制的防火液对木材进行阻燃处理,通过ESR自旋捕捉技术和热分析仪考察其燃烧特性,对木材燃烧后长寿命自由基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阻燃处理后木材的燃烧过程中长寿命自由基浓度下降,同时阻燃剂加速木材的热分解,对木材有较好的阻燃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许多作业环境中,人们都要受到热应激的作用,热应激不仅能引起不良的生理反应,还会对人的行为特性有不利的影响。人们往往注重于热应激引起的生理反应及生理耐受极限,忽视了它对人的行为特征的影响。本文侧重论述热应激对人的行为影响,以加深了解热应激的作用,为存在热应激的人-机系统设计及改善人-机关系综合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双丙胶乳生产工艺热危险性及其产物的热分解特性,开展双丙胶乳合成工艺试验,采用全自动反应量热仪(RC1e),测定反应过程中的放热特性;采用同步热重(TG)分析仪,测试反应产物在空气和氮气气氛中的热解性能;评估反应过程的热危险性,分析反应生成的双丙胶乳的热分解过程,并运用等转化率动力学方法(Starink法和Friedman法)计算产物热分解过程中的表观活化能(Ea)。结果表明:双丙胶乳生产工艺的反应热危险性等级为1级,相对安全;在空气气氛下,双丙胶乳的热分解过程包括4个阶段,且几乎无残余,而在氮气气氛下,双丙胶乳的热分解过程分为3个阶段,残炭率约为9.22%;通过Starink法和Friedman法计算得到的Ea范围分别为32.65~113.45 kJ/mol和29.70~175.90 kJ/mol。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单轴应力作用下煤氧化和传热特性,利用自制荷载加压煤自燃特性参数测定装置对炉体内长焰煤煤样进行程序升温。结合程序升温过程中煤临界温度Tc和Tg,对其进行阶段划分:阶段1为30℃~Tc;阶段2为Tc~Tg。计算了不同单轴应力下2个阶段煤表观活化能和平均耗氧速率。根据能量守恒得出程序升温过程煤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进一步分析煤导热系数与单轴应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阶段1单轴应力为4 MPa时为临界轴压,煤表观活化能最大,平均耗氧速率最小;阶段2煤表观活化能和平均耗氧速率随单轴应力增大均呈抛物线变化,单轴应力为2.7 MPa时为临界轴压,煤表观活化能最大,平均耗氧速率最小;阶段1和2煤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均先减小后增大,并且煤导热系数随单轴应力增大呈三次函数变化。  相似文献   

13.
绝热加速量热仪研究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热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绝热加速量热仪对商业锂离子电池中常用的3种电解液进行了热分析实验,并根据测试结果评价了其热安全性.3种电解液的初始反应温度均在180~200℃之间;运用绝热理论模型,得到3种电解液热分解反应的活化能Ea分别为(246.202±2.866)kJ·mol、(277.94±7.49)kJ·mol-1和(778.81±34.86)kJ·mol-1;每克样品反应终止时压力分别达到2173.84kPa、2 074.80kPa和2408.65 kPa,压力升高值△P分别为:819.42 kPa、1 619.37 kPa和808.54 kPa.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含硫油品储油罐中硫铁化物的自燃倾向性,采用STA8000同步热分析仪对10,15,20℃/min等不同升温速率和15,20,25 mL/min等不同空气流量下的硫铁化物进行试验,并通过获得的TG-DSC曲线研究试样的自燃特性;在此基础上,根据Coat模型,利用不同反应机理函数对热重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试验条件下,硫铁化物的氧化进程符合三级反应动力学机制;得出了硫铁化物在不同升温速率和空气流量下的表观活化能;在560~746℃温度区间内,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空气流量的加大,活化能数值明显减小,自燃倾向性增大。研究结果可为预防和控制因硫铁化物自燃引发的火灾、爆炸事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硫酸盐还原菌(SRB)污泥固定化小球还原硫酸盐过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方程,确定了pH值和球液配比量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计算了相应的反应表观活化能.结果表明: SRB还原硫酸盐的反应为一级反应,反应动力学方程为:V=-dC/dt=0.080 56C.pH值为6-7时,SRB还原硫酸盐的反应速率常数相差不大,pH<4和pH>10时,反应速率常数逐渐减小.球液配比量减少,反应速率常数也随之减小,反应表观活化能增大.在实验条件下,SRB还原硫酸盐属化学控制.并由此确定了SRB污泥固定化小球还原硫酸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35 ℃、pH值6-7、球液配比量1∶10(g/mL).  相似文献   

16.
为表征瓦斯气氛下煤自燃热特性,运用热重分析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联用试验研究不同瓦斯体积分数下煤自燃过程;分析瓦斯影响下的煤自燃特征温度点、失重量、放热量参数的变化特征,获得瓦斯气氛下煤增重阶段与燃烧阶段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随着瓦斯体积分数的增高,失重量降低,放热量减小,煤氧复合速率放缓;煤自燃过程分为蒸发脱附、增重和燃烧3个阶段;在煤增重阶段,活化能、活化因子随瓦斯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整体变化不大;在煤燃烧阶段,活化能、活化因子随瓦斯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7.
为预防和控制由可燃粉尘热量变化引发的火灾及爆炸事故,首先,通过分析国内外粉尘热稳定性相关文献,总结分析升温速率、惰性介质、粉尘粒径及其他因素对粉尘热稳定性的影响;然后,总结热分析仪与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试验装置、Godbert-Greenwald炉、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多仪器联用的现状;最后,总结常用的粉尘热分析动力学方法。结果表明:升温速率增大会造成粉尘热解出现一定的延迟,惰性介质使粉尘热稳定性增强且活化能提高,粒径较小粉尘颗粒的比表面积和表面活性通常更大、热解过程中释放能量更多。  相似文献   

18.
KFR-2特种饰面型防火涂料的热解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梅特勒TA4000,25-TC15型热分析仪对KFR-2特种饰面型防火涂料和普通乳胶漆涂料进行了TG和DSC分析,研究了KFR-2特种饰面型防火涂料和普通乳胶漆涂料的降解过程.在分析动力学理论模型基础上,分析数据,确定了KFR-2特种饰面型防火涂料和普通乳胶漆涂料的热力学参数,活化能.通过分析比较得出,与普通乳胶漆相比,KFR-2特种饰面型防火涂料由于添加了阻燃成分,使活化能显著提高,热稳定性明显加强,体系耐热性能好,阻燃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重结晶LLM-105的热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重结晶前后LLM-105在敞开体系、绝热体系中的热分解特性,采用溶剂-非溶剂法制备了形状规则、缺陷更少的重结晶LLM-105。以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LLM-105的非等温热分解行为,利用Friedman法得到了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参数及TD24。采用加速量热仪研究了LLM-105的绝热分解行为,计算了绝热分解动力学参数及SADT。结果表明,重结晶LLM-105的非等温热分解起始温度(升温速率为10℃/min)、绝热起始分解温度、绝热最大升温速率分别为353.12℃、277.19℃、77.39℃/min,未重结晶LLM-105的相应参数值分别为341.62℃、273.77℃、136.62℃/min。重结晶LLM-105的非等温热分解起始温度、绝热起始分解温度更高,绝热最大升温速率更小。结晶品质是LLM-105的热分解特性、热危险性的重要影响因素。重结晶LLM-105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绝热分解反应更温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建筑防火保护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我国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及其发生火灾的原因,给出部分古建筑火灾的实例,提出我国古建筑防火保护策略的评价方法.针对我国古建筑主要是木结构和木石结构的建筑特点,笔者提出:采用防火涂料或/和阻燃液对古建筑中的木结构进行防火保护,以延缓或阻止火势的蔓延,为施救和人员逃生赢得时间;而采用厚型无机防火涂料或隧道防火涂料来保护古建筑的石结构,可以避免火灾时因石结构强度的破坏而导致建筑物坍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