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村生态环境破坏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在概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政府行为、城市化建设、农民的环境意识淡薄、环保基础设施薄弱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广西如何成功开辟农村可再生清洁能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这一生态立体效应的战略性工程。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也是整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对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基于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提出了在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与综合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登市是我国北方沿海比较典型的快速发展城市,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相当严峻,在我国北方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农村现代化、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又一严重障碍,本文针对文登市农村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阐述其产生根源与综合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5.
浅谈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显萍 《青海环境》2005,15(3):117-119
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本文阐述了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提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良性农业生态环境,维护农村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国玮  邱鹏飞  石承苍 《四川环境》2007,26(1):109-111,1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着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它是我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重大的变革,目标明确,任务艰巨。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总体水平不高,为求得更多的农牧业生产量,而牺牲了生态环境,其代价异常沉重。城镇发展过渡靠农业、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尖锐,反应在生态环境上更为突出。治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分析广东省乡镇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探讨环境价值理论在广东省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田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境内国土面积229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全县共有13个行政乡、5个行政镇,农村面积占99%。大田县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水泥、采选矿、建材、煤矿、冶炼等行业,给农村带\来许多环境问题。因此开展以乡镇为单元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对大田县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一、大田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分析1、山区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现状。大田县地下矿产种类多,且储量丰富,由于部份矿区缺乏合理规划,乱采滥挖、采它弃贫,任意破坏地貌和植被,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全县…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颖  陈海堰  吴文娟 《四川环境》2004,23(1):28-30,41
本文以重庆市近几年生态环境现状为基础,对重庆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森林质量下降、水污染问题、自然灾害频繁、农村环境质量问题、库区淹没区环境质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逐一进行了剖析,同时从经济保障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强化管理、认真执法、实施重点工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区域经济等对策,以维护和建设重庆市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朱启臻 《绿叶》2012,(6):27-32
近些年来,农村的生态环境既表现出好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归根到底依靠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和科学环境理念的普及。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应该从科学的环境意识教育入手,农村建设的决策者也一定要懂得生态、环境文化,坚持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交织,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极大障碍。文章以新疆昌吉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为背景,以开发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合理规划农村产业布局,促进新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并领先全国,但近些年来,伴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粗放式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愈益凸显和严重。本文浅述了现阶段云南农业农村面临的水环境、土地生态、生物多样性、人居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诸多方面的主要生态环境安全危机与威胁;进一步阐释、分析指出,思想认识错位,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粗放,农村内源污染加剧,环保投资不公,环境法治乏力以及环保科技滞后等是导致一系列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最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3.
从山海关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出发,客观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以及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如污水和垃圾的无组织排放、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基础设施差、监管缺位等,提出应从环保体制、环保意识、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保护、污染防治、强化监管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近三年来,党在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乡镇企业,象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搞活农村经济,发展商品生产,一项具有开拓性的新事物。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势必给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正确引导乡镇企业正常健康的发展,使之既符合搞活农村经济的需要,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前乡镇企业发展中一个急待探索的重大课  相似文献   

15.
农村城镇化发展是河北省当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尤其是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在我国当前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国情下,显得尤为重要。河北省环境立法的缺失、投资缺乏和意识薄弱等实际情况,使河北省农村面临着包括土地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严重,农村农业和工业污染等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法制制度、加大环保投入、加强宣传教育等方式解决这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西藏农村能源消费及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国田  张雷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3):238-241,244
西藏农村人口现有220多万,占全区总人口80%以上,农村经济落后,城乡差距很大。西藏农村能源资源主要有水力、地热、太阳能、风力、林木和畜粪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热值的优质能源很少。在这种经济发展水平及能源资源基础条件下,农村能源消费中高热值的现代能源比重很低,主要以生物质能如薪柴、牛粪、草皮等为主。这种低水平的能源消费结构已经对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西藏未来的能源发展战略迫切需要改变农村目前的消费结构,应发展太阳能、风能、农村小水电及输入高热值的化石能源替代目前生物质能的消费,减少因能源消费对西藏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7.
崔培毅 《新疆环境保护》2004,26(Z1):112-115
随着时间的推移,塔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造成塔河中下游森林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除自然因素外,主要是人为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目前塔河流域森林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水资源不合理的利用成为沙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第二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掠夺式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第三耕地的增加,满足不了人口发展的需求,大面积的无序开荒,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塔河中下游林地植被恢复、建设及防止退化的策略有:塔河中下游生态工程治理的原则;塔河中下游生态环境治理的基本思路;塔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对策,合理利用水资源,坚持生产、生态建设并重,确保生态用水;要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正确处理林业和农业、林业和牧业以及林业和工业发展的关系;大力发展农村能源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薪材和生态保护之间矛盾;大力保护、恢复、发展荒漠林草植被,大力发展绿洲林业,建立荒漠生态环境和绿洲共同支撑的稳定的生态体系;积极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和林果工程,建立较为完备和发达的生态和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8.
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根据河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资源以及环境状况,提出了一些适宜河北省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三峡库区涪陵区南沱镇和丰都县高家镇的6个村212户农户为例,运用AHP-DEA模型分析了农户兼业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1农户非农兼业程度越深,其农村生态状况越差,但农户兼业程度并不是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好坏的唯一决定因素。2化肥使用强度、农业产值、农药使用强度、人均纯收入、农业投资额、农用薄膜使用强度等6个指标是农户兼业影响区域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好坏的决定性指标。3经济越发达的区域,兼业农户的农村生态环境状态越差;经济越落后的区域,兼业农户的农村生态环境状态越好。因此,针对不同农户自身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兼业选择对兼业农户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减少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的使用量,增加农业投资,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农村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向晶  唐亚 《四川环境》2006,25(1):31-36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中国改革开放、市场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本文以汉源地区为例,总结分析了典型的干旱河谷地带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不仅促进了当地农村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改善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还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地消化问题。本文指出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其中诸如不舍理用药用肥造成的水污染、土壤和农产品的硝酸盐污染以及土壤退化、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更加审慎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