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柑桔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农业保险产品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多年生果树产量变化同树龄、大小年以及环境因子的关系,建立柑桔产量处理方法,分离出趋势产量、气象产量、营养产量。结合历史文献和气象产量与气象灾害的关系,运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确定低温冻害、5月上半月热害指标及其对柑桔产量的灾损率。该产量处理方法应用于丽水市莲都区2006年柑桔总产量预测,误差为4.5%。针对柑桔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不确定性,基于信息扩散原理,利用正态信息扩散技术将单一的样本观测值变为一模糊集的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柑桔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模型,得到较为稳定并符合实际的风险评估结果。在风险定量分析基础上,从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的实际需要出发,综合区域产量保险和气象指数保险的优点,设计了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理赔指数,解决了农业保险中逆选择、道德风险以及灾后理赔时效低、理赔成本高的难题,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农业是最容易受到天气和气候影响的行业,与天气气候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对科学农业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在广大农村地区不断建立和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预防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已经发展为一个农业大国,目前许多经济的发展都是由农业支撑。但是目前我国自然灾害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方面也面临了许多困难。为保障我国农业能够正常生产,就要总结地方农业气象的实际状况,以此分析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预防自然灾害,增强防灾减灾的能力。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构建有效的农业气象防灾措施,为农业生产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4.
太湖蓝藻水华灾害风险分区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太湖蓝藻水华灾害风险分析,构建太湖蓝藻水华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结合风险评估概念,建立太湖蓝藻水华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以2008年为基准年,结合太湖9个分区,评估各湖区蓝藻水华灾害危险性、易损性、脆弱性和综合风险.结果表明,综合风险最大的区域集中在太湖的北部,尤其作为水源地的贡湖风险最大,为重度风险;竺山湖、梅梁湾和西部沿岸由于其危险性较大,而总体风险较大,为中度风险;其他湖区风险较小,胥湖、南部沿岸和大太湖为轻度风险;太湖的东南部湖区箭湖东茭咀和东太湖由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低,植物覆盖率较高,蓝藻水华发生危险性较小,综合风险指数较小,为轻微风险.  相似文献   

5.
气象灾害对天水苹果生产影响的评估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得出影响天水苹果正常生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前秋9月大气干旱、冬季12-2月暖冬高温、苹果花期4月下旬高温干旱和春季4月下旬低温危害。各灾害发生频率在53﹪~70﹪之间,以前秋9月干旱最多,春季4月下旬低温危害最少;前秋9月大气干旱以中-大灾为主;其他灾害均以轻、中灾最多,大灾居次;各种灾害因子重灾年份最少,仅在6﹪~15﹪之间。农业气象灾害综合评估除轻灾评估准确率略低为89﹪外,中-重灾评估准确率均达100﹪,灾害评估效果比较理想,对农业防灾减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气象灾害系统组成及评估理论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对气象灾害、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等重要概念下了较明确的定义,介绍了孕灾环境危险度这一度量孕灾环境灾害风险的概念,并对承灾体脆弱性、致灾因子强度等用以评估气象灾害的重要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指出灾情是成灾后气象灾害系统的综合状态.最后建立了较完整的气象灾害评估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针对贵州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现状,为提高雷电风险评估工作的流程化,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利用Delphi7.0,采用模块化方法进行程序设计,Firebird作为后台数据库,开发了集闪电资料自动分析、建筑物及区域评估、磁场强度分析和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等级计算等功能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相融合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系统。本文从功能设计、功能模块、结构设计和实现、特点等方面介绍了该系统。  相似文献   

8.
王祥  淮建军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6):1460-1471
农业气象灾害多风险评估对于防灾减灾、制定风险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80—2015年陕西省农业气象灾害年度统计资料和2015—2018年农户调研数据,运用贝叶斯网络、贝叶斯分层模型(BHM)等多风险评估方法,分析陕西省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灾害间相互作用以及生计资本对于不同作物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0—2015年陕西省洪涝的灾害率和灾害强度显著下降,斜率分别为0.17%、0.7%,冷冻的灾害率显著上升,斜率为0.25%,干旱和风雹灾害无明显变化;(2)干旱和洪涝显著影响其他灾害,各种灾害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3)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率、农作物种植面积、农村用电量和农用磷肥施用折纯量等生计资本指标,可以显著降低脆弱性。本文有助于提高农户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为预防和治理农业气象灾害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环保科技》2012,(1):45-45
气象干旱也称大气干旱,根据气象干旱等级的国家标准,气象干旱是指某段时间内,由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气象干旱通常主要以降水的短缺作为指标。  相似文献   

10.
地质灾害是威胁长输油气管道安全的主要风险源之一,其中穿越河道或冲沟(统称河沟)段的长输油气管道易受暴雨洪水冲刷的危害,动态评价河沟段水毁灾害气象风险对长输油气管道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探讨了适合长输油气管道河沟段暴雨洪水和冲刷深度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半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以综合评判河沟道段长输油气管道水毁灾害的风...  相似文献   

11.
论文将底墒效应利用技术、土壤深松技术、秸秆覆盖技术、有限水分胁迫效应利用技术、喷施多功能防旱剂五项单项抗旱技术在冬小麦播前及各个发育阶段适时、适地综合集成,并给出了应用量化指标。于1998~2000年在河南、河北、山东省进行示范推广应用。结果表明:冬小麦干旱综合防御集成技术是通过各单项抗旱技术触发和优化冬小麦找水、增水、保水、节水、控水的五种水分利用机制,发挥了植物生理生态、土壤理化性状、土壤水库、麦田小气候效应和化学制剂喷施等多种防旱抗旱的效能,时间贯穿于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可实现持续防旱抗旱。集成技术具有比各单项技术更显著的增产、节水效果。在两个典型大旱年的情况下,集成技术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6%~53.7%,平均提高27.7%;小麦增产7.0%~42.3%,平均增产16.6%;每公顷增加纯收入490~1200元。  相似文献   

12.
黄淮地区冬小麦霜冻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淮地区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的主产区,易受霜冻灾害的影响,研究该区的霜冻灾害风险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现实意义。结合分区的冬小麦物候期及其霜冻指标,以该地区56个气象站点1951—2005年日最低气温为基础数据,提取霜冻日记录。并基于年霜日数-年减产率曲线,以信息扩散理论为指导,通过IDW插值得到减产率≥10%、2...  相似文献   

13.
近50a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为明确华北平原主导作物冬小麦-夏玉米耗水量的变化趋势,为水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论文搜集文献资料,结合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长期观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华北平原近50 a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耗水量变化趋势,阐明其耗水特性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变化,最后通过对蒸发能力和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分析明确了冬小麦-夏玉米耗水量变化的主导原因。研究表明:①近50 a华北平原主导作物冬小麦-夏玉米耗水量呈下降趋势,冬小麦耗水量从501.2 mm降低到456.3 mm,夏玉米耗水量大体变化在300~400 mm,平均为350 mm左右;②冬小麦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由3.31 kg/(hm2·mm)增至15.91 kg/(hm2·mm);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从3.72 kg/(hm2·mm)提高到23.36 kg/(hm2·mm);③拔节-乳熟期是冬小麦耗水强度和耗水量最大的一个时期,华北平原需要通过多次灌溉满足作物水分供需平衡,拔节-灌浆期是夏玉米耗水强度和耗水模系数都比较高的时期,适逢华北地区雨热同期,一般不需要进行补充灌溉;④大气相对湿度增加和日照时数减少是蒸发能力减弱的主因,进而导致作物耗水量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地质灾害生命损失灾情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质灾害每年造成最大可能死亡1500-2000人,除内蒙古,天津市,江苏省,上海市,香港,澳门以外,其余28个省(市,区)每年因地灾害均有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据统计,全国实际发生地质灾害死亡人数:1995年死亡1230人,1996年死亡51人,1997年死亡108人,1998年死亡532人,2000年死亡142人(伤26975人)。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1)地质灾害防治,政府负总责,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2)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规划管理,分期分批治理。(3)将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列入预算,并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4)工程建设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发生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追究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产量高低及稳定性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同等重要。鉴于北方冬小麦主产区受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显著,有必要从高产—稳产关联特征入手,探究全面提升冬小麦产量及稳定性的途径。基于598个县1985—2014年的单产数据,分析了冬小麦高产与稳产关联性时空分异特征,并结合气象、物候观测、农业生产要素等数据,应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揭示了冬小麦高产—稳产关联特征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为:(1)冬小麦产量随时间不断提高的同时稳定性也增强,高产性和稳产性均呈东北向西南降低的特征。(2)冬小麦高产与稳产、低产与不稳产密切关联,在研究区占据主导地位,且这两种关联类型的分布区域相对稳定,空间聚集性强。(3)灌溉条件是促进冬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影响随时间逐渐增强;具备灌溉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区的光温水等气象条件均比较适合冬小麦生产,但不同物候期气象要素的波动对高产和稳产均有负向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划定冬小麦优质产区和制定气候变化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自民国迄今,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及学者分别从自然科学角度和社会历史角度对民国初年灾荒史予以诠释,依时间而言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依内容而言又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其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诸如积累了一些资料、研究内容多样化等,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7.
北方农牧交错带干旱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干旱脆弱性研究为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的“整合”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分析框架。论文运用VSD脆弱性评估框架,将系统脆弱性分解为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3个维度,以北方农牧交错带112个县域为研究单元,以2000、2008、2015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气象数据、遥感影像数据为研究基础,运用模糊层次分析、空间热点探测分析和变异系数分析等方法,对各县域干旱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研究结论:1)研究区干旱脆弱性指数逐步降低,整体呈现东北地区低脆弱、西南地区高脆弱的空间格局。2)研究区暴露度指数先上升、后下降,且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敏感性指数先下降、后上升,呈现空间碎片化特征;适应能力指数逐步提高,呈现中部高度适应、东部中度适应、西部低度适应的格局。3)研究区干旱脆弱性差异度先增大、后减小,且呈现西、南部差异度大,东、北部差异度小的格局。4)研究区干旱脆弱性冷、热点个数增加明显,2000—2008年冷热点个数增加最明显;空间上,热点先由中部向西部蔓延,冷点由东部边界区向西部、南部扩展,形成了东部边界冷点集聚带和中、西部热点集聚区。  相似文献   

18.
自民国迄今,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及学者分别从自然科学角度和社会历史角度对民国初年灾荒史予以诠释,依时间而言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依内容而言又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其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诸如积累了一些资料、研究内容多样化等,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9.
根据已有工业基础及其资源开发环境因素,以及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为实现中长期工业实力达到与其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战略目标,中国南方工业开发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型经济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建立内外向结合型工业结构;实行以轻型工业为主导部门,以基础工业为整体工业的推进部门的产业倾斜策略,和以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为主轴线,以大中城市(含沿海港口开发区)为极点的点轴开发的非均衡发展策略;强化地域间、产业或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推进包括原料-加工中心在内的工业综合体的开发模式,形成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优势产业与地方性产业等多层次、不同类型的综合工业基地,以求振兴全区工业,井增强其在全国经济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华北山区温度推算模式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菱 《自然资源学报》1996,11(2):150-156
利用华北山区气象站观测的温度与其所在纬度、经度和高度,分山区建立宏观地面气温场方程。采用1:20万地形图,以10'经、纬度为步长,判读其高度值,代入已建立好的方程中,经地形项订正,推算华北山区年、月平均温度、年较差和ΣT'≥10℃,其精度达极显著水平。计算结果使我们对华北山区热量资源有了新的认识,最后求算华北山区的主要水果最优品质种植上限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