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芬顿法以其对高难废水的较高处理率得到关注,还原电芬顿工艺改进了电芬顿存在的加药量过高、污泥量过大等问题。还原电芬顿工艺是通过阴极将Fe3+还原为Fe2+,降低了体系中铁离子的加药量,从而使反应后的泥量减少,同时提高了芬顿反应效率,减少了过多的H2O2的消耗,达到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比较Ti/PbO2电极和Ti/IrO2+Ta2O5电极催化体系降解酸性大红(GR)染料废水的处理效果,并确定体系最佳工艺参数。分别对Ti/PbO2电极和Ti/IrO2+Ta2O5电极催化体系内初始pH、染料初始浓度、电流密度、电解质浓度对GR染料降解率的影响进行了探索,比较工艺参数优化后两催化体系的GR降解率、电极形貌及TOC去除率。结果表明,工艺参数优化后(初始pH 6.38,染料初始浓度100 mg/L,电流密度50 mA/cm2,电解质浓度0.1 mg/L),Ti/PbO2电极和Ti/IrO2+Ta2O5电极催化体系GR去除率分别可达98.3%和61.1%,TOC去除率为25.4%和13.5%;结合电极表面形貌分析,Ti/IrO2+Ta2O5<...  相似文献   

3.
O3/H2O2高级氧化技术具有氧化能力强和无选择性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高浓度、难降解和有毒有害的有机废水处理。考察了O3/H2O2工艺在不同条件(H2O2投加量、pH、反应时间)下对脱硫废水中COD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H2O2为0.02 mg/L时去除效果最好,但随着用量的增加,效果逐渐变差;当废水pH为12时COD去除效果最好;当反应时间为1 min时,可达到COD低于90 mg/L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煤化工高盐废水中有机物的处理是废水零排放项目能否成功运行的关键性因素,制备了一种铁基活性炭催化剂,并采用O3/H2O2协同催化技术处理煤化工高盐废水,可以显著提高废水中有机物的处理效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穆斯堡尔谱、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处理工艺、氧化剂加入量和反应时间对废水中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评价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本催化剂用于O3/H2O2协同催化处理煤化工高盐有机废水时,TOC去除率提高至54.41%;连续稳定运行1800 h后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基本保持不变。提供的催化剂及O3/H2O2协同催化工艺可以高效处理煤化工高盐废水中的有机物,解决废水零排放项目中的难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通过试验对比分析,研究了油田含油污泥中8种重金属测定的前处理方法。得出适用于油田含油污泥样品中不同重金属元素检测时的前处理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对检测Zn、Cd元素,HNO3-H2O2法、HCl-H2O2法、王水法三种前处理消解效果较好,其中HCl-H2O2法消解效果最佳;对测定Ni、Cr元素,固废法为最佳前处理方法,对测定Ba元素,HNO3-H2O2-HClO4法消解效果最佳;对测定Be元素,固废法、王水-H2O2法、HNO3-H2O2-HClO4法、HCl-H2O2法、王水法消解效果相同;对检测Pb元素,王水-H2O2法消解效果最...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化学氧化法与微生物法联合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应用的可行性,文章采用联合修复实验,以过硫酸钠/过氧化钙为氧化剂,氧化预处理后联合生物修复,研究了修复过程中土壤石油烃含量、pH值、微生物数量以及石油烃分子分布的变化规律,比较了联合修复技术与单一生物修复对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过硫酸钠投加量0.3 mmol/g,n(Na2S2O8):n(CaO2):n(FeSO4):n(柠檬酸)为5:5:1:1条件下,石油烃(C10~C40)降解率为24.41%,其中C10~C25组分石油烃的降解率为-6.82%,C26~C40组分石油烃降解率为31.34%,氧化预处理后土壤添加石油烃降解菌进行生物修复,经联合修复后土壤中石油烃降解率可达85.13%,比直接进行生物降解的土壤,生物降解率提高了39.66%。修复后土壤的pH值由9.3...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成都平原西郊冬季颗粒物污染特征,采用离子色谱仪对选择点位冬季PM2.5载带进行离子测定。结合空气站点PM2.5、SO2、NO2质量浓度,分析其浓度特征、酸碱度、相关性及主要来源等情况。结果表明:采样期间,该区域大气PM2.5质量浓度均值为73.1μg/m3,主要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均值为27.42μg/m3,占比为37.5%;阴阳离子当量比为1.003,PM2.5呈酸性;二次离子(NH+4、SO42-、NO-3)占总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比值为71.7%且相关性较好,污染期间SNA主要以NH4HSO4和NH4NO3两种形式存在;主成分分析可知燃烧排放、建筑施工扬尘及机动车排放二次转换是造成西郊冬季...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治理酸雨污染,利用宁波市沿海站点2006~2020年降水量、pH及化学组分观测资料,分析了其酸雨污染特征及关键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宁波市沿海降水年均pH值在4.40~5.37之间,酸化程度总体呈减轻趋势,但酸雨频率没有明显改善,仍呈高发态势。pH值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夏季高、冬春季低。2020年宁波市沿海降水中总离子当量浓度为335.31μeq/L,比2006年下降约52%。SO42-、NO-3是主要阴离子,两者之和占比约30%~50%;但2016~2019年Cl-占比最大。NH+4是主要阳离子,占12%~31%,其次是Ca2+和Na+。阴离子和阳离子浓度年变化升降趋势一致程度高,是酸雨污染状况难以改善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对NOX的控制力度不及SO2以及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增加,NO-3的致酸...  相似文献   

9.
酸雨,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解昆山市酸雨污染状况及其变化特征,根据昆山市2011~2020年降水监测数据,对酸雨的变化特征、变化趋势、离子化学组成、各离子间的相关性及酸雨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0年昆山市降水的pH年均值总体呈升高趋势,酸雨频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酸雨呈季节性变化,冬季酸雨频率最高,夏季酸雨频率最低;大气降水中主要阳离子为NH+4和Ca2+,主要阴离子为SO42-和NO-3;降水中的SO42-和NO-3的比值在逐年缩小,从2014年的3.80逐步下降到2020年的0.97,硝酸根离子浓度呈波动变化,但变化不显著,酸雨的特征由硫酸型转化为硫酸-硝酸复合型。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强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等的综合治理,从而减少SO2和NOX的排放,是...  相似文献   

10.
分析泸州市城区PM2.5和O3时空分布特征。利用2021年泸州市4个空气监测站点PM2.5和O3质量浓度数据,分析污染物浓度水平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2021年泸洲城区PM2.5与O3浓度分别为40.6μg/m3、137μg/m3,超标天数分别为39天、18天,超标率分别为10.7%、4.9%。PM2.5浓度冬季最高,夏季最低;O3浓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在PM2.5与O3污染季节,PM2.5与O3两者不存在相关性。市环监站监测点PM2.5与O3浓度最低,分别为38.7μg/m3、131μg/m3。各站点之间PM2.5与O3浓度差异值较小(分别在0...  相似文献   

11.
实验室每年都会产生较多的废硫酸,废硫酸的处理也会产生不少的费用,储存在实验室也会产生安全隐患,本文主要研究利用实验室废硫酸与工业硫酸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采用氯酸钠氧化法来制备聚合硫酸铁,将废硫酸加以利用变废为宝,不但对环境没有影响而且将废硫酸变成了净水剂,达到了以废治废的目的。自制聚合硫酸铁通过检测分析Fe3+,盐基度,Fe2+等指标来判断自制聚合硫酸铁的可行性,结果显示检测指标均可满足国家对聚合硫酸铁生产的各项要求。通过应用自制聚合硫酸铁与市售聚合硫酸铁对污水的处理效果的各项指标来对比分析自制聚合硫酸铁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自制聚合硫酸铁与市售聚合硫酸铁对污水处理的各项指标的去除率基本相同,对污水的处理效果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2.
某钢厂烟气治理工程中使用了钠基干法脱硫工艺,治理后的净烟气SO2浓度为11.3mg/Nm3,远低于排放限值35mg/Nm3,外排粉尘浓度为2.54mg/Nm3,满足超低排放指标5mg/Nm3。实际脱硫效果表明,钠基干法脱硫工艺系统设备简单,运行稳定且非常适合中温烟气、SO2含量小的工况,脱硫效率高于90%,是钢厂锅炉烟气脱硫治理工艺之一。  相似文献   

13.
江苏某污水处理厂工程总建设规模8.5万m3/d,分2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4万m3/d,二期工程增加4.5万m3/d。污水处理采用“粗格栅及提升泵房+细格栅及曝气沉砂池+调节池+水解酸化池+AAOA工艺+膜生物反应器(MBR)+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尾水排放执行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准Ⅳ类标准(CODCr,NH3-N,TP分别达到30,1.5,0.3 mg/L),其余执行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沈阳市环境空气秋冬季PM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质量浓度,研究环境空气PM2.5中OC,EC的污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沈阳城区秋季环境空气EC和OC质量浓度较高;秋冬季二次有机碳(SOC)平均质量浓度分别达到8.28~14.81μg/m3和6.98~11.59μg/m3,二次污染程度较为严重;通过碳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秋冬季碳组分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燃煤排放和汽油车尾气;冬季K+与OC,EC,SOC之间的相关性较好,K+与OC,EC,SOC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冬季OC与EC相关性较好,冬季碳质气溶胶污染源来源相对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氯离子(Cl-)对过一硫酸盐法(PMS)去除垃圾渗滤液中氨氮和难降解有机物的影响,通过改变Cl-浓度和氨氮浓度,采用常规水质指标分析及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对比了Cl-对PMS体系处理垃圾渗滤液中活性氯的累积生成情况、氨氮的转化影响和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无氨氮时,Cl-可以增强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的降解效果;当初始氨氮浓度为60 mg/L,反应60 min时,垃圾渗滤液中氨氮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但UV254去除率从22.96%大幅下降9.27%,说明了Cl-的存在可以促进渗滤液中氨氮的转化但会影响芳香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三维荧光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了Cl-可以降低PMS体系处理后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的腐殖化程度,但氨氮的存在会削弱高含氯垃圾渗滤液中腐殖质的去除效果。本文研究结果可为优化过一硫酸盐法处理高含Cl-垃圾渗滤液中氨氮与有机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PM2.5作为主要空气污染物之一,长期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目前主流的大气PM2.5遥感监测依赖于日间过境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夜间时效连续性受到限制。为此,本文在大气辐射传输原理的基础上,顾及气象、土地利用等与PM2.5排放、传输相关的因素,构建基于VIIRS的夜间PM2.5浓度遥感估算方法。以北京市2013—2014年大气重污染事件为例,定性分析、定量评估大气重污染过程下PM2.5浓度与夜间灯光辐射强度的相关性,开展夜间灯光遥感数据融合多源地理要素的夜间PM2.5浓度估算。结果表明:随着PM2.5浓度的显著上升,夜间灯光遥感影像的同一个区域亮度明显下降,PM2.5浓度值和夜间灯光辐射值的平均相关系数达-0.69(P<0.001);融合夜间灯光数据与多源地理要素可以较好模拟夜间PM2.5浓度,模型精度R2达0.83,RMSE为38.03μg/m...  相似文献   

17.
魏来 《环境教育》2012,(10):83-83
去年,借世界水日到来之际,青岛洮南路小学提倡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到节约用水的"H2O·行动"中来。学校选取了"好习惯(Habit)、爱心(Heart)、责任(Obligation)"三个词汇所对应的英文首字母,它们的组成正好与化学符号H2O相吻合,通过这样一种全新的方式为我们诠释和丰富了H2O的内涵。活动仪式上,高年级的学生向全校师生介绍了通过小组研究性学习所了解到的世界水资源分布情况,以及中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  相似文献   

18.
马超 《四川环境》2021,(2):8-13
以高锰酸钾溶液作为烟气中汞元素的氧化吸收液,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氧化吸收液浓度、反应时间、初始汞浓度、反应温度、pH值对KMnO4对Hg0吸收效率的影响,阐明方法适应性,并将现行采样方法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15min后,氧化吸收基本平衡,KMnO4浓度为5mmol/L,反应温度为60℃时KMnO4氧化吸收最佳。强酸和强碱环境的吸收效率均高于中性条件,初始汞浓度变化对KMnO4吸收效率的影响不大,抗冲击负荷的能力较强,最优实验条件下,氧化吸收效率提高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滨州市重污染天气形成机理,文章以滨州市2020年12月一次重污染天气为研究对象,选取12月3—14日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6种常规大气污染物,温度、湿度和风级3项气象因子及空气质量指数(AQI),同时选取重污染天气峰值当天的气象条件激光雷达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此次重污染天气形成以本地污染物排放为主,主要受气象条件影响。高湿、低风和无降水天气,大气边界层较低,垂直扩散能力较差,导致污染物的不断积累,发生重污染天气。(2)重污染天气的污染因子以PM2.5、PM10、NO2、CO为主,尤其是PM2.5、PM10。因此,在预防和应对重污染天气时,可重点考虑PM2.5、PM10的减排。  相似文献   

20.
景观型人工湿地用于处理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散户农村生活污水,以补充河道生态需水和减少农村环境污染。选择在阿坝州茂县十里沟村开展现场示范应用研究,底部曝气、美人蕉与西伯利亚鸢尾等搭配种植、冬季搭建保温棚等应用于本湿地。连续7个月监测湿地进出水CODCr、NH+4-N、TN、TP等指标,分析其对当地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考察低温运行时,西伯利亚鸢尾等4种植物在丙二醛(MDA)含量、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还原量、酶活力等方面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CODCr、NH+4-N、TN和TP夏季去除率为85.07%±2.59%、97.21%±1.33%、82.30%±3.37%和65.78%±1.55%,冬季较夏季分别下降18.57%、8.14%、11.35%和7.55%。出水CODCr、NH+4-N和TP基本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Ⅴ类水质标准。低温下(4~9℃),美人蕉表现出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