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景区红色文化传播对提升游客红色文化认知、增强红色旅游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强红色文化旅游传播的理论研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厘清景区内影响游客对红色文化认知的因素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通过深度访谈获取一手资料,以扎根理论方法提炼出景区红色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影响景区红色文化传播因素为受众态度、受众知觉、社会因素、解说形式、信息流、体验情境因素。其作用机制为:受众态度、知觉通过红色旅游意向与行为影响景区红色文化传播;社会因素调节红色旅游意向;解说形式和体验情境作为直接因素影响景区红色文化传播;信息流作为调节变量影响景区文化传播的方向与被识别度。其中,游客对红色历史图片、文字和人员解说的态度与要求具有不同的期望和评判,体现了游客对红色景区解说形式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香格里拉是我国西部旅游的一支“生力军”,其发展是基于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政策环境,并顺应了市场需求。香格里拉旅游地的生成经历了较长的探索期,并没有明显的参与期,几乎直接进入了发展期。市场需求导向是香格里拉旅游地生成机制的内在逻辑,环境因素是背景,政策因素则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香格里拉的旅游发展形成了以生态旅游为主导、以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为发展载体、以开展藏民家访为具体形式的模式。分析认为,生态与旅游的和谐、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化管理、提高居民的参与能力是优化这种模式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其流域是秦巴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具有深厚的水文化底蕴,汉江还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这为汉江水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汉江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和汉江水文化旅游资源的项目设计,提出了合理的开发方案,以塑造水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汉江旅游知名度。  相似文献   

4.
苏北乡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开发的灵魂。以江苏北部地域为靶区,在分析乡土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指出苏北乡土文化系统主要包括海洋文化、两汉文化和传统农耕文化等文化序列。以睢宁县为例,分析了小区域范围内乡土文化景观的展示形式,构建了苏北乡土文化系统的层次结构,提出了开发苏北乡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5.
运用内容分析法对《长恨歌》社交媒体的营销话语进行了梳理,并基于皮尔斯符号三元论,探究了旅游演艺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品牌符号建构模式。结果发现:建构过程主要分为表征、传播和感知3个阶段,《长恨歌》品牌符号表征可划分为历史文化、知识信息、价值感知、环境服务和互动仪式5大主题,传播呈现时间同步性和空间异质性规律,旅游演艺品牌符号在激发受众多维感知的过程中,塑造出《长恨歌》深入人心、历久弥新的品牌形象,为社交媒体语境下旅游演艺品牌营销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是旅游地形象传播诸多媒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内容分析和对应分析的方法,对国际互联网上传播的西藏旅游形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网络传播的西藏旅游形象可归纳为6个主题:自然景观、社区生活、宗教文化、地域名称、旅游服务、旅游体验,而不同网站对西藏旅游形象的传播主题存在差异.与其他机构网站相比,旅游论坛网站更加关注宗教文化、旅游体验、旅游服务主题.同时,不同网站在传播西藏旅游形象的有效性方面存在差异,网络上的文字内容成为潜在游客获取信息和形成引致形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社区既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又是传播先进文化的窗口和载体,以生态文化建设为基点,进一步探索社区生态文化的载体和加大生态化建设力度与运行体系建设等传播路径,力求提升生态文化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形成更加自然科学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紫鹊界梯田是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传统农业文化,如何有效地传承农业文化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从紫鹊界农业文化的类型与特征出发,分析了紫鹊界农业文化与旅游发展中的产业融合、制度约束和社区发展等关键问题,提出了以梯田景观为载体,以农业文化为核心、以文化创意为手段、以产业融合为路径,提升紫鹊界梯田农业文化资源价值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9.
黄炜  何思  黄楠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2):227-230,238
以张家界"魅力湘西"为例,利用结构法与非结构法研究了游客对旅游演艺品牌形象的感知状况。结果表明:旅游演艺品牌形象感知的内在维度存在差异,宣传策略宜多元化;旅游演艺品牌形象感知以具体象征物为载体的文化形象为主;产品体验前以传播形象对旅游演艺品牌形象的影响显著,产品体验后的功能形象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产品提质升级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迅猛,涌现出大批乡村旅游接待点。但由于专业经营管理和市场理念不成熟,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在产品品质、服务质量、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乡村旅游产品系统出发,以文化提升、整合提升、体验提升和服务提升策略进行乡村旅游产品提质升级,保障乡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鉴于河北平山丰富的生态资源和"西柏坡"精神的社会影响,以太行山原生态资源为依托,西柏坡革命圣地旅游为龙头,县辖景致和文化遗址为基础,努力打造文化产业精品,促进区域经济稳步发展,倡导"文化兴县"并突出旅游经济地位,开拓县辖区"红色承载和谐自然"的人文生态环境,倡导创建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互融与双赢"的时代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徽杭高速公路的开通,打造大黄山旅游圈成了当前发展安徽省旅游的一个热点.锻造大黄山旅游圈概念,将黄山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将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以及周边众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旅游景点由单一的观光旅游转化为复合型、立体型的旅游,提升黄山旅游的档次和品位.在提升世界双遗产黄山观光产品的基础上,着力开发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的徽州文化体验与皖南山水休闲度假产品.加强区际协调,实行"东进北拓西联"战略,以旅游产业接轨为突破口,以旅游经济一体化为先导,借助杭州、苏州和上海大都市建设平台,主动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把黄山建成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长三角"的后花园.  相似文献   

13.
乌鲁木齐市汽车尾气污染现状调查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乌鲁木齐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 ,通过大量统计分析 ,其结果表明 ,乌市汽车污染依然严重 ,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文化空间是特定文化的集中展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种基本类型之一.文化空间与旅游开发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在旅游化生存实践中需要消除对文化空间内涵及其原真性认识方面的困惑.以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注重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和整体旅游氛围的营造,并在多方力量的推动下,创造一个可持续体现文化精髓的旅游体验空间.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重点国有林区的经济处于调整发展结构的关键时期,林区家庭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采用重点国有林区大规模连续跟踪入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了我国国有林区家庭文化产品消费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户主年龄、精神层面是否满足对文化消费具有负向影响,而家庭收入、医疗保障水平对文化消费具有正向影响。基于研究结果,从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1)转变我国国有林区居民文化消费观念。(2)完善国有林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3)提升文化消费层次,营造文化消费氛围。(4)推进国有林区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相似文献   

16.
古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是旅游开发的重要遗产。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单纯的记录、保存和隔离的做法不能有效地保护。提出了发挥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积极作用,文旅互动、统筹规划、强化管理,既利于古徽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又有助于古徽州地区休闲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可实现古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与旅游方式有机结合成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通过对共生理论和红色旅游的研究回顾,从产业、区域、产品、管理、利益、文化等六个方面构建了红色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吉林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的文化、经济、生活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其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已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用地性质置换等方面入手,以四川省三台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试图提出一种以经济发展为引导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使其与城市经济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妈祖文化作为亚太地区人口众多的华裔文脉之源,对促进亚太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合作具有广泛影响力。虽然亚太各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妈祖文化有望成为维系亚太地区的精神纽带,促进亚太合作发展。基于文化地理学的层次深入分析妈祖的精神文化内涵、制度文化内涵、物质文化内涵,提出了妈祖文化内涵的再认识。结合亚太合作发展现状,提出以推动亚太合作发展为最终目标,阐述妈祖文化是亚太合作发展的感情交融的纽带、转型促商的催化剂、和谐的基石和诚信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 not always effectively incorporated into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This phenomenon seems to hold even when the information is aligned with an articulated need, is generated according to sound scientific procedures, and is packaged with end-user preferences in mind. We propose that contextual or cultural differences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the misalignment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ose who generate information and those who seek information for improved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solution is to cultivate shared understanding, which in turn relies on acknowledgment and sharing of diverse values and attitudes. This constitutes a difficult challenge in a culturally diverse environment. Whereas cultural diversity represents wealth in experiences, knowledge and perspectives it can constrain the potential to develop the shared understandings necessary for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new information.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how a lack of shared understanding among participants engaged in a resource-management process can produce and perpetuate divergent views of the world, to the extent that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flows are ineffective and scientific information, even when requested, cannot be used effectively. Four themes were distilled from interviews with management and scientific staff of a natural resource–management agency in South Africa. The themes are used to illustrate how divergent views embedded in different cultures can discourage alignment of effort toward a common purpose. The article then presents a sense-making framework to illustrate the potential for developing shared understandings in a culturally diverse wor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