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Fe3+掺杂的TiO2薄膜对偏二甲肼废水光催化降解作用,考察了影响Fe3+掺杂的TiO2薄膜光催化降解偏二甲肼废水的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最佳操作条件为:Fe3+掺杂TiO2薄膜的摩尔分数为0.5%,煅烧温度为500℃,煅烧时间为3h,催化降解反应时偏二甲肼废水为中性或弱碱性,催化降解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2.
二氧化氯氧化法处理偏二甲肼污水工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二氧化氯氧化法处理含偏二甲肼的污水,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初步确定二氧化氯氧化偏二甲肼的化学反应机理。采取二氧化氯多级串联氧化法,再通过活性炭吸附柱处理含偏二甲肼的污水。偏二甲肼与二氧化氯的摩尔之比控制在1:9~1:11,并采取多级氧化塔串联方式,可提高二氧化氯的氧化效率与利用率。对于发射场的实际污水处理工艺条件为偏二甲肼/ClO2摩尔投料比:1:9;氧化温度:15℃;陈化时间:15d;污水通过Φ25×400吸附柱(100g活性炭)流量3mL/min。处理后的污水各项指标符合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3.
偏二甲肼泄漏后沿存储容器外壁面扩展以及在地面上形成液池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是对其进行危害性评估的前提条件。针对偏二甲肼容器可能发生的泄漏位置,采用VOF模型对偏二甲肼泄漏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时刻偏二甲肼沿存储容器外壁面扩展以及在地面上形成液池的分布情况,分析了偏二甲肼泄漏速度对外壁液体及液池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偏二甲肼泄漏时在存储容器外壁面上以细长且垂直向下的方式扩展;偏二甲肼以45.8cm3/s的速度泄漏4s,泄漏液在地面上形成面积约为220cm2的半圆形液池;偏二甲肼泄漏速度越大,泄漏过程中产生的液滴越少;当偏二甲肼泄漏速度加倍时,偏二甲肼泄漏后在地面上形成的液池面积增长了近4倍。  相似文献   

4.
采用Fenton法降解高浓度偏二甲肼废水,以废水中UDMH的去除率作为检测指标,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该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最佳工艺条件,考察了最佳工艺条件下的降解效果,初步探讨了中间产物的变化规律以及反应过程中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H2O2投加量为1.5Qth,初始pH为3,Fe2+/H2O2为1∶10,反应温度为40℃时,反应进行120 min后,偏二甲肼废水(1 000 mg/L)中UDMH的降解率达到98%以上,COD去除率达到96%以上,其对高浓度偏二甲肼废水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液体推进剂偏二甲肼与空气中氧气的反应对其泄漏扩散过程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以偏二甲肼长贮库房为研究区域,分别对不考虑氧化反应和考虑氧化反应的库房内偏二甲肼气体泄漏扩散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库房内偏二甲肼浓度的分布规律,并分析自发氧化反应对偏二甲肼泄漏扩散的浓度分布和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偏二甲肼与氧气自发发生的氧化反应对库房内的流场有显著影响,在库房内偏二甲肼泄漏扩散600s后,氧化反应导致泄漏源上方0~1.2m区域温度上升12K,偏二甲肼浓度为未考虑氧化反应条件下的8倍左右。  相似文献   

6.
对偏二甲肼在水中的稳定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地下水中不同浓度偏二甲肼降解速度不同;本反应为假一级反应;根据不同浓度偏二甲肼在水中降解的半衰期说明偏二甲肼在水中不太稳定。  相似文献   

7.
在重力流管道条件下,通过短期降解实验分析了水力剪切力、温度、外源SO_4~(2-)及COD浓度对重力排水管道产排CH_4和CO_2的影响,探讨了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H_4和CO_2的产排能力随着水力剪切力的增大而增强,但剪应力大于0.0748 N/m后CH_4产排无明显提高;37℃为CH_4和CO_2产排的最适温度,低于37℃的情况下降低温度则会明显抑制CH_4的产生;外源SO42-浓度增大显著抑制CH_4产排,但其与CO_2产排无明显相关性;外源COD浓度增大会同时增强CH_4和CO_2产排。  相似文献   

8.
TiO_2-Cu~(2 )体系降解偏二甲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TiO2 催化氧化降解偏二甲肼的反应体系中添加Cu2 的效果以及Cu2 浓度、添加H2 O2 、反应体系A/V值以及紫外光与太阳光作光源对偏二甲肼降解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TiO2 光催化降解偏二甲肼的反应体系中Cu2 的最佳投加量为 4 0mg/L ,添加适量H2 O2 以及在紫外光照射下 ,适当增大反应液的A/V值都会大大提高偏二甲肼的降解率。同时也研究了偏二甲肼降解中间产物随着反应进程的降解规律。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紫外诱导氯化法处理偏二甲肼废水,通过比较实验获得了较佳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此法在pH值为5的条件下,采用紫外光诱导氯气氧化偏二甲肼,能有效处理偏二甲肼等肼类物质.  相似文献   

10.
针对偏二甲肼在储存过程中事故发生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建立了偏二甲肼贮存罐区风险评价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偏二甲肼贮存罐区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偏二甲肼贮存罐区风险为2级,风险较大;其影响因素中安全管理所占的权重最大,其次依次为人员素质、充装过量、罐区设备、存储设备。最后提出了预防事故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胶州湾盐沼碘甲烷(CH_3I)的排放通量、排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在2016年7月—2017年5月期间,采用静态箱法-气相色谱法对CH_3I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胶州湾盐沼显示为CH_3I的排放源.互花米草湿地(S区)CH_3I通量均值为9.61 nmol·m~(-2)·d~(-1),光滩(M区)CH_3I通量均值为6.63 nmol·m~(-2)·d~(-1).CH_3I的排放通量在S区与M区之间存在明显区别,S区CH_3I通量在夏、秋季较高,最高值出现在夏季;而M区CH_3I通量在冬、春季较高,最高值出现在冬季.S区与M区各月CH_3I通量总体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且S区与M区CH_3I通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都出现在7月.胶州湾盐沼环境因素较为复杂,因此,CH_3I排放通量的影响因素并不单一.土壤TN、pH、温度及互花米草对CH_3I通量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含水量、盐度及其他养分状况等对CH_3I通量也有一定的作用.此外,冻融过程及潮汐作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TiO2—Cu^2+体系降解偏二甲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瑛  许国根 《云南环境科学》2000,19(A08):162-164
研究了在TiO2催化氧化降解偏二甲肼的反应体系中添加Cu^2+的效果以及Cu^2+浓度,添加H2O2,反应体系A/V值以及紫外光与太阳光作光源对偏二甲肼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iO2光催化降解偏二甲肼的反应体系中Cu^2+的最佳投加量为40mg/L。添加一H2O2以及在紫外光照射下,适当增大反应液的A/V值会大大提高偏二甲肼的降解率。同时也研究了偏二甲肼降解中间产物随着反应进程的降讲解规律。  相似文献   

13.
偏二甲肼属易燃、易爆、易挥发的高毒物质,其贮存库区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本文针对影响偏二甲肼贮库安全的因素具有随机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偏二甲肼贮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采用灰色评价法建立了偏二甲肼评价模型,对偏二甲肼贮库的风险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实例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表明这种将层次分析法与灰色评价法相结合的灰色层次分析法既能用于描述不同贮库的安全状态,也能对同一贮库不同因素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对偏二甲肼贮库安全建设与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红外显微光谱测定法是一种用于单个荧光性烃类包裹体直接分析的重要方法。为了对这种方法进行标定,在大气压力和低于100℃的条件下在钾石盐晶体中合成了烷烃和苯包裹体。研究表明,合成的纯烷烃包裹体的红外光谱与同样组成的标准物的光谱不同。正烷烃和环已烷包裹体的光谱表现出明显的变形,以宽而平且具波状结构为其特征。这种光谱变形出现在C-H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红外谱段内,并影响到CH_2/CH_3峰的面积比值测量。而苯包裹体的C-H伸缩振动谱则不产生光谱变形。喇曼光谱表明,在捕获期间组成未曾变化。当烷烃在溶剂中被稀释时,所观察到的包裹体红外光谱变形现象消失。在纯烷烃标准中未观察到这种稀释效应。 用下式可估计烷基链的碳原子数X,该值位于纯正烷烃标准的值与合成包裹体的值之间: (面积[∑CH_2]/面积[∑CH_3]+0.1)/0.27相似文献   

15.
为了得出不同煤阶煤注CO_2置换CH_4后的采收率差异,分别采集新疆长焰煤、山西潞安贫煤和晋城无烟煤进行了纯CH_4吸附/解吸、CO_2置换CH_4实验,利用多元混合气体等温吸附理论对纯甲烷解吸和CO_2置换CH_4的采收率进行了计算,探讨了储层温度、平衡压力等参数对CO_2置换CH_4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纯CH_4解吸相比,CO_2置换CH_4能显著提高其采收率。变质程度越低,CO_2置换效果越好。温度在20~40℃时,温度对CO_2置换CH_4采收率的影响较小;注入平衡压力较低时,置换效果相对更好。现场注入CO_2的量要适度,注入太少置换效果将不明显。不同煤阶煤CO_2置换CH_4提高采收率研究成果为现场注入参数优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已工程应用的偏二甲肼废水处理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各方法的特点。对偏二甲肼废水处理的化学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阐述了催化氧化和酸性电位水氧化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偏二甲肼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采用微波(MW)辐射技术,以颗粒活性炭为吸附催化剂,考察微波辐射功率、微波辐射时间及活性炭投放量对偏二甲肼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00 mL初始浓度400 mg/L的偏二甲肼废水,在微波功率462 W、活性炭投放量5.0 g、辐射时间15 min的条件下,废水中偏二甲肼去除率达到40%。初步探讨了作用机理及氧化反应程度,氧化过程基本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不同监测区域CH_4浓度,利用在线气象色谱仪连续在线监测四个不同监测区域。结果表明,观测期间,缙云山CH_4平均浓度值为1.904×10~(-3),并且日均浓度值变化总体趋势比较小;农村监测点日平均浓度为2.16×10~(-3);而隧道监测点整个监测期间CH_4都处于高浓度状态,均值达到了3.56×10~(-3);而城市监测点CH_4的日变化趋势呈现出一峰一谷的现象,均值为2.49×10~(-3)。由于CH_4的源不同,因此四个监测区域的CH_4浓度值表现为缙云山监测点农村监测点城市监测点隧道监测点。  相似文献   

19.
偏二甲肼污染及治理方法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偏二甲肼 (Unsymmetricaldimethyl-hydrazine ,简称UDMH)对人体致毒机理 ,对环境的污染特征 ,着重对偏二甲肼污染治理中的臭氧氧化法、自然降解法、离子树脂交换法、活性炭吸附法等技术进行了综合评价 ,并提出了TiO2 光催化氧化法及光和细菌降解偏二甲肼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垃圾填埋场2012年甲烷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垃圾填埋场是全球重要的CH_4排放源。基于中国1955个垃圾填埋场基础数据和排放因子数据库,核算了中国2012年垃圾填埋场CH_4排放水平,同时分区域和分规模推荐了基于已填容量的计算模型。2012年中国垃圾填埋场的CH_4排放量为148.12万t,广东排放量最高,西藏排放量最低。华东地区的垃圾填埋场CH_4排放在7个区域中占全国排放比例最高,达到33.00%,西北地区排放占比最低,为8.76%;大型填埋场(I类)CH_4排放占总排放比例达45.88%。中国垃圾填埋场CH_4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集聚性,北京-天津,上海-绍兴-宁波,广州-东莞-深圳-清远构成了中国垃圾填埋场CH_4排放的三大核心区域。垃圾填埋场单位已填容量的CH_4排放水平在0.86~1.83 kg/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