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新明  袁婧  王翡  李莉  吕升 《四川环境》2022,(1):169-174
以2015 ~2019年长山河4个水质监测站的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其历年水质进行评价,利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对各监测断面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3个监测指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长山河各断面的综合水质均达到或优于水功能区目标要求,水质污染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长山河大桥和长山闸一号...  相似文献   

2.
曲晴 《环境教育》2009,(1):48-49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数据汇总分析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环境质量状况呈现改善趋势。2008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为中度污染;746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比例为427%,较2007年提高了4.2个百允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23.1%,较2007年下降了3,0个百分点,整体呈好转趋势。207个“十一五”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确定的水质目标考核断面中,148个达到2010年要求,占71.5%;59个未达到2010年要求,占28.5%。从目前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看,全国地表水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与“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尚差1.1个百分点。七大水系国控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已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3.
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传统的主成分标准化法进行改进,使用改进后的主成分分析法(PCA)对α水库10个监测断面2016年7月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用3个主成分因子可以对所有样本进行评价分析,并得到了各断面综合得分和区域综合主成分分级标准。各断面综合得分(污染程度从重到轻)为G1G3Z9G11G12G8G10G5G15G14,分析所得各断面主要受污染因子与断面实测资料吻合,说明改进后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在保证尽可能少丢失原始数据的基础上对水质进行合理评价,不仅避免了传统方法的主观性、随意性以及多指标数据的复杂性,还可以突出断面主要影响因子并指导控制治理措施的进行。  相似文献   

4.
主成分分析法在三江交汇处水质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三江交汇处的三个断面从1984年到1998年的监测资料对交汇处的水质做分析,分析前先对量化数据标准化处理,处理后提取主成分,并且计算其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再由相应的特征向量得到主成分的线性表达式。结果表明:五项影响因素中,三个断面桔水期均受亚硝酸盐氮的影响比较大,丰水期和平水期均受悬浮物和化学需氧量的影响比较大。交汇前,小南门断面的水质综合污染最严重,凉姜沟断面的水质综合污染最轻;交汇后,三江口断面的水质在两者的缓冲下,水质综合污染居中。则说明主成分分析法为河流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水质评价中,表示某一流域水质情况的指标众多,而不同的指标间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有些相关性甚至非常显著,这使它们提供的信息有可能发生重叠。用主成分分析综合处理可以产生新的指标,而这些新的指标彼此互补相关又能综合反映水质的情况。本文通过应用主成分分析逐步降维综合处理的特性对辽河水质进行评价,对辽河四个断面的污染程度做了综合评价。然后再应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主要污染指标,结合迭代聚类模型对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萍水河监测断面水质监测数据的分析,利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及秩相关系数法进行水质评价,分析了"十二五"期间萍水河水质情况及其变化趋势,阐述了萍水河的水质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萍水河断面水质以Ⅱ类、Ⅲ类为主,水质总体较好,但呈下降趋势;其上游水质较好,中游较差,下游略有好转,麻山河等萍水河支流水质较好。  相似文献   

7.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能够从众多因子中筛选出主要成分,且在保证原始数据信息损失最小的情况下,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结构进行简化,以少数综合变量取代原有的多个变量,对高州水库汇水流域内主要河流进行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并对各监测断面的水质优劣程度进行了排序。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占总方差96.425%的3个主成分以反映研究区水质的整体情况,结果表明:流域内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差,以入库河流上游区域的农业、生活引起的非点源有机污染为主,库区内存在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趋势,且在水库自身水动力条件的作用下库区水质优于入库河流。在空间分布上,由于石骨水库库心断面受外源污染影响较小,其水质优于供水口;而入库河流中良德水库黄塘水入口断面水质污染较轻,石骨水库曹江入口断面次之,良德水库大井河入口断面的水质最差。此外,通过对流域水环境质量进行分级综合评价,进一步得出高州水库入库河流是库区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行之有效的水环境管理制度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意义重大。辽宁省政府于2008年出台跨行政区断面考核制度,该制度对跨界断面水质的管理和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管理角度来看,一套完善的跨行政区出市断面考核体系对跨界断面河流的水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该制度的详细研究,从管理绩效方面找出了该制度目前仍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以辽河流域铁岭段监测断面的水质数据分析为基础,对跨界断面考核制度做出了调整:提出了监测频率由一月监测一次调整为一季度监测一次的建议;在原有的只对考核目标水质得分值计算的基础上加入了对考核目标浓度变化值的考查;以主成分分析法对水质分析的结果为依据,对不同季节的水质考核值做出了相应调整,避免了对所有月份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考核所带来的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9.
通过郪江国控监测断面和省控生态补偿监测断面2016年监测数据,利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分析了郪江干流水质现状和变化趋势,研究了其水质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情况及水质污染的原因。结果表明,2016年郪江水质总体为Ⅴ类,未达到"水十条"考核要求,主要污染物为总磷和化学需氧量。针对郪江水质现状和污染成因,并提出了污染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2019年盘锦市5个控制单元内6个监测断面的逐月水质数据,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各断面水质进行评价,对比2种评价结果,选择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的结果作为最终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显示,辽河公园断面不存在污染问题,赵圈河断面、兴安断面以及三岔河断面尚未污染,曙光大桥断面及万金滩断面存在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头屯河水环境质量,对头屯河2017~2019年水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头屯河主要污染因子是氨氮和总磷,在调查期间,河流氨氮和总磷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2019年头屯河4个断面的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监测指标均符合Ⅰ类水质标准,其中八钢断面的氨氮浓度最高,4个断面的总磷浓度在6月份和9月份均超出Ⅰ类水质标准;八钢断面的水质无明显改变,电线厂断面水质类别由Ⅱ类升为Ⅰ类;皮革厂断面及化工厂断面氨氮浓度明显下降;头屯河水质下一步整治目标应是在继续控制人为污染及农业污染造成的氨氮和总磷浓度超标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耗氧性物质的浓度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为了科学地提出沱江水污染防治的建议,系统地对前期水质情况进行梳理十分必要。根据“十三五”期间沱江流域断面的水质例行监测数据,利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分析了2016~2020年沱江干流水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阐述了2020年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2016~2018年,干流断面中三皇庙水质相对较差,2019~2020年沱江干流沿程水质变化不大;“十三五”期间,整体上沱江流域水质变好,其中沱江干流大多数断面水质转好显著;2020年,沱江干流水质相对较好,水质较差断面位于支流,9~11月水质相对较好,3~5月水质相对较差。系统的对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和变化趋势开展分析评价,可为沱江水环境改善及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西充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2015~2017年西充河流域4个水质监测断面的高锰酸盐指数(I_(Mn))和氨氮(NH_3-N)的年度和季节变化趋势,并结合降雨量、水温等环境气象因子与西充河流域水质变化趋势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西充河中的I_(Mn)和NH_3-N主要来源于流域内的居民农牧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西充河流域的4个水质监测断面的I_(Mn)浓度逐年升高,上游监测断面(晏家乡和莲池镇)的I_(Mn)恶化程度较下游(新复镇和华凤镇)严重,且达到显著水平,西充河流域的I_(Mn)浓度总体呈现春季夏、秋季冬季的趋势;晏家乡和新复镇水质监测断面的NH_3-N呈逐年好转趋势,莲池镇和华凤镇的NH_3-N则呈总体恶化趋势,特别是莲池镇2017年的NH_3-N浓度较2016年升高了2.271倍,恶化程度达到极显著水平,西充河流域的NH_3-N浓度总体呈现春、秋和冬季夏季的趋势。降雨量和水温等环境气象因子对西充河水质的相关关系表明,降雨量和水温的增大都会促使西充河的I_(Mn)浓度升高;但降雨量和水温的升高会降低NH_3-N浓度。  相似文献   

14.
高原 《四川环境》2012,(4):87-89
本文通过多年滇池底泥的采样监测数据,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对数衰减模型评估滇池的底泥质量状况,希望摸清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并分析评价其对水生生物的风险,为底泥疏浚、截污护岸的滇池治理工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以地积累指数法评价,(1)滇池监测断面底泥质量呈现轻度污染,镉出现一定程度富集,汞在个别监测断面也出现富集情况;(2)6种重金属污染排序为镉>汞>铅>铜>铬>砷;(3)从监测断面来看,海口西污染程度较重,滇池南底泥质量较好。采用对数衰减模型评价,(1)滇池监测断面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存在潜在生物风险,应引起重视;(2)从产生可以观察到毒性效果的可能性大小看,6种重金属潜在危害可能性排序为砷>铅>铜>铬>镉>汞;(3)从监测断面来看,白鱼口和观音山中潜在危害可能性大。从富集污染程度分析,海口西监测断面的底泥污染最重,可考虑在海口西监测断面附近进行一定的底泥疏浚工程。从而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滇池监测断面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存在潜在生物风险,应引起重视,但在可控范围。  相似文献   

15.
环境水体污染给西门江流域和北部湾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造成巨大压力。根据2015~2020年西门江监测断面数据,结合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对西门江水质的变化趋势和污染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5~2020年西门江水质整体明显改善,水质从劣V类变为Ⅲ类,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下降了46.1%。BOD5、CODMn、COD、NH3-N、TP分别降低了8.60%、8.94%、43.36%、69.38%、57.14%。NH3-N、TP是影响水质的关键污染指标。生活污水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是西门江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其中汛期以农村面源污染为主,非汛期以生活污水污染为主。西门江水质的大幅度改善与当地政府开展的水污染防治行动密切相关,建议继续加强生活污水和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  相似文献   

16.
以眉山市金牛河为研究对象,基于各监测断面采集的样品数据,分析其水质变化情况。研究选取了2016~2019年4个断面的水体,监测分析其中的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3个指标。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对比分析金牛河实行河长制前后的水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实行河长制后,丹东断面水质从劣Ⅴ类提高到了Ⅱ类,东夹交界、夹青交界、金牛河口均由劣Ⅴ类提升到Ⅲ类,从作为判别金牛河治理达标率的总磷指数来看,金牛河各监测断面水质情况有了很大改善。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进一步改善金牛河水质并完成河长制保护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水污染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地震前后地表水水质变化规律,以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重灾区—宝兴县地表水水质变化为例,对2012 ~2019年宝兴县赵家坝断面地表水水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单因子评价法、污染指数法(单项污染指数、综合污染指数和有机污染综合指数)和水质指数模式优化法对地震前后地表水质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此次地震引起水体中污染...  相似文献   

18.
陈平  杨娟 《四川环境》2019,(4):56-62
通过2014~2018年西溪河水质断面监测数据,利用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分析了西溪河流域的水质情况,并采用秩相关系数法对该河流水质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分析了2018年西溪河流域的空间分布差异和时间变化,总结了流域水污染特征和水质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西溪河来水受上游城镇影响水质较差,中游水体经过自净作用有所好转,下游城区段污染上升明显。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城镇生活源和上游农业面源污染,中下游农业面源及畜禽养殖污染受到了较好的抑制。  相似文献   

19.
嘉陵江南充段水质监测分析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南充市2011年~2013年嘉陵江流域水环境监测统计资料,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与综合评价嘉陵江南充段水质污染特征和现状。结果表明,研究河段内的清泉寺、小渡口和李渡断面总氮含量超标属于地表水Ⅳ类水体,超标倍数年均值分别0.21、0.35、0.37,其他监测项目符合Ⅲ类水质标准,均属于轻度污染。彩虹桥断面总氮、总磷、氨氮、CODMn和BOD5含量超过Ⅲ类标准,均在Ⅳ~Ⅴ类范围,属于中度污染。综合分析嘉陵江南充段,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综合污染指数为0.38,水质综合评价结果属轻度污染。该评价结果能为嘉陵江流域的水环境保护和科学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黑龙滩水库进行污染源调查及水质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水库水质和营养盐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污染源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滩水库流域CODCr、NH3-N、TN和TP产生量分别为3664.23 t/a、280.37 t/a、335.49 t/a和74.96 t/a,水库污染负荷主要集中在农村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和旅游污染3个方面,其污染物产生量占总污染负荷的93%以上;水质分析表明,自2006年后,黑龙滩水库水质逐渐好转,但2010后CODMn有上升趋势,2012年主要超标因子为CODMn和TP;2004年~2012年,黑龙滩水库营养状况由贫营养向中营养发展,并在2010年~2012年稳定在中营养状态,水库富营养化整体呈现加剧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