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GIS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环境科学的特点,阐述了GIS在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决策、环境评价及环境监测等多方面的应用,对GIS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作了简要论述.由于GIS技术和环境科学在研究对象上的相似性和互补性,GIS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领域必将会推动环境科学的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及自动化数据采集技术的不断提高,生态监测也走上数字化、信息化和空间化之路,GIS空间分析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基于3S的生态监测技术也日趋完善,空间分析也将会在环保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根据生态监测工作实践,对空间数据采掘流程、步骤和方法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基于RS、GIS的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评价与预测模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遥感(RS)信息作为主要的数据来源,结合其他实地监测和统计数据,采用GIS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建立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评价与预测模型,为城市绿地规划、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定量化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GIS技术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为了解决各种复杂的规划与管理问题而设计的,用于支持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和处理过程,是一种管理工作和决策支持系统,它以强大对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能力,以及在空间要素的叠置过程中产生与这些要素相关的,综合的新信息的能力,在环境管理,环境评价与环境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采用2014—2021年福州新区的地表温度、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和土地利用类型等数据,从乡镇单元尺度分析热环境的空间分布情况,并探究植被和土地利用对热环境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014—2021年福州新区地表温度在空间上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显著,新区热岛比例指数(URI)呈现出下降趋势,表明在此期间热岛效应状况总体有所缓解;植被覆盖率(FVC)影响热环境的空间分布,可将福州新区的“热点”划分为FVC、NDVI均较低的乡镇和FVC较高、NDVI较低的乡镇两类;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程度及周边环境亦影响热环境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6.
基于RS和GIS技术的贵州省植被生态环境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阐明贵州省植被生态环境变化的整体状况,基于RS和GIS技术,应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新的全球植被指数变化研究数据(GIMMS),通过计算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率,并对研究区一元线性回归模拟,分析了贵州省1982年-2003年的地表植被覆盖。结果表明:22年来,研究区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表明贵州省植被生态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贵州省平均植被覆盖在春季和秋季呈上升趋势,夏季和冬季呈下降趋势,其中春季对植被覆盖总变化量的贡献最大;植被覆盖程度增减因区域不同而异,变化程度呈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贵,ki-I省的中部地区;变化程度呈减小的区域分布在贵州省的四周边缘。  相似文献   

7.
水环境功能区是水环境管理的基本单元,把GIS技术与水环境功能区划工作结合起来,将分散、零碎的数据系统化、条理化,建立水环境管理的GIS平台,从而将水环境功能区信息在地图上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实现了水环境管理的可视化和动态化管理.  相似文献   

8.
GIS在环境监测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环境监测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环境监测分析工作,具有界面友好、形象直观、使用方便、易于操作和维护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的提取对有机锡污染监测的有用信息,有必要将空间数据挖掘技术运用到有机锡污染动态监测系统中。文章概述了GIS、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建立中国沿海海洋有机锡污染监测体系中的空间数据挖掘系统结构框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对无锡建成区交通噪声等效声级(Leq)与车流量进行监测,应用GIS技术分析交通噪声与车流量的空间分布,为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噪声Leq峰值及车流量峰值均集中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必经路段,此区域为噪声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同时发现,噪声Leq与车流量在空间分布上并非成正比关系,在时间趋势上车流量上升但噪声值下降,说明在机动车保有量不断攀升的背景下,采取多种防治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甚至改善交通噪声污染。  相似文献   

11.
新疆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RS和GIS技术,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全疆区域各县市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综合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新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差,而且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与2000年相比,2002年新疆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总体变化不大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新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正确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起关键的决定性作用。本文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应用RS和GIS技术,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全疆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排序及分级,由此得出符合实际的全疆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全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差,北疆生态环境质量优于南疆,北疆西部生态环境质量优于北疆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数据库,本文以土地利用数据、植被覆盖指数、最大风速等值线图和DEM数据为信息源,对干旱荒漠区新疆克拉玛依市2000年和2007年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8年间克拉玛依市土壤侵蚀强度有所增加,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克拉玛依市中部平原区。该方法的应用实现了土壤侵蚀的定时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4.
新疆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监测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客观、准确地认识和评价新疆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对于新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应用RS和GIS技术,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全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分级与对比。结果得出新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差,而且在空间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与2000年相比,2002年新疆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总体变化不大的态势。  相似文献   

15.
以遥感与GIS技术为依托,根据PSR模型框架建立黑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三期生态安全评价数据,综合分析了黑河流域20年来生态安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其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现波动变化,2000年较1986年呈恶化趋势,2007年较2000年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引水工程的建成和运行,对工程沿线区域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改变了该区域以土地资源为载体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环境的价值。以Constanza等人对全球各类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的测算为依据,根据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引水工程沿线影响区2000年和2002年LandsatTM卫星影像解译数据,对工程建设和运行的生态环境效益予以估算。结果表明:引水工程的建设运行使工程影响区内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增加了2657 14×104 (约合22054 26×104元人民币),其中水域及耕地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的增加是研究区生态效益增加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太湖污染与环境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湖流域是我国人口和城镇最为密集的经济发达地区 ,同时也是我国富营养化和生态破坏严重的大湖流域之一。文章以太湖为研究区 ,围绕湖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应用遥感和 GIS一体化的方法 ,提出了建立太湖环境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的紧迫性 ,重点论述了系统的技术框架、功能、数据库组成 ,同时也强调了系统建设中应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对流域的近期综合治理以及其它环境建设工程都具有很强的参考和指导意义。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首次运用RS/GIS技术,参考2003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颁布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以塔里木河流域的42个县(市)为评价单元,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整个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属较差和差级,其中干流上游与四源流经地区环境质量略好于其它地区。天山南麓、环塔里木盆地北部及西部绿洲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优于环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和田地区,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9.
应用3S技术研究了太湖底质与水质总磷(TP)的分布情况,并结合水华频次分析了其相关性。结果表明:2016—2018年,太湖底质TP年均值在433~537 mg/kg波动,水质TP年均值从0.064 mg/L上升至0.087 mg/L。从空间分布来看,底质TP、水质TP和水华频次均呈现\"西高东低\"的规律,太湖西部区尤其是竺山湖区是需要开展治理的重点区域。3年间,太湖西部区水质TP上升,而底质TP与入湖河流TP下降,说明内源磷污染是太湖西部区水质TP升高的主要原因,须加强科学清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