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现阶段的环境问题应放在环境-经济系统下进行考察和解决。结合环境-经济系统,系统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制度根源,并运用经济计量工具建立模型预测环境-经济系统下我国工业“三废-排放情况,提出控制,提出控制我国工业”三废“排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冯玉广  王华东 《环境科学》1996,17(5):79-81,86
应用系统论分析了工业-环境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的特征,建立了工业-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判据。对区域工业-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3.
区域PERE系统的通用自组织演化模型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区域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建立了区域PERE系统的通用自组织演化模型,并把模型应用于山西省某市,预测了市未来的人口、经济和环境状况试图解决在区域PERE系统中应用自组织理论时建模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协调中的发展协调度方法对晋冀鲁豫接壤区区域“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状态及调控进行了研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用2个权重相等的子系统,即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值Sp和发展经济的投资环境综合评价值Tp所组成的协调度综合评价值Zp的计算值判断了该区域的“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状态为基本不协调状态,即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有所恶化。从2个子系统的单英指标分析了生态环境有所恶化的原因并用环境经  相似文献   

5.
乡镇工业推行废物最少化的几点建议国家环保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孙炳彦80年代初,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从1980年到199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0·1%,1990年至1992年年递增36.5%,199.3年比上年增长50%以上,发展势头越来越猛...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增多的趋势已成为环境保护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已达6.5亿吨(不包括乡镇工业产生量),其中综合利用率为43%,40%被存储,另有3%-4%的废弃物直接排入环境。历年累积堆存量达66.4亿吨。城市垃圾达1亿吨左右,并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长,形成围城局面。这些废弃物不仅占用5.6万公顷的土地(其中耕地6万亩),而且污染大地、地表及地下水,成为重大的环境隐患。据了解,我国每年因废弃物造成的污染损失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造成…  相似文献   

7.
广西近海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苏伟 《海洋环境科学》2007,26(6):591-593
通过精心选择泛北部湾经济区广西近岸海域水环境与经济系统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计算水环境系统、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996~2005年间,在区域经济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维持原有较好的质量水平并有所改善;通过计算区域近岸海域海洋环境年均协调系数,泛北部湾经济区广西近岸海域环境与经济发展属于协调类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计算泛北部湾经济区广西近岸海域水环境系统、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1996-2005年间,在区域经济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维持原有较好的质量水平并有所改善.通过计算区域近岸海域海洋环境年均协调系数,泛北部湾经济区广西近岸海域环境与经济发展属于协调类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阐述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等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入手,提示生态经济问题产生和演变的内在机理-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产力进步而与资源缺口、环境容量、生态平衡等的相互关系,分析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种种表现;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等几个主要阶段,阐明生态经济基本矛盾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过程;并从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在运动周期性、有序性、运行路线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异同,着重论述产生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原因,进一步阐明生态问题演变的规律性。探索解决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途径,即通过控制人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资源替代战略和地域优势互补,建立生态化的产业和区域发展模式,进行环境与资源市场化的制度创新,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阐述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等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入手,揭示生态经济问题产生和演变的内在机理-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产力进步而与资源缺口、环境容量、生态平衡等的相互关系,分析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种种表现;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等几个主要阶段,阐明生态经济基本矛盾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过程,并从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在运动周期性、有序性、运行路线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异同,着重论述产生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原因,进一步阐明生态问题演变的规律性。探讨解决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途径,即通过控制人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资源替代战略和地域优势互补,建立生态化的产业和区域发展模式,进行环境与资源市场化的制度创新,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协调度中的发展协调度方法对晋冀鲁豫接壤区区域“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状态及调控进行了研究。在经济快速增长(GNP>8%)的前提下,用2个权重相等的子系统,即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值Sp和发展经济的投资环境综合评价值Tp所组成的协调度综合评价值Zp的计算值判断了该区域的“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状态为基本不协调状态,即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有所恶化。从2个子系统的单项指标分析了生态环境有所恶化的原因并用环境经济学中的环境管理规划的基本原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讨论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2.
贯彻环保优先方针 推进农村环境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仇和 《环境保护》2007,(3A):26-28
坚持环保优先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江苏地处我国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人口7474.5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27人,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9%,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272亿元,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江苏以全国1%的国土面积、3.8%的耕地面积、5.7%的人口,生产了5.86%的粮食、5.66%的棉花、7%的油料,养活了占全国5.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的GDP。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相对匮乏,环境比较脆弱,人口密度全国最大、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单位国土面积工业负荷全国最高,经济社会在高位运行,环境支持能力、区域生存禀赋指数、区域环境水平仅分别列全国第12、17、24位。现在,江苏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经济国际化提升的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这是江苏的基本省情。  相似文献   

13.
李素玉 《环境科技》1996,16(2):14-16,8
淀粉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它的主产品为淀粉,付产品有蛋白粉、玉米油、油饼、黄浆、菲汀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能生产出更多的新产品,但是,淀粉生产的同时也有大量护工物排放,严重地污染了环境,尤其是污染水环境。现行 污水算是方法因经济性差等原因,在淀粉工业中应用甚少。应用微生物技术不仅可以处理淀粉工业的废弃物,并可生产邮畜牧等待业急需的高级饲料--单细胞蛋白质及纤维素酶等产品,环境效益,经济  相似文献   

14.
石化行业工业有害固体废物处理处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集团公司应坚持经济与环境双赢,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对工业有害固体物实施全面,系统的管理,积极推行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区域化,规模化,有效地控制排污总量,真正带动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树立石化企业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调控机理研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文锋  张淑娟 《环境与开发》1997,12(3):23-24,31
阐述了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经济--环境”系统概念,并对该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演化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现代市场经济机制对城市,“经济-环境”系统的调控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广西资源县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逐步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遍山耸绿,碧水长流,一幅青山秀水的人间仙境,给该县经济和旅游的全面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全县综合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强。据初步统计,“九五”期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上篇切实抓好环境保护 资源县是广西林业重点县份之一,全县林业用地约16万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3%。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仅林业的总收入就达1.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8…  相似文献   

17.
生态经济姜堰市可持续发展的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姜堰市地处长江下游平原,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和能源贫乏,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姜堰市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注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1990年姜堰市河横村荣获“全球500佳”称号,2000年3月姜堰市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命名为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九五”期间,在经济年增长率达6%~11%的情况下,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年均削减10%,生态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发展?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选取区域物质总需求、区域过程总排放、区域总排放等指标,对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进行核算,结果表明:(1)珠江三角洲区域物质总需求、区域总排放年均递减率在7%以上,资源使用密度、单位GDP物质排放年均分别减少10.3%、11.4%。说明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开始升级,环境朝着利好方向发展。(2)隐藏流在各类相关指标中占有比例较高,占区域总排放的比例年均高达98%。说明推行减量化生产,提高物质利用率,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已迫在眉睫。(3)物质排放强度地域差异明显,惠州、肇庆、中山、江门历年均低于珠江三角洲平均水平,深圳、东莞远高于平均水平;IPAT分析显示,A呈上升趋势,T值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总体来看,珠江三角洲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极大的潜力,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库区工业怀环境污染现状,库区经济发展及移民开发带来新的环境压力,提出了库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选择--清洁生产。  相似文献   

20.
区域工业污染源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当前中国许多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工业发展与污染控制是其中之关键.笔者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域,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确定主要污染行业,在此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对区域环境经济系统起主要影响作用的行业,并结合投入产出法分析了区域的环境敏感行业.将这3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了以往研究中单纯考虑环境因素或笼统考虑经济因素而忽视经济系统内部运行规律的缺陷,对今后区域工业污染源研究和管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