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研究了高效藻类塘系统处理太湖地区农村污水脱氮除磷效果及其强化措施。高效藻类塘和水生生物塘HRT分别为8d和4d,出水溶解CODCr的浓度低于100mg/L。高效藻类塘系统的总氮和氨氮的全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6.6%和90.4%。两级高效藻类塘内氨氮的去除途径主要包括生物同化、氨氮的挥发和硝化作用等,其中硝化作用为主导作用;水生生物塘去除总氮的主要途径为颗粒有机氮的沉淀去除和硝态氮的反硝化。出水总磷浓度全年平均值为3.33mg/L,高效藻类塘系统的脱氮除磷能力欠佳。通过降低水生生物塘内水深、采用废弃石膏作为填料构建了新型复合水生生物塘,HRT=1.6d条件下,复合水生生物塘出水总氮和总磷可分别保持在5mg/L左右和<1mg/L,可达到GB18918-2002一级B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
高效藻类塘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及氮的迁移转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高效藻类塘系统处理高氮农村污水氮的去除及其迁移转化规律.高效藻类塘和水生高等植物塘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8 d和4 d,进水总氮和氩氮分别为17.13-133.2 mg/L和1.85~108.3 mg/L,两级高效藻类塘对总氮和氨氮的全年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29.4%和91.6%,季节处理效率排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高效藻类塘中氨氮的降解和转化途径依次为硝化作用、藻类同化吸收及其他途径、氨氮挥发;硝化作用占氨氮总转化量的50%以上;高效藻类塘内可以发生氨氮沉淀,但可忽略不计.总氮的去除以藻类同化形成颗粒有机氮经分离后得以去除为主,氨氮挥发较少.可采用藻类塘出水回流至化粪池或改进水生高等植物塘构造强化反硝化.提高系统的整体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在系统实验基础上建立的生态学模型对生物稳定塘的常规运行状态进行了模拟和计算,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多级塘各塘中的有机碳、无机氮及溶解性总磷浓度均随进水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因而使用多级塘仍须严格控制进水水质;生物稳定塘系统有较高的去除有机氮的能力,但去除总氮的能力有限,出水中无机氮浓度仍较高;藻类含碳、氮、磷对进水浓度变化的响应规律一致,存在一个使藻类生长最佳的营养物浓度,本模拟中该浓度为进水C_(oi)=72.00mg/L,TN_i=23.80mg/L,TP_i=2.46mg/L,藻类浓度的提高有利于溶解性营养物质的去除;菌含碳、氮、磷对进水浓度变化的响应规律服从Monod方程。  相似文献   

4.
城市污水三污泥系统自养脱氮与强化生物除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易鹏  张树军  甘一萍  常江  彭永臻  曹相生 《环境科学》2010,31(10):2390-2397
采用"A/O除磷+半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自养脱氮"三污泥系统,实现了城市污水营养物经济高效去除.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HRT)为3.6h条件下,A/O除磷系统出水总磷(TP)≤0.5mg/L;在常温、DO0.2mg/L和HRT=4.6h条件下,半亚硝化系统实现了亚硝氮累积率为75%~96%的半亚硝化;在温度为27~30℃和HRT=1.4h条件下,厌氧氨氧化(ANAMMOX)系统出水总氮(TN)≤8mg/L,最低值为1.6mg/L,TN去除负荷达到0.57kg/(m3·d).三污泥系统中聚磷菌、氨氧化菌和ANAMMOX菌均在各自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存,优化了污泥种群,提高了各工艺单元的处理效率.城市污水自养脱氮系统理论上可以减少62.5%的供氧量,节省100%反硝化碳源,同时降低了污泥产量,大大减少了CO2的排放.与传统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相比,三污泥系统具有节能降耗减排上的巨大优势和潜力,也有利于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地下渗滤处理村镇生活污水的中试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1  
以红壤土作为填充土壤,在2cm/d的水力负荷下,进行了地下渗滤系统处理村镇生活污水的现场中试.结果表明,地下渗滤系统对COD、氨氮、总磷和总氮有着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达到84.7%、70.0%、98.0%和77.7%,出水COD、氨氮、总磷和总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7mg/L、4.0mg/L、0.04mg/L、4.7mg/L,达到建设部颁发的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对总氮去除机理的分析表明,由硝化/反硝化实现生物脱氮是地下渗滤系统去除总氮的主要途径.在本中试系统中,反硝化效果良好但硝化效果不够理想,改善土壤环境以促进硝化作用是提高总氮去除率的关键.对土壤中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内部的还原性质是阻碍硝化反应进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采用反硝化聚磷菌,解决传统脱氮除磷工艺矛盾,使模拟的低碳源城市污水经济高效地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进行脱氮除磷新工艺试验研究。采用向序批式反应器中投加前期筛选得到的反硝化聚磷菌,通过培养驯化污泥、优化运行模式、过程中补充碳源等手段,处理对象为COD≥450 mg/L、氨氮≥60 mg/L、总氮≥65 mg/L和总磷≥12 mg/L的模拟城市污水。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30个周期的运行优化,使投加菌株的污泥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性能,反应器平均出水COD、氨氮、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为46.94、0.41、14.53、2.53 mg/L,相应去除率分别为90.22%、99.32%、78.31%、81.42%,后期添加15 mg/L Ca(OH)2溶液混凝沉淀后,出水COD、氨氮、总氮和总磷浓度均达到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7.
AB工艺无厌氧、缺氧段,氮、磷的去除率低,不具备深度脱氮除磷功能。而A2/O工艺具有同步脱氮除磷功能,可以作为AB工艺改造方案之一。试验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对象,研究好氧池中不同的溶解氧浓度范围内系统对COD、氮、磷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好氧池DO对COD的去除影响较小,出水平均值达到21.9mg/L;对氨氮的去除则起着关键作用,在DO为3.0mg/L以下时,氨氮的去除率随着DO的增大而升高;DO为1.5~2.5mg/L时总氮去除效果最佳,过低、过高对总氮的去除都不利;总磷的去除效果几乎不受好氧池DO的影响,但厌氧池和缺氧池的释磷、吸磷过程却受DO的影响变化较大。系统中厌氧池和缺氧池同时出现了反硝化和吸磷作用,但尚不能判断是否存在反硝化除磷现象。  相似文献   

8.
HITNP同步除磷脱氮新工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HITNP同步除磷脱氮新工艺采用复合式活性污泥生物膜系统,避免了硝化菌和聚磷菌的污泥龄矛盾.利用反硝化除磷的“一碳两用”缓解原水碳源不足的矛盾.通过独特的硝化液回流方式,使全部污泥经历了释磷和聚磷循环,厌氧池污泥浓度是缺氧池污泥浓度的1.5~2倍,对进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降解效果好,厌氧池COD的去除率高,强化系统的除磷能力.以低碳氮比的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长期的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出水中的总磷、氨氮、总氮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1.1% 、88.7%、58.1%和88.6%.出水水质平均值为磷0.27  mg/L,氨氮1.74  mg/L,总氮17.30  mg/L和COD 24.38  mg/L.HITNP同步除磷脱氮新工艺具有稳定的同步除磷脱氮效果,出水达到国家城市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效藻类塘与水生植物塘联用工艺对劣Ⅴ类河水进行深度净化,通过对出水中CODCr,NH4+-N,TP和DO等指标的分析测定,研究了其对沈阳某河流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HRT为4 d,水深0.5 m,进水CODCr为70~100 mg/L,DO,NH4+-N,TN和TP浓度分别为0.89~1.65,1.6~2.9,2.3~4.5和0.6~1.2 mg/L的条件下,联用工艺出水CODCr为35.40 mg/L,DO,NH4+-N,PO43--P,TN和TP浓度分别为5.88,0.66,0.17,1.51和0.16mg/L,水体中各项指标均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Ⅴ类标准。水生植物塘对藻类塘出水中的藻类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为94.5%。联用工艺对CODCr,NH4+-N和PO43--P的去除效果均表现为一级藻类塘>二级藻类塘>水生植物塘,其中藻类塘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厌氧氨氧化是一种高效、经济的脱氮新技术.为了探讨SBR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中相关运行参数对脱氮效率的影响,文章利用自制的反应器对模拟废水进行了控制性试验.结果表明:(1)SBR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脱氮效率与HRT、内循环流速和有机物含量有关,试验条件下确定最佳运行参数HRT为20h,内循环流速为24~96mL/min, C/N为2;可处理氨氮浓度为200~500mg/L的废水.(2)在最佳条件下,当进水总氮为200mg/L,pH为7.5~8.2时,脱氮效率达到80%,总氮的容积负荷率达588.00 mg/L·d,容积去除总氮为448.57mg/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