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分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群已成为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评估和判断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及其与城市化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计算方法,对"十一五"期间(2005~2010年)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特征和时空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并以其25个城市为研究单元,对"人口—经济"视角下的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和区域分异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地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均属"良",空间分布大致以上海—苏锡常—南京为界,呈南高北低中间差的特征。2010年较2005年生态环境状况稳中有好,浙江省和沪宁沿线的大部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政策调控下的污染物排放减少是其好转的主要原因。"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发展呈现不同的发展轨迹,发展类型以可持续型为主,而以苏北五市为代表的少数城市则表现为生态脆弱型。  相似文献   

2.
基于景观格局的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以行政区划为评价单元,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对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式、景观格局特征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为主,其中耕地是盐城海岸带的优势类型,虽然近年来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仍是区域景观基质类型,均占总面积的78%以上;海岸带景观水平趋于破碎化,区域景观格局更加复杂化、分散化和多样化;研究区北部景观水平特征指数较中部、南部为高。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带来的利益差异是导致盐城海岸带景观格局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涉及众多要素,同时又需要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空间格局。层次分析法在多要素综合评价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GIS技术拥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将GIS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应用于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方法的优势。首先,根据江苏省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确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基本评价单元,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出每个评价单元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和分指数;然后运用GIS技术,根据每个评价单元的质量指数和分指数,自动生成江苏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等级图;在此基础上,对江苏省生态环境整体及各不同侧面质量状况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上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与自然环境状况的空间格局大体吻合,但局部地区有差异。表明自然条件对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起决定性作用,但社会经济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同样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成为决定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4.
血吸虫病医学地理学与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病学研究涉及到大量与血吸虫及其寄生宿主有关的生态环境知识与参数,这些方面为从地理学角度解释过去由实践经验和调查总结得到的中国血吸虫病疫区分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参阅了大量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总结了血吸虫生活史中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的虫卵、毛蚴、尾蚴阶段和寄生宿主钉螺、哺乳动物的生态特点与流行机理。结果认为:生态环境条件能同时满足血吸虫及其寄生宿主的生态要求是血吸虫病流行传播的基本条件,血吸虫生活史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终宿主哺乳动物和中间宿主钉螺体内度过,钉螺生态条件的苛刻性是血吸虫病流行传播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钉螺的空间分异规律与特征成为血吸虫病疫区类型的划分的主要依据。最后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了钉螺孳生地有关地理环境因子(植被、土壤、地貌、高程、水文、水力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论是:大的地貌类型决定了不同的水文条件,从而形成不同的钉螺空间分布格局,结果产生了不同的血吸虫病易感地带分布特点,最终决定了血吸虫病疫区的类型,与中国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的分类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战略背景下,都市圈成为区际竞争的核心载体,定量认知基于长时间序列的都市圈城镇扩展时空格局与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模式分异规律,对提升城市空间治理能力与制定因地制宜的空间管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0~2015年4个阶段(1990~2000、2000~2005、2005~2010、2010~2015年)的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用城镇用地来源、城镇扩展速率、城镇用地扩展差异指数、重心坐标、分维数以及扩展强度指数的等扇分析等指标对武汉城市圈城镇扩展的时空格局以及规模等级模式分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城镇用地扩展的主要来源是耕地,其次是水域、林地、其他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来源由单一趋向多元化;城镇用地扩展速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阶段性特征,以及扩展具有空间分异性和空间集聚性;不同时期的中快高速扩展区域呈现出不同的形状,比如扇形、”U”型;根据雷达图把城镇用地的扩展模式划分成单翼、多翼和扇形扩展3种模式,各城市主要扩展方向没有一致性,呈现出小城市扩展方向大城市聚拢的特征;武汉城市圈城市形态较为规则平整,分维数具有波动性特征;武汉、黄石、咸宁的重心往西南方向迁移,鄂州、黄冈、孝感的重心往西北方向迁移;不同等级城市的扩展格局以及模式具有差异性,中小城市的扩展速度大于大城市,城市形态都趋于稳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城市扩展;时空格局;模式分异;武汉城市圈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我国东部到西部,水土资源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对该区域水土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分异规律进行监测和评价,能有效地引导经济带开发的空间布局。基于GIS空间分析与统计数据定量分析,通过计算研究区各地级市的后备可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进行分析:(1)后备可利用水土资源总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2)人均后备可利用水土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和资源丰度分异规律;(3)人均后备可利用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分布匹配程度,以及区域人均后备可利用水土资源的空间分异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后备可利用土地资源309 849.6 km~2,后备可利用水资源1 512.21亿m~3;后备可利用水土资源人均占有量呈现由南往北、由西向东递减的趋势,水土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且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相匹配。  相似文献   

7.
山地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和山地的生态敏感性使山地旅游区土地利用变化在国外受到较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基于在Springer,EBSCO,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中检索到的英文文献,对国际上山地旅游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主题上,主要集中于山地旅游对山地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山地土地利用对山地旅游发展的影响、山地旅游土地利用利益相关者研究、山地旅游土地利用政策研究等方面。发达国家学者较为注重山地旅游带来的对土地利用变化、覆被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而发展中国家的学者较为重视对山地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案例分析为主,理论研究较为薄弱,遥感和GIS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也被一些学者采用。实地调查的内容涉及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中心、旅游路径、旅游地边界等不同地理实体。最后,分析了对中国相关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江苏省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带是陆海生态系统交错带,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生态价值,其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特征。海岸带的开发利用使其地区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取1980、2000、2005、2008年4个时相的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多样性以及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分析江苏省1980年以来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揭示地域差异与梯度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海岸带土地利用结构表现为生态用地占比高,城镇与农村居民点占比低的特征。1980年以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数量不断变化而结构相对稳定;类型趋于多样化且利用强度增加。(2)江苏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存在地域差异特征。土地利用结构存在不同模式且变化相对稳定;土地利用程度在南北方向上存在高 低 高分布特征,但逐步被打破。(3)江苏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在陆海方向上存在梯度特征。土地利用多样性陆海方向呈现低 高 低模式,土地利用强度陆海方向呈现高 中 低模式。土地利用多样性高值区逐步向海岸带中部移动;海岸带各缓冲区土地利用程度分异逐步增大。以射阳河口作为分界点,南北地区梯度规律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干瘠山地”泛指土层薄、肥力低、干旱、草木稀疏的山地丘陵。山东省“干瘠山地”面积约46.7万公顷,加上疏、残林“干瘠地”,将达到66.7万公顷。山东省人多地少,“干瘠山地”小地貌多种多样,适宜多种植物生长,仍是宝贵的资源。作者从资源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出发,分析了重建“干瘠山地”植被,综合开发利用资源,做到林牧并举,造林种草与产品综合加工并举的途径,以期达到保护和利用资源与建设优良的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岷江上游植被生境适应性空间分异格局的间隙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岷江上游不同植被生境适宜性类型在整体和局部上的空间分异格局对植被生境管理和修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岷江上游4类植被生境适宜性类型空间分布图借助分形和贝叶斯理论,建立间隙度指数模型和多水平贝叶斯模型,实现定量表征不同植被生境适宜性类型在整体和局部空间上的聚簇和分异程度。结果表明:1)汶川在Ⅰ~Ⅳ类、Ⅲ类和Ⅳ类生境适宜性下的间隙度指数最大,其对应的空间分异尺度为3 000 m(即为30倍网格边长,网格边长为100 m)、2 900 m、2 800 m,而松潘在Ⅰ类和Ⅱ类型下的间隙度指数最大,其空间分异尺度为3 000 m、2 700 m。2)Ⅰ~Ⅳ类、Ⅰ类和Ⅱ类生境适宜性分别在汶川、松潘和理县的间隙度维数最大,空间格局聚簇性较小,进一步证明空间分异尺度较大,而Ⅲ类和Ⅳ类生境适宜性在茂县的间隙度维数最大。岷江上游植被生境空间分异格局的间隙度分析,可以为研究生境空间格局及其生境管理尺寸在整体和局部上的差异提供必备的条件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崇明生态岛建设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新探索,不同于国外的生态城市建设,必须要重视经济发展。为了引导崇明岛走向兼顾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道路,从崇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出发,提出了一套生态岛的经济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体现了在生态不退化的前提下挖掘经济发展空间,推动自然资本的经济价值实现,打造领先的生态经济模式的发展理念,包括了绿色经济产出等9个基础指标,绿色经济指标、生态价值指标和生态经济指标3个二级指标,最终可计算出生态岛的经济指数。其中,提出了计算绿色经济产出的新思路,即通过建立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账簿,实施项目准入机制、环境容量置换和交易机制,避免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账簿的透支,从而实现经济产出的绿色化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农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三峡库区系指出从重庆到宜昌段为水库波及的20个县市。该区属川东陵谷区,以山地丘陵为主,河谷平坝比重小,种植业垂直分异明显,海拔500m以下的三熟制区,800 ̄1400m为一熟制区,两区间系两熟制区。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群空间扩展的生态状况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城市群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实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群的重要支撑。构建了由自然资源要素、生态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组成的武汉城市群空间扩展的生态状况诊断指标体系,采用熵技术支持下的AHP模型和模糊隶属度函数模型建立了城市群空间扩展的生态状况诊断模型,利用1997~2006年武汉城市群9市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数据,系统分析了武汉城市群空间扩展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况。研究认为:1997~2006年武汉城市群生态状况诊断的综合评价指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说明伴随城镇用地扩张和土地利用转化,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先降后升;除仙桃市外,城市群内其余各市生态状况诊断的综合评价指数均缓慢下降,说明各市空间扩展造成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这种影响在9个城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脆弱生态环境耦合下的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研究表明,中国贫困地区的分布与脆弱生态环境的分布存在一种地理空间意义上的耦合,这种耦合是一种非良性的耦合,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我着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革新现有的贫困人口生存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据此,本文提出了实现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应是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绿色食品和开展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地理分布特点,决定了它在我国农业生态上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加大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对改善该区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农牧交错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了该区生态环境建设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贵州是我国最典型的山地农业省区,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日趋尖锐的巨大压力。为了缓解这一压力,探索贵州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经过三年的研究,初步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贵州贫困山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针对湘西洛塔岩溶区特殊的地质环境所造成的干旱缺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特点,在调查、分析洛塔自然条件与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实施了13处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工程。通过系统总结洛塔地区岩溶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与方法及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成功经验,提出了以岩溶水小流域为单元对岩溶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5种模式:①地下河堵洞引水开发利用模式;②地下河出口及岩溶大泉引水开发利用模式;③凿引水隧洞拦截地下河开发利用模式;④地表地下联合水库开发利用模式;⑤表层岩溶泉开发利用模式。通过对失败工程的案例分析,认为在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查清工程的岩溶发育规律及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经济技术支持的可行性,然后采取相适应的开采方式与方法。岩溶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5种模式的提出,为在湘西实施“水源〖DK1〗·土地〖DK1〗·生态”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生态经济,实现脱贫致富,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用技术与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8.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本,由于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问题日益被重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已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探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针对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特点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3个方面构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鉴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土地生态安全动态性,将熵值理论与模糊数学理论相结合的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的土地生态安全呈现逐渐恶化趋势,目前已经处于不安全等级;同时存在水土协调度、受灾面积成灾率、人口增长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万元GDP能耗等不安全因素,威胁着土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9.
农业资源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系统,安康地区生成农业资源环境的主要特点是: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山高坡陡,气候条件优越,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本区农业资源划分为五大结构类型,据此并遵循功能效益原则,设计出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优化的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浙江省自然资源利用程度高,资源环境压力大,资源浪费和污染等严重问题,根据浙江省资源构成特点,从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观点提出减少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绝不以牺牲现有耕地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此同时,积极开发后备土地资源,补充现有耕地面积;对于水资源必须依法治,管并重,节约与开源相结合,合理利用水资源,着重开发山,海资源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