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构建了O3氧化多种污染物的反应机制,并对O3氧化SOx、NOx过程进行动力学模拟,然后利用热力学原理计算出Ca(OH)2和CaCO3湿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吸收反应达到平衡时SOx和NOx的分压力.结果表明,Ca(OH)2作吸收剂湿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比CaCO3作吸收剂效果好,而且两者几乎100%地去除烟气中的SOx和NO...  相似文献   

2.
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因具有耗水量少、产物易处理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基于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反应温度、脱硫剂Ca(OH)2颗粒粒径、反应空速及烟气中水蒸气体积分数对Ca(OH)2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a(OH)2颗粒粒径的减小、反应空速的降低、烟气中水蒸气体积分数的提高及低反应温度等因素,有利于SO2的脱除、Ca(OH)...  相似文献   

3.
对以粉煤灰为原料制备的高活性脱硫剂进行了半干法烟气脱硫实验研究,考虑添加剂、脱硫剂加入量、反应温度、烟气流量工艺因素的影响时该活性脱硫剂的脱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加入添加剂后,脱硫效率提高1.5%~8.1%;当烟气流量<2 m3/min,钙硫比取1.5~2.0范围时,脱硫效率较高;一定范围内反应温度变化对脱硫效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等离子体法脱硝被认为是一种非常环保有效的脱硝技术,为了探究等离子体对NO_x的作用过程,选用AC/DC流光放电等离子体及模拟烟气,考察了烟气流量和NO初始浓度、添加剂的种类与含量以及SO_2对等离子体脱硝的影响。结果表明:NO的脱除过程由氧化过程和还原过程同时作用,在同一功率下,NO_x脱除率随流量的增加而降低,NO初始浓度对NO_x脱除率无直接影响。氨的添加可以促进NO_x的还原脱除,乙烯的添加可以促进NO氧化转化为NO_2。烟气中SO_2存在会导致NO_x脱除效率降低,此时氨助剂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NO_x脱除率。当NH3∶SO_2=2∶1时,在15 W下SO_2脱除率可达100%,NO_x脱除率60%。  相似文献   

5.
对以粉煤灰为原料制备的高活性脱硫剂进行了半干法烟气脱硫实验研究,考虑添加剂、脱硫剂加入量、反应温度、烟气流量工艺因素的影响时该活性脱硫剂的脱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加入添加剂后,脱硫效率提高1.5%~8.1%;当烟气流量〈2m^3/min,钙硫比取1.5—2.0范围时,脱硫效率较高;一定范围内反应温度变化对脱硫效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利用核心成分为亚硫酰基的官能团进行了燃煤电站脱硫脱硝一体化研究。利用臭氧将烟气中的NO氧化为NO2,易溶于水的NO2及SO2则与水、氧气、氨水反应,最终生成硫酸铵及硝酸铵可作为复合肥的原材料。使用催化剂能够降低臭氧的消耗量。避免诸如亚硫酸盐等副产物的生成。通过在集装箱内搭建小型实验装置可直接抽取实际烟气,烟气处理量达到100 m3·h~(-1)。针对烟气温度、催化剂浓度、催化剂类型、O3/NOx比例等参数对污染物脱除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参数变化对脱硫效率影响有限,脱硫效率始终能够稳定在99%以上。烟气温度越低,脱硝效率越高;脱硝效率最高能够达到88%。此外,为了降低运行成本,采用双氧水替代臭氧进行烟气氧化,其脱硝效率能够达到68%。  相似文献   

7.
干法烟气同时脱除技术优于联合脱除技术和湿法烟气脱除技术。将国内外现有的干法烟气同时脱除技术按分离剂分为3类,即多种污染物的吸附剂脱除技术、催化剂脱除技术和光催化剂脱除技术。其中,吸附剂脱除技术主要采用炭基材料;该技术可脱除多种污染物,但脱除效率一般,吸附剂消耗量大,且吸附剂的再生困难。催化剂脱除技术主要集中于以CO、NH_3、CH_4等催化还原同时脱硫脱硝和SCR同时脱硝除汞;该技术脱除效率高,但存在催化剂中毒问题。光催化剂脱除技术主要采用TiO_2光催化剂,该技术操作温度低,但对浓度高的废气处理效率较低,以及光催化剂对一般光源利用率低等,使其在工业应用中受到很大制约。最后,对干法烟气同时脱除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在煤电机组超低排放趋势背景下,煤电企业需积极开展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快速推进环保升级改造,以期实现低成本下燃煤机组大气污染物的超低排放。基于环境审计中成本效益估算原则,收集实际工程案例投资和运行参数,建立了烟气脱硫、脱硝技术费效数据库,评估了燃煤电厂典型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的费用效益。烟气脱硫技术中,循环流化床半干法单位装机容量的系统初投资、年运行费用分别为25.78万、5.68万元/MW,均高于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硝技术中,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的效费比仅为1.15,显著低于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技术(1.63)和SNCR/SCR联用技术(1.36),但SCR技术脱硝效率高达80%,而SNCR技术的脱硝效率仅为30%,因此脱硝技术选型时不宜将效费比作为唯一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考察了经10% H2-90% Ar(体积分数)还原的钒硅催化剂在固定床石英玻璃反应器中的脱硫脱硝活性,研究了反应温度、SO2/NO摩尔比及O2浓度对SO2和NO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还原后的钒硅催化剂的平均NO脱除率提高了15%左右;反应温度对脱硫脱硝影响较大,当温度为400℃以上时SO2和NO脱除率基本保持稳定;SO2/NO摩尔比为2和5时,钒硅催化剂的NO脱除率较高;模拟烟气中有O2条件下的脱硫脱硝活性明显高于无O2条件,O2体积分数为6.00%时SO2和NO脱除率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0.
应用聚丙烯腈基活性碳纤维(PAN-ACF)对模拟的工业烟气中的SO2和NO在烟气露点温度以上进行吸附脱除实验。通过改变固定床ACF装载量、反应温度、水蒸气体积分数和O2体积分数,研究了ACF脱硫效率和脱硝效率的变化规律,还研究了同时脱硫脱硝时入口SO2或NO浓度对脱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AN-ACF具有良好的脱硫性能和一定的脱硝能力,其脱硫效率和脱硝效率随着ACF装载量和O2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升高,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水蒸气体积分数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在同时脱硫脱硝时,SO2对ACF的脱硝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NO对ACF的脱硫反应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文中介绍了一种炉窑烟气调质、烟气除尘、烟气脱硫在一个单体结构中的一体化装置和在烟气除尘脱硫技术上的应用,并对该脱硫除尘装置与传统的半干法烟气脱硫除尘装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改性半焦脱除烟气中SO2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内蒙工业副产褐煤半焦(比表面积49.187m^2/g,孔容0.0351cm^2/g),采用加压水热化学活化法,HNO3活化法和高温煅烧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半焦烟气脱硫剂,并对脱硫剂的脱硫性能进行固定床活性评价。分析表明,其脱硫效果比较好,转化率维持在50%以上的累计硫容可达24.30%,脱硫时间长达35h,远远高于原料半焦的脱硫效果(硫容为0.68%,时间为1.5h);同时采用水洗法对脱硫剂进行再生,其再生液可用来制备浓度为9.01%的稀硫酸。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软锰矿浆烟气脱硫工艺SO2与软锰矿反应的动力学特征,考察了搅拌强度、温度和SO2浓度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计算出反应活化能和反应级数,建立了揭示SO2与软锰矿反应动力学特征的锰浸出速率方程.  相似文献   

14.
SO2是产生酸雨的主要气体,其主要来源于工业燃煤锅炉.以沈阳一家电厂为例,该厂选用新型高效的喷淋泡沫脱硫除尘器对锅炉排放的SO2进行治理.进入喷淋泡沫塔前的SO2平均浓度为2780 mg/m3,经脱硫后出塔平均浓度为289.3 mg/m3,去除率为89.6%.结果表明,这种有别于传统湿法的新型高效的喷淋泡沫脱硫技术及装置具有脱硫效率高、装置占地少、运行稳定、沉淀物易于回收利用等特点,对锅炉排放的SO2进行治理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煤中灰分、粉煤灰中碱性物质成分、含量的分析 ,证明在Ca/S小于 1的条件下进行半干半湿法烟气脱硫是可行的。阐述了粉煤灰中碱性物质被有效利用的条件为高温、高湿和高压 ,该条件可以通过蒸汽输送粉煤灰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湿式逆流喷淋脱硫塔中SO_2吸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双模吸收理论及SO2在溶液中电离特性,建立了逆流喷淋塔的SO2吸收模型,在考虑浆液飞溅到塔壁的影响后,模拟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较好。根据吸收模型,对塔内液气比和浆液的含固率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减少浆液飞溅到塔壁可提高浆液利用率及脱硫装置性能;根据烟气中SO2的初始浓度及最终脱硫效率,可合理选择液气比及吸收时间(塔的高度);浆液中的含固率直接影响到SO2的吸收速率、循环浆液量、脱硫效率及浆液中SO2浓度等,在液气比较小时,含固率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7.
无机盐对SO2—H2O—CaCO3气液固三相反应系统pH值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硫酸钠、硝酸钠和氯化钠及相应钙盐对石灰石浆液烟气脱硫条件下SO2-H2O-CaCO3气、液、固三相反应系统中pH值的影响。发现硫酸钠能明显提高系统的pH值,硝酸钠和氯化钠使pH值提高的幅度不大,而3种钙盐均使pH值降低。根据膜模型的分析结果,认为无机盐影响该反应系统pH值的主要原因是无机盐的加入改变了石灰石表面的pH值。  相似文献   

18.
The recent promulgation of stack height regulations and possible changes in the National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s for sulfur dioxide and the associated dispersion model methodologies, could require older power plants to develop new compliance strategies and upgrade emission control systems. In such situations, an inexpensive, moderate removal efficiency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technology could maintain the cost effectiveness of these plants. Such a technology was selec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for demonstration in its Acid Rain Precursor Control Technology Initiative. The process applies the rotary atomizer techniques developed for lime slurry dry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spray absorbers, and utilizes existing ductwork and particulate collectors. This induct scrubbing technology is anticipated to result in a dry desulfurization process of moderate removal efficiency. The critical elements for successful application are (i) adequate mixing for efficient reactant contact, (ii) sufficient residence time to produce a non-wetting product, and (iii) appropriate ductwork cross sectional areas to prevent deposition of reaction products before drying. The ductwork in many older power plants, previously modified to meet 1970 Clean Air Act requirements for particulate control, usually meets these criteria. A pilot study of the process is now in design-construct phase. Testing will start in 1987 and determin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technology would be a cost effective approach to meeting emission reduction design criteria  相似文献   

19.
在日处理200t进口流化床垃圾焚烧炉上,进行烟气喷水降温加上喷消石灰粉末脱除尾气中的酸性气体HCl和SO2的试验研究,HCl和SO2浓度由布袋除尘器出口的在线气体分析仪测得,结果表明HCl和SO2的去除率在Ca/Cl摩尔比等于9时分别为80%和20%,说明该法消石灰利用率较低,宜改为半干法脱除HCl和SO2酸性气体,以便降低吸收剂用量,提高运行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