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湖蓝藻事件的爆发促使了太湖流域污水处理厂大范围的升级改造,升级改造的主要措施有强化生物处理、深度处理等,具体工程措施需要结合水质处理要求、现有处理工艺、经济发展水平等进行比选。升级改造的出水水质需要结合纳污水体的污染现状和环境容量进行合理确定。升级改造过程中需要重视进水水质水量的设计与监控,加强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太湖上游的水文特征及灾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957~1988年太湖上游主要入湖河道的水位和流量变化规律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基于年径流量,对太湖上游河流每年的丰枯等级进行了评价,讨论了太湖流域的洪涝灾害特征,提出了可根据本文所分析结果进行太湖洪涝灾害预测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利用本区航天遥感信息和深部地震剖面、地质、地貌、考古、形变等诸多资料,追朔太湖地区地质演变进程,提出:本区印支期幔源上拱,形成环形柱状地块,燕山期地块受压、伴之岩浆侵入,导致刚性破裂,产生苏锡断裂,西升东降,喜山期地壳振荡,造成诸多断陷盆地。自然营力相对夷平后,环形西块(即太湖所在块体)于全新世近代的短暂沉降,构成太湖雏形。后期由于水体环流对湖岸的长期冲蚀,演变成太湖今日之面貌。  相似文献   

4.
作者从新石器时代考古资料分析入手,结合全新世地层厚度变化、水准测量资料等阐述了太湖平原的沉降、太湖平原东部地区的差异沉降活动和奉贤南汇断裂、昆山—嘉定东西向断裂带的活动表现。  相似文献   

5.
太湖流域水灾演变与环境变迁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新石器时期以来,太湖地区的水灾发生机制和表现形式严格受控于海、地、气系统的能量均衡和转换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遵循由海洋优势性向海面控制基准下陆源洪水的演变过程.愈接近现代,成灾和干扰因素愈趋复杂,逐渐呈现出水灾与环境相互反馈使水灾加深(岗身体系形成并完善,太湖形成并扩张以来),以及人类活动、水灾与环境三者间相互反馈使水灾频度加大等趋势(尤其自南宋以来).提出了相对高海面的水灾控制基面效应和太湖水灾扩张效应等观点.  相似文献   

6.
无锡,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东邻苏州,西接常州,南濒太湖,北临长江,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全市总面积4650平方公里,辖2个县级市(江阴市、宜兴市)和7个区,人口442万。无锡依山傍湖,枕江抱河,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素有太湖明珠的美誉。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  相似文献   

7.
太湖周边地区处于华北与华南二个不同构造单元的过渡地段,发育四套盖层,历次运动导致四组构造叠加。在现今区域应力场作用下,构造间相关活动,形成构造组合活动模式,经过受压—平衡—加压—破裂发震四个阶段,发生常熟—太仓Ms5.1级地震。  相似文献   

8.
太湖流域洪涝灾害损失模拟及预测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当遭受洪涝灾害后,经济损失极为严重。本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模拟了1991年洪涝灾害的淹没决策提供了依据。根据预测,当2010年在发生1991年型特大洪涝淹没时,灾害经济损失将可高达773亿元,约为1991年7倍,因此太湖的防洪任务极为严峻。  相似文献   

9.
晨海 《防灾博览》2017,(6):56-61
<正>2017年夏天,在重庆长江流域,水白菜占领江面,绵延不绝,打捞人员清理持续一周,一天清理达100吨以上。福建泉州、漳州海域等发生大面积赤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立即启动赤潮灾害二级应急响应,同时要求泉州、漳州两地立即关闭赤潮发生海域的养殖生产区。水白菜、赤潮,蓝藻、水葫芦等在炎热夏天霸道生长,所到之处便成水中其他生物的地狱,"富养化"的河流和湖泊亟需整治。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我国水环境安全面临的难题之一。此前连续两年,苏州  相似文献   

10.
两宋时期海平面上升及其环境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历史资料讨论了两宋年间太湖地区水患的成因、苏北平原以及杭州湾两岸海岸线的后退,认为造成这种环境演变的背景是海平面的上升。北宋年间黄河的濒繁改道及长江口水动力轴线的南移也是海平面上升的结果。北宋初年(10世纪中叶)至南宋中期(13世纪初)海平面上升的幅度约1.5~2米,最高海面约比现代海面高1米左右。  相似文献   

11.
半分析算法基于固有光学特性数据,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能同时反演多种水质参数,是水质遥感反演的趋势。基于太湖实测的吸收系数与后向散射系数数据与Landsat/TM数据,利用Gordon半分析模型,对叶绿素a、悬浮物与黄色物质进行了同步反演,并探讨了半分析算法适用于内陆水体多光谱遥感数据的潜力。多水质参数同步反演方法为水环境综合分析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常州,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长江之南、太湖之滨,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了在中国响铛铛的苏锡常都市圈,常州经济在江苏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常州也是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有天目湖,南山竹海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更有名声远扬的恐龙园,嬉戏谷这样的主题乐园等。常州文风鼎盛,名家辈出,被称誉为"千载读书地"。  相似文献   

13.
宜兴地处江苏省南端,沪、宁、杭三角中心,南峙天目山余脉,东濒浩瀚太湖,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喀斯特地貌的丘陵山区,西部为低洼圩区。市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人口105.85万人。宜兴自然条件优越,山水脉源贯通,历史文化悠久,物产资源丰富,素以“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绿洲”之美誉而闻名海内外。宜兴市委、市政府根据“经济建设和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4.
红火蚁入侵     
现在,生物入侵造成生态灾害之类的事件已为大家所熟悉,上海人民对此更是深有体会。“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从国外引进的作为猪饲料的凤眼莲(俗称水葫芦),今天已变成一种破坏水环境的有害植物了。水葫芦泛滥成灾,破坏了太湖水系的生态环境,黄浦江、苏州河年年深受其害。前些年,巴西的食人鱼又被作为观赏鱼引进国内,险些酿成生态灾难。因为这种鱼类一旦在我国水域生存,由于到处是它们的食物而又无天敌制约,便能迅速繁殖,一切水中动物都将被它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合了下扬子地区已完成的永平、随县、马鞍山爆破和符离集-奉贤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资料解释中关于地壳结构的结果,认为本区可用三个分区模型代表,即:1.赣东北、浙西北区;2.太湖-上海区;3.苏皖区。苏皖区中根据其地壳厚度和速度的差异又可分为北区和南区。详细论述了各模型确定的理由,并用天然地震或爆破资料进行了定位比较检验,效果良好。这对于提高本区地震定位精度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知识的AVHRR影像的水体自动识别方法与模型研究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根据水体光谱特性,通过分析水体在NOAA气象卫星的AVHRR影像上的表象特征及与其它相关环境因子在光谱信息上的差异,认为水体在AVHRR影像上具有光谱可分辨性,从而提出了基于水体光谱知识的水体自动提取识别的水体描述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太湖、淮河、渤海等地区,取得较好的效果。该模型方法同样可扩展应用于其它传感器获得的影像数据,从而实现遥感信息提取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相似文献   

17.
以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部位的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应用Bootstrap方法预测了各市县至2030年的GDP值,进而基于海面-地面系统演变模型,就海平面上升到2030年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多场景模拟与评价。结果表明:由于区域内经济发达的市县多处于地势低平的地区,未来海面上升对太湖流域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极为显著,其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各县市地形地貌条件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当海面上升值为23 cm、31 cm和60 cm时,受影响面积和GDP损失分别高达13.2%~24.0%和15.7%~26.9%。海面上升影响表现出区域分异的特征,以太湖、长江及其各支流为中心向外扩张,中部平原、洼地受影响较为严重,外围的北部和东部受影响较小。区域未来发展应考虑分区治理及区域内联合策略,以积极应对海面上升的可能威胁。  相似文献   

18.
三峡水库高岚河2008年夏季蓝藻水华暴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6~7月,三峡水库香溪河支流高岚河暴发严重的蓝藻水华。根据实际监测的数据,对6月19日~7月30日高岚河的营养盐、水文水动力、气象等因子进行分析,研究高岚河夏季蓝藻水华暴发过程及消退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高岚河连续暴发两次蓝藻水华,6月20日和7月7日表层叶绿素a浓度分别达到1 267.2 mg/m~3和120.0 mg/m~3。营养盐TN、TP平均值分别为2.96 mg/L和0.09 mg/L,远超过富营养化暴发的阈值。适合蓝藻生长的气温和水温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7~33℃和24.8~29.1℃;水下光强为0.1~51 300lx。相关分析表明,第一次水华消退期,叶绿素a与总氮、总磷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2(P=0.002)和0.845(P=0.001),第二次水华消退期,叶绿素a与流速的相关系数为-0.692(P=0.006)。水华暴发后期,降雨较为频繁,来流量增大,同时水体流速增大,并且绝大部分表现为流出高岚河,这可能是导致水华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流域洪涝灾害的重要因素。基于太湖流域在全国的重要性及太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洪水效应研究的迫切性,选择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HEC—HMS模拟了5种土地利用情景下的2次典型洪水过程,定量分析了单一土地利用/覆被对洪水过程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对于同场降雨,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洪水总量和洪峰流量大小顺序为:林地〈疏林灌丛〈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涨水历时长短顺序为:林地〉疏林灌丛〉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峰现时间出现最早的是建设用地,其次是耕地、草地、疏林灌丛地和林地。建设用地对暴雨洪水过程影响最为显著,不仅使得最大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增大,汇流时间变短,还大大改变了洪峰形态,使流域原有的坦化洪水波形的能力降低。城市化会严重加剧流域暴雨洪水,而森林则有利于缓和流域暴雨洪水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以太湖地区蠡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解译1984,1995和2000年3个时段TM/ETM获得的土地利用分布地图,采用GIS叠加功能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应用长周期水文分析模型L—THIA(longterm hydrologic Impact assessnent),基于30年的降水日序列模拟了3个时段土地利用分布特征对地表径流量的影响,并通过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的定量关系参数,估算了不同时段土地利用模式下营养盐污染的产出量,分析了面源污染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输出响应。分析结果显示,营养输出变化主要源于土地利用向面源污染高产出的建筑用地转变,以及径流总量的增加。1984年总氮产出为70.103t/a,2000年增加到86.667t/a,16年间共增加了23.628%;1984年总磷产出为10.497t/a,到2000年增加到15.413t/a,16年间共增加了46.832%。营养盐输出变化主要集中于丘陵间地和下游湖滨平原河网地区。最后,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面源污染输出响应的定量研究,分析了控制面源污染物增加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