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差距状况以及经济低谷地区的崛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我国是区域发展差异巨大的大国之一,存在着多种尺度的区域发展差异。从中小尺工区域差异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内部发展差距扩大趋势有其影响,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经济相对落后的低谷地区。沿海经济低谷地区分布相对集中于香港--珠江三角洲、上海-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环渤海三个经济隆起带之间,处于省际交界处。按照类型可以分为黄泛平原区、丘陵山区和沿海库区。东部经济低谷地区区位条件相对比较落后,交通可达性较差,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化水平发展严重滞后,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这些不利因素制约着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崛起机制和途径,低谷地区发展呵以分为资源转换型、非国有经济推动型和外资推动型。建议国家修筑贯穿沿海经济低谷地区的东部沿海铁路大通道,降低沿海经济低谷地区设定标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特殊贫困地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从而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环渤海高铁沿线城市为对象,研究高铁通车前后的可达性状况及其空间分异格局,预测未来沿线空间格局的演变态势,结果表明:(1)环渤海高铁的开通大大提升了沿线的可达性,时空收敛效应显著,呈以高铁轴带为核心、轴带外围为边缘的"核心-边缘"格局,高铁轴带内部呈现线路"中间高、首末低"的分异特征,可达性最优要素由京、津向环渤海高铁线路两侧扩散;(2)环渤海高铁沿线城市可达性的提升加速沿线地区空间格局的演变和重塑,表现在环渤海高铁"C"形轴带空间极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沿线的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三大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显现,产生1+1+1>3的组合效应;环渤海港口群对接铁路线,空间分化与组合日趋复杂;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强化与中蒙俄经济走廊战略通道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长江经济带知识产权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创新能力差异与协调性的研究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知识产权资源是创新发展的基础,知识产权区域布局更是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该文构建知识产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空间自相关、象限法以及耦合协调度等研究方法,研究长江经济带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及空间演化,并与经济发展进行耦合关系的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的知识产权资源快速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布局特征;东部的长三角地区是知识产权发展水平较好同时较为均衡的区域;整体上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多数城市的知识产权布局仍略为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创新驱动仍成为制约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气污染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1981-2005年环渤海三省二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人均实际GDP以及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等两个污染控制变量的年度数据,建立panal data模型,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否存在以及什么因素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实证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呈现整体向上倾斜的倒"N"形的曲线特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规模的扩大和重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废气排放污染呈现出持续恶化的趋势:恶化速度可能存在一个先相对减缓、后加速、然后相对减缓的过程,这不同于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饲"U"假说;就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环渤海地区尚未达到环境压力得到改善的转折点:产业结构的转换对工业废气污染产生显著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没有显著地加剧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废气污染,FDI导致的污染产业国际转移现象没有在这一地区发生;不同省市的个体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及其二次项、三次项之间存在面板协整关系,实证结果是稳健可信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生产部门分为东部厂商和中西部厂商这两类异质性厂商,并引入"区域经济政策变迁"冲击对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扩展,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与经济波动特征性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问题。主要结论如下:两阶段、分区域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较好地反映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波动平稳化的新特征;中西部地区主要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标准差一直偏低并且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阶段出现显著变小,降低了中国整体经济波动的幅度;新世纪以来区域经济从"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战略性转变,使得中国宏观经济从严重依赖东部地区的"单轮驱动"转向增长极日趋多元化的"多轮驱动"并由此导致投资行为及其效率的相对变化,是宏观经济波动出现平稳化趋势的深层次原因;金融危机后中国宏观经济平稳增长的态势整体上得以持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重心西移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经济波动对全国经济波动的缓和化作用。因此,深入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对增强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时空格局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经济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与社会现象,适度的差异对宏观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差异过大不仅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危害,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全国,也是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湖南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迅速提升,但省域内区域经济差异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计量统计为基础,分析了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和GIS技术,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湖南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差异的成因,并提出了协调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库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与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同样引人关注。三峡库区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整个长江上游地区的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库区百万移民的生计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基于区域经济理论,运用SWOT方法对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通过库区经济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因素的客观分析,结果发现,特色生态农业、沿江旅游、物流业将成为库区产业的优先发展方向,与民生相关的移民安稳致富、城乡统筹发展等政策则成为库区经济战略的重要选择。旨在进一步整合库区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整体经济实力,为库区制定具针对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的成因探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90~200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已从原来的北高南低态势转变为目前东高西低的格局。这是由各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背景、人口分布与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对中国各省区1990年和2000年城市化水平与自然、人口、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等四类12个指标的因子分析表明,区域城市化水平不仅与工业化水平或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人口密度、农业经济呈负相关,而且受工业化水平或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更为强烈。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推进,工业化因子对城市化的拉动效应在减弱,而综合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拉动效应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9.
重庆在长江经济开发中的主体功能及其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重庆市的宏观经济态势及在长江经济开发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重庆作为中心城市在长江经济开发中的5大主体功能,即:沿长江地区开发开放带的4大核心之一、三峡地区的发展极、长江上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重点片区、长江城市群和大产业圈的重要发展轴、长江流域大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提出了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产业及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地处山东省北部,渤海南岸,包括东营、滨州两个市地,共13个县(市、区),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人口514万,是一块尚待全面开发的宝地。近年来,黄河三角州的开发已引起了国家和山东省的高度重视,并被山东省列为跨世纪工程。在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第一次理事会议上,许多专家经过认真的考察、研讨,对黄河三角洲的大规模全面开发提出了一系列极富远见卓识的建设性意见,并就一些重大战略性问题取得了一致共识。专家们一致认为,黄河三角洲是胶东半岛和京津唐两大经济发达地区的连接地带,又是环渤海经济开发区的沿黄经济带的交汇点,在全国区域经济的布局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必  相似文献   

11.
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沿海各国和地区都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的背景下,研究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对进一步推进上海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强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是提升上海国际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乃至全国以及保障城市、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目前,上海海洋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困难和瓶颈制约,主要表现为: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提升;海陆互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河口岛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严重不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形势依然严峻;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资源亟需开发与整合。因此,从转变思想,树立海洋兴市的战略意识;整体规划,重点布局;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海洋经济发展重在创新;大力发展岛屿经济;注重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7方面,提出了上海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和重点。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及其一体化发展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的形成与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探讨区域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提出优化策略,对提升区域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长江三角洲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不均衡,空间差异显著;海洋产业地域空间集聚态势明显;形成了以上海、嘉兴、杭州、绍兴、宁波和舟山为中心的三角地带,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为中心的北部轴线,以台州和温州为中心的南部轴线,所组成的“三角两翼”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江三角洲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高地,长三角已初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构建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单要素对比分析与全要素综合量化评价的方法及指标体系,以2008~2010年度海洋统计数据从竞争力要素层和省域综合评判了江浙沪海洋产业竞争力,从不同侧面揭示江浙沪海洋产业竞争力优、劣势与空间差异性。研究表明:要素层面,上海除海洋产业发展条件外均位于江浙沪首位,而江浙两省的4要素差异较小;省域层面综合测度呈现上海处于长三角龙头地位,江浙两省虽有梯度但初现两翼格局。单要素竞争力格局与综合竞争力区域分异,既表明长三角海洋产业竞争力在要素层存在同构,又隐喻了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海洋产业的区域合作与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强烈要求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海洋经济发展进程的生态环境演化模型,建立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响应度模型定量分析2004至2014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响应变化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构建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测算发现,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由2004年的0.135提升至2014年的0.850,表明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海洋生态环境发展综合评价值先由2004年的0.647降至2012年的0.335,后又缓慢回升至2014年的0.374,表明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水平虽在2012至2014年间略有好转,但总体仍呈波动下降趋势。(2)通过构建海洋生态环境响应度模型进行测算发现,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响应指数由2004年的-0.073下降至2012年的-0.576,而后又增大至2014年的-0.297,表明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演变产生了"胁迫"影响,总体呈现出由"弱胁迫"向"强胁迫"变化的态势,但胁迫程度在2012至2014年间有所缓和。(3)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与海洋生态环境响应指数的偏回归系数较高的3个自变量分别为海洋科技课题成果应用数量、海域利用效率、单位面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且海域利用效率的回归系数最高为0.749。表明海域利用效率是影响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响应演变的主要因素,此外,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海洋污染治理力度加强等因素也对胁迫程度的减小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新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低碳经济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和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理论的形象概括与现实形态就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理论。发展低碳经济是推动我国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任务,其关键所在是进行能源经济的生态革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发展,是发展绿色经济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立足于中国国情,把加快低碳经济建设同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生态经济与可持续经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应提高认识,制定规划;加强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形成低碳与无碳经济技术体系;加强绿色制度创新,形成低碳与无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公民广泛参与,全体国民都走低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海洋经济已跨入以高新技术引领的新时代,以海洋高新技术为首要特征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成为各国争相抢占的科技制高点.本文在界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找出其在公众认识、政策体系、自主创新能力、资金投入以及人才储备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通过提高公众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营造促进其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和完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协调机制,形成支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开发区;加大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的有效的投融资体制以及着力培养和引进具备较强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使其成为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生力军等措施促进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借以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节约型社会基本内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1  
从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意义出发,对节约型社会的定义进行了界定;指出了节约型社会的实质和基础是指物质资源的节约使用;描述了节约型社会的形成与目标;分析了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其架构;论证了节约型社会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并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径选择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海洋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现代的海洋旅游已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海洋旅游业在海洋产业中具有先导地位,发展潜力巨大,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本文对我国海洋旅游开发的原则及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In recent years, the frequent occurrences of marine oil spills have already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reasons threatening the marine ecological safety of China. In the event of oil spill, other than taking the necessary emergent measures aiming specifically at the damage to the marin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using legal means to assure that the damage liabilities are borne by the responsible persons to protect the national interests are also very necessary. This paper advances five 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system for ecological legal compensation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legislation and execution of the laws on compensation of oil spill polluting marine ecosystem. These five recommendations include: determination of the status of juristic action in marin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determination of plaintiff of marin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determination of the four basic principles in the legal actions of marin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determination of assessment technical standard of marin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scope of marin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