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领域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环境监测和保护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具有较高的复杂性,需要相关环境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并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解决问题。本文阐述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对环境监测的内容和主要任务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在飞速的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却忽略了环境的保护。以至于环境问题不断地恶化。现在的人们终于认识到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环境保护的基础就是环境监测。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环境监测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很多问题。本文从我国环境监测保护的实际情况出发,去研究发现我国环境技术监测存在的问题。让我们的环境保护制度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一直坚持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方向,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并在环境管理的不断深化中逐渐发展和壮大,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点的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体系.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后压力的增加,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逐渐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严格而规范的环境管理呼唤现代化的环境监测作为支撑,为此,环境监测战线的工作者们正在探讨和研究,现代化的环境监测必将成为环境管理现代化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在飞速发展当中,在生产逐渐深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污染,要想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使社会生产能够可持续进行,就必须采取必要的手段做好对环境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及时对其做出处理。而要想使环境监测工作能够规范开展就要构建出环境监测法制制度,对监测工作做出约束与管理。本文主要基于环境监测市场化法制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为我国环境监测市场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我国环境监测方面的发展,在实际的环境监测上,通过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的提高了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并且对未来的环境质量走向能够进行良好的预测,有助于我国环境的改善,促进我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针对于GIS在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现阶段环境监测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环境科学研究正在不断的深入和发展,环境监测的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因此,与之相适应的环境监测体制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更新。本文阐述了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的体系及检测机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7.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基础和技术支持,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随着对环境监测精确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环境监测管理工作迫切需要加强,因此,全国各省市环境监测机构要不断的完善环境监测中的管理体系,加强对监测人员技术水平的培训,寻求最优的管理模式。本文主要阐述了对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此情况下,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日益严重的污染,环境问题也逐渐受到了人们更加广泛的重视。对此,环境监测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应用。而随着资源和环境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环境监测技术也需要进行发展和创新。因此,本文结合当前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进而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并成为当前社会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政府及社会各界也不断地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对环境监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不仅是加强环境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环境的前提与基础。本文主要根据笔者多年工作经验,简单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的环境监测技术以及分析了在监测过程中的常遇问题,同时也简要概述了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国家日益重视环保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对环境监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成为了一个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社会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使得我国所面临的环境监测的任务也在不断增加。然而,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环境监测领域仍存在较多问题,环境监测社会化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河南省为例,从我国环境监测社会化的发展现状出发,简单讨论了环境监测社会化的质量监管新思路,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已经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但是,随着环境监测工作形式和领域的不断发展变化,为了环境监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必须完善环境监测的方法,并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努力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本文分析了我国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改进和完善我国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生活效率,为适应这一发展,提高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建设就必须加快步伐,提高环境监测的相应速度,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加强环境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的应用,这是时代发展和环境管理日趋完善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环境监测规范化的具体要求。在认识这种要求的同时,还必须认知目前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建设中存在的差距与不足,还必须理顺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建立健全一系列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建设、管理、保障措施,确保环境监测产品的利用最大化,为环境保护管理提供及时、科学的信息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14.
随着核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中的电离辐射日益增多、增强,加上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也提高了电离辐射环境监测的要求。电离辐射环境监测的物理方法主要包括了对环境样品及环境辐射场的分析测量。本文从电离辐射的概念出发,重点分析了电离辐射环境监测的物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各项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相继推出,比如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政策等。因此,环境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探讨的焦点,我国相关环境部门也更加重视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构建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本文通过阐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为切入点,引出当前我国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进一步探讨解决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问题的具体对策,目的是为了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只有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才能提高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监测效果。但是就现阶段来说,我国的环境监测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样也就降低了对环境进行全面监测的实效性。因此,在实际中就要提高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满足实际的需求。基于此本文针对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的优良程度影响着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然而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质量水平不断下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提高环境监测整体水平十分必要。本文从目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了相应对策,旨在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环境监测体系越来越完善.环境监测实验作为研究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实际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由于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环境监测的工作中,要积极建立环境监测实验技术规范,创建质量控制以及质量保证体系,不断革新实验模式,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的研发,从而提高实验人员的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环境监测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9.
环境监测技术是保障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条件,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现今人们对环境越来越重视,环境监测主要是通过检测设备对水源、空气、噪音等进行监测,通过数据分析和比对,为治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相关部门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路线,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本文以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为研究对象,探讨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简述其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我国经济和科技都飞速发展的时代,推进了我国工业和农业的不断进步,同时也造成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破坏。当前国家和政府对于环境监测力度在不断加强,而且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执法力度以及法律法规的健全方面也有很大提升,让我国水质环境监测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更加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必须要重视水质环境监测。基于此,本文针对水质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一些质量控制措施,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