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根据漯河市浅层地热能分布特点及赋存条件,对漯河市浅层地热能资源量和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利用建议。结果表明:适宜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地区总面积为523.87 km~2,浅层地热能总储存量为318.89×10~(12)kJ/℃;在考虑土地利用系数的情况下,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适宜区和较适宜区总面积为249.12 km~2;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可利用的浅层地热能资源量74.63×10~(12)kJ/a;夏季可制冷面积6 397.94×10~4m~2/a,冬季可供暖面积4 798.45×10~4m~2/a;各区夏季制冷潜力(23.52~26.09)×10~4m~2/km~2,冬季供暖潜力(17.64~19.57)×10~4m~2/km~2;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可利用的浅层地温能资源量为211.00×10~(12)kJ/a;夏季可制冷面积17 157.43×10~4m~2/a,冬季可供暖面积14 966.10×10~4m~2/a;各区夏季制冷潜力135.12×10~4m~2/km,冬季供暖潜力118.63×10~4m~2/km~2。  相似文献   

2.
秦皇岛市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是未来能源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秦皇岛市具有发展生物能源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根据秦皇岛市生物能源资源条件,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应该是:畜禽粪便沼气商业化开发;农林废弃物、餐饮垃圾和城乡居民生活垃圾能源化开发;能源林、能源作物种植与生物柴油冶炼产业化发展。并通过政府对生物能源产业的组织、规划与引导,建立生物质能源资源管理制度与流通机制和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制定扶持政策等措施,促进生物能源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据悉,截至2011年3月,我国应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的建筑项目2236个,地源热泵供暖面积达1.4亿m2,80%的项目集中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河南、山东等地区。在北京,利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的建筑约有3000万m2,沈阳则已超过6000万  相似文献   

4.
太阳能作为世界各国21世纪重点发展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对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太阳能开发利用的重点之一,其产业发展迅速,技术日益趋于成熟,具有可观的市场发展前景。本文主要阐述了太阳能光伏技术、国内外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国内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等。最后,提出了几点关于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建议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前,世界面临着两种能源威胁: 一是难以用可承受的价格获得充足可靠的能源供应;二是过度消耗能源导致对环境的不可恢复的破坏.为了实现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标,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各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首要任务.而能否对可再生能源产业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以实现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与该国国情相适应的可再生能源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新能源产业是能源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开发新能源,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强化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是我们政府今后主要的工作和战略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甘肃河西荒漠能源植物资源利用与产业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意义开始,对河西地区的自然资源现状做了调查及分析,并对河西地区实施荒漠能源产业进行研究。分析了河西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域现状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等多种因素作用下,自然资源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各类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发展荒漠能源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靳敏  叶葩  万慧玲  朱燕 《环境保护》2013,(12):70-71
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欧盟各国高度重视,欧盟许多成员国提出了明确的低碳能源发展目标,并通过财税政策有效助推低碳能源的发展。北京与欧盟有着相似的能源相对匮乏和进口依存度高,必须寻求促进低碳能源转型发展的问题,而且北京的气候变化及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这也使发展低碳能源成为北  相似文献   

9.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戴林  秦世平 《环境保护》2007,(22):29-3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利用农林剩余物、废弃物等生物质能作为化石能源的替代,既可实行能源战略多元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缓解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压力,又可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也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我国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体系正逐步形成,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正在完善,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必将成为我国能源产业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长沙浅层地热能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层地热能属于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基于大量的野外调查与试验,对长沙浅层地热能开发进行适宜性评价,估算了浅层地热能热容量、可利用资源量以及开发潜力,讨论了其经济、环境效益。实测长沙浅层地温梯度介于0.69 ℃/100 m~1.98 ℃/100 m,平均为1.40 ℃/100 m。浅层地热能总热容量约3.34×1014 kJ/℃,可利用资源量达3.55×1014 kJ/a。研究区第四系松散岩类沉积物厚度较薄,对浅层地热能储量几乎没有影响。长沙适宜选择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开发浅层地热能,其适宜区面积占62.6%,较适宜区占33.9%。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冬、夏季换热功率分别为1.25×107和1.66×107 kW,开发潜力分别为(4.22±0.31)×105 m2/km2和(3.82±0.17)×105 m2/km2。据估算,浅层地热能开发可为长沙节省标准煤1.21×107 t/a,减少CO2排放约2.89×107 t/a,并减轻大气污染。发展浅层地热能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为长沙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推广浅层地能开发技术前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日凤  李娜  王勇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6):147-149,179
利用热泵技术开采浅层低温地能(热)来满足农村供暖(冷)的需求,同时实现供暖(冷)区域的零污染排放。2007年开始在宁安市渤海镇进行试点建设,带来了可观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对改变能源结构,资源的高效利用、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持续利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浅层地能(热)的开发、利用,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暖通行业能源利用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3.
印制电路板行业属于高能耗及高污染行业,是我国实施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的重要领域。通过对印制电路板行业清洁生产污染防治技术现状进行分析,构建了清洁生产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BAT)体系框架。对38家完成清洁生产污染防治技术改造的印制电路板企业进行调研,确定了印制电路板业清洁生产污染防治备选技术,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综合评价印制电路板行业清洁生产污染防治技术。通过评价提出印制电路板行业污染物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天津某食用油企业的能源审计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能源审计是国家建立节能优先长效机制的具体举措,以天津某食用油企业的能源审计为例,通过对该企业2012年的能源统计数据审核以及企业能源利用状况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能源利用率,挖掘企业节能潜力,同时提出食用油行业相应的节能技改方案,对合理调整食用油行业产业结构并降低成本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青藏铁路沿线(那曲-拉萨段)地热资源的调查,发现该段在直线距离不足240km,离铁路最远不超过55km的区域内,出露的地热显示区(点)近40处,目前开发利用的有5处,开发率不足13%,开发利用方向主要为洗浴和发电。通过对沿线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研究,得出沿线地热能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开发利用不合理;(2)综合利用率低;(3)环境地质问题严重;(4)深部地热资源勘探不足尤其是高温干热岩的勘探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见报频繁 ,因为它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新世纪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是人们在付出沉重代价后作出的不二选择。地热能储量大、无污染、可再生 ,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潜力同时也是十分现实的绿色新能源。当前 ,地热能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它的最大的好处是能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地热能的最新发展趋势是最大限度地用以替代化石能源 ,减轻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7.
AHP与模糊评判法在垃圾填埋场选址中的应用对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霍攀  曹丽文  田艳凤 《环境工程》2015,33(3):131-135
以对比研究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判法在垃圾填埋场选址中的应用特征,并探究两者综合应用的可能性为目的,以自然地理、地质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及环境保护为评价标准,对广州市4个拟建填埋场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在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值的基础上,利用模糊评判法进行计算,最终确定兴丰填埋场为最佳场地,评价结果与实际应用情况相符。另外,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参数选择与定量化方面,模糊评判法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更高,而层次分析法的计算工作量较少;在评判结果的适用性方面,层次分析法的评判结果与实际相符性程度更高。研究表明,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于垃圾填埋场的选址是可行的,且可提高评判结果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8.
水库浅水区底泥营养物质释放与藻类生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围格试验,通过对自然条件下的水库浅水区底泥及上覆水体的模拟,研究了水库浅水区底泥营养物质的释放规律及其与藻类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库浅水区底泥营养物质在第10天开始释放,在第17天出现峰值,营养物质的释放会加速藻类的生长;改变底泥原始上覆水的水质条件,低浓度的原始上覆水可加速底泥营养物质的释放,同时藻类出现峰值的时间晚于高浓度的上覆水;雨季的到来可以加速底泥中P的释放,进而加速藻类的爆发,特别是绿藻爆发;藻类爆发前期,p H和溶解氧均会升高并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19.
世界经济飞速发展进程中,各国普遍面临着能源瓶颈.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在人类消费的能源结构中占比逐渐降低是一种趋势,各国将关注点放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才是谋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水能、生物质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正在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方面处在世界前列,很多发达国家也开始转向可再生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相对于传统能源而言,开发成本较高,所以政府需要给予支持政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实行配额制是比较可行的,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绿色交易、创新融资机制以及进行财政倾斜等相关制度设计,确保可再生能源得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the role of geothermal energy in mitigation and potential role in adaptation are discussed, and synergies between them developed. The article creates the Geothermal Adaptation-Mitigation (Geo-AdaM) conceptual frameworks that can be used in combining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in geothermal projects, e.g. by introducing adaptation additionality in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or mitigation projects, using geothermal energy in climate vulnerable sectors, combining geothermal development with carbon forestry to improve recharge of geothermal systems in water stress areas, displacing fossil fuels in heating and cooling, and use of geothermal heat in raising tree seedlings in cold regions, and in greenhouses to create carbon sinks and green area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s created in this research can cut across most regions, and types of utilization schemes with mitigation/adaptation co-benefits. The resulting co-benefits come with net positive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 However, the co-benefits cannot be homogenous across all projects and regions. Tradeoffs may occur when using geothermal energy in adaptation projects, whose upstream activities are carbon intensive, or in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projects that have the potential of increasing vulnerability. The foreseen limitations of creating the synergies include; inadequate research on geothermal energy and adaptation, nature and scale of adaptation, involvement of different institutions and actors, access to finance and other resources 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lack of clear legal framework. Without proper legislation, fiscal incentives, to attract investment in adaptation aspects of geothermal energy, and to guard against tradeoffs, the inte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wo will remain a pipe dre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