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总结了当前广东省肥料生产、供应、价格的基本情况,指出了该省肥料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改善该省肥料市场秩序的对策。认为应当切实落实肥料生产流通中的各项优惠政策,降低肥料生产成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肥料储备制度;加快《肥料管理条例》的立法步伐;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2.
稀土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农作物施用稀土肥料的效果和作用机理,提出了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稀土肥料应注意的问题,强调指出,只有在加强农田施肥和栽培管理的基础上配以高产栽培技术,按照不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丰产规律适时适量地施用稀土肥料,才能有效地发挥稀土肥料的作用,达到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增强作物抗逆能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科学施肥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小霞  曾思坚 《生态环境》2005,14(3):443-444
化肥的施用,实现了农业的增产,一百多年来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肥料仍然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但不合理施用化肥造成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使人们产生了对化肥的错误认识。文章认为必须树立起科学施肥的观念,努力提高化肥利用率,形成有机、无机肥料合理配合使用的格局,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此外,还认为应加强肥料市场管理,使之有法可依,并能迎接入世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生物有机肥中几种功能微生物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生物有机肥中几种主要功能微生物的研究及应用概况.总结了生物有机肥中芽孢杆菌、假单胞菌、链霉菌以及其它一些功能菌在抑制作物病原菌、溶解土壤中难溶养份、产生作物生长调节因子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指出含有功能微生物是生物有机肥的重要特征.概述了生物有机肥的安全性问题.对我国生物有机肥研制应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加强高效功能菌株的选育和肥料生产技术的完善是提高生物有机肥肥效的重要途径.参86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水溶肥料重金属元素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分析北京地区水溶肥料中的重金属元素,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提供基础依据。对2012—2019年水溶肥料样品中Hg、As、Pb、Cr和Cd等有害元素进行调查统计,参照中国农业行业标准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分析与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水溶肥料中Hg、As、Pb、Cr和Cd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04、3.8、3.9、4.3和1.2 mg·kg?1,均符合农业行业标准NY/T 1110—2010限量要求。水溶肥料样品中的Hg、As、Cr和Cd存在超标现象,As超标率为2.5%,Cd超标率为0.5%,超标情况为:As>Cd>Cr=Hg>Pb=0,超标现象主要分布在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和含腐殖酸水溶肥料中。5种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0.7,全部为清洁等级,其中As污染程度最高,其次是Cd;综合污染指数在0.11—0.51之间,全部为安全等级,微量元素水溶肥料综合污染程度最大,含氨基酸水溶肥料综合污染程度最小。总体而言,北京市水溶肥料重金属状况整体良好,环境污染风险较小,但同时应加强关注As和Cd在水溶肥料长期应用中的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鹏  张俊飚  单海军 《生态环境》2012,(6):1178-1183
随着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农业生产废弃物的管理问题凸显。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农户对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管理。文章通过构建政府与农户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补贴政策对农户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管理效率的作用,并基于政府与农户的动态博弈分析提出了促进农业生产废弃物管理效率提升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即:(1)根据不同的资源化管理方式的差异制定并实施差别补贴政策;(2)实行区域差别补贴标准;(3)延长补贴期限,实行分年度对农户进行不同数量的补贴;(4)培养农户管理意识,加强农户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兼职期间权益保护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兼职市场存在较严重的问题:中介机构的不规范经营,兼职市场的混乱,社会信用制度的不健全,大学生本身信用及法律意识薄弱,思想道德修养不高等,导致大学生兼职期间权益被侵害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小心提防,增强法律意识,规范和管理兼职市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等.以此来保护大学生兼职期间的权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重要性,并对衡阳市野生动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藉以推动衡阳市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东江源柑桔果园肥料、农药投入及潜在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入户调查方式分析了东江源柑桔果园肥料、农药投人状况及潜在环境影响.调查结果表明,温柑栽培的肥料、农药使用量低于脐橙;猪-沼-果、单一果树、有机栽培模式间肥料投人差异很大;农户仅凭经验施肥、施药的现象普遍存在,50%以上农户施肥过量,大部分农户年平均用药12-13次,给环境,尤其是水环境带来较大的污染风险.认为加强对果农的培训和技术指导,科学使用肥料与农药,调整果园品种结构,采用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有机栽培,是有效减少东江源柑桔果园对环境污染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黄忠革 《生态环境》2001,10(1):85-86
有机肥料是重要的肥料品种之一,有机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机肥料工厂化、商品化生产是克服传统有机肥料诸多缺点的好方法。广东省商品有机肥料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产品技术含量差异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生产、销售量下降,利润减少。文章在指出商品有机肥料生产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论述其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其优势在于增产增收效果好,深受农民欢迎;原料丰富;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施肥对落叶松人工林林地土壤肥力的可持续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4年生和34年生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该林分所在的白浆化暗棕壤林地进行施肥试验。设置了9个施肥处理和1个无肥对照,运用土壤生物和养分指标讨论了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林地土壤肥力可持续性指数。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肥力可持续性指数影响不同;(2)同一施肥处理对不同林龄的土壤可持续性指数影响也不同;在林木生长最快的幼龄期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可持续性指数的效果要明显高于在林木近熟期施肥;(3)施用有机肥有利于提高生物管理指数,单施化肥可增加土壤氮、磷的管理指数;(4)有机肥和化肥混施是提高林地土壤可持续性指数的最好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广东使用化肥88年(1905—1992)的历史及现状、肥效演变和存在问题等作了简要的回顾,并提出了有关建议。我省各种作物产量的不断增长与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及其合理施用密切相关。如何利用好化肥仍是农业科技工作者今后的一种职责。  相似文献   

13.
肥料投入水平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福锁  马文奇 《生态环境》2000,9(2):155-157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本文以山东省和全国作物施肥现状研究为基础,探讨了肥料投入与养分资源效率及环境风险的关系。从区域、农户和 吨粮田不同层次上的分析表明,高投入下可以实现高效率,关键是提高综合管理的科学水平;经济作物生产中存在经济效益和资源效率分离的现象,生产者受经济利益驱动,大量投入肥料,由此会带来极低的资源效率和巨大的环境风险;在注意经济发达地区高化肥投入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发展高经济价值作物带来的低资源效率和高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4.
用土壤生物和养分指标表征土壤肥力的可持续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土壤生物和养分指标讨论了不同农田土壤肥力可持续性指数。结果表明,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肥力可持续性指数有很大影响。有机肥明显提高土壤碳、氮和生物管理指数。单施化肥促进土壤磷、钾管理指数的上升。厩肥比绿肥更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可持续性指数。与参比土壤相比, 化肥处理的土壤肥力可持续性指数平均每年都增长, 红壤为5 . 63 , 水稻土为5 . 8 , 潮土为4 . 83 ; 而对照处理的土壤肥力可持续性指数平均每年都下降, 红壤为5 . 6 , 水稻土为6 . 58 , 潮土为4 . 56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肥力可持续性指数的影响顺序为有机肥、有机肥配施化肥> 化肥> 参比土壤> 对照。  相似文献   

15.
针对安徽省砂姜黑土的不良属性,在安徽蒙城砂姜黑土上进行了4年的施肥定位试验,施肥方式为年施氮量(以 N计)0、360、450、540、630、720 kg·hm-2,玉米季占55%,通过研究连续施肥措施下砂姜黑土耕层土壤活性有机质组分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单施化学氮肥对土壤有机质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化学氮肥有利于提高土壤总有机质质量分数和活性有机质质量分数,变化幅度分别为17.49~19.46、3.10~3.52 g·kg-1,化肥施用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相比不施肥,施肥土壤的总有机质质量分数增加1.53~3.53 g·kg-1、活性有机质质量分数增加0.10~0.52 g·kg-1、稳定态有机质增加1.02~4.30 g·kg-1。处理间高活性有机质质量分数变化范围为0.46~0.62 g·kg-1,施用化肥后降低,高量氮肥与不施肥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中活性有机质质量分数在2.21~3.25 g·kg-1之间,且与氮肥施用水平有关,年施氮量(以N计)高于540 kg·hm-2时其值增加,但各施用水平间无显著差异(P>0.05)。施氮对CMI的影响不显著,土壤总有机质增加的有机质组分主要为稳定性有机质。施氮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明显高于不施氮处理,年施氮(以N计)720 kg·hm-2的玉米籽粒产量最高,达11137.90 kg·hm-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3种活性有机质之间,活性有机质和高活性有机质相关性最高,关系最为密切;碳库管理指数与活性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0;总有机质含量与活性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碳库管理指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玉米籽粒产量与总有机质、活性有机质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碳库管理指数显著相关(P<0.05)。由此可知,化学氮肥可促进砂姜黑土耕层土壤总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的提高,且二者均能够反映砂姜黑土施用化肥后的肥力变化情况;提高砂姜黑土总有机质的有机质组分主要是稳定态有机质;要提高玉米产量需要较高的氮肥用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培育高产粮田的施肥模式,实现氮肥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效益,以华北平原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 L.)轮作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2007─2011年4个轮作季,探讨不同的施肥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试验以处理A(当地传统管理)作为对照,从测土确定施肥量、按作物生长发育明确施肥时期、合理分配各时期的养分配比及增施有机肥等方面改变传统施肥模式,设置3种高产施肥培育模式,分别为处理B(现有高产田推荐管理)、处理C(高肥料投入管理)和处理D(水肥高效管理),进行田间小区试验。4个轮作季的总产量以处理D为最高,达75430 kg·hm-2,其次是处理C为75166 kg·hm-2,当地传统的产量最低。冬小麦季的吸氮量为处理C和D显著高于A处理,分别高出444.78 kg·hm-2和310.20 kg·hm-2,但与处理B无显著差异;处理D在夏玉米季的吸氮量为776.75 kg·hm-2,显著高于处理A。处理B的氮肥偏生产力值最高为38.21,处理D为36.71,处理A和C均为28.33。各处理经过4个轮作季后,土壤硝态氮均在120-160 cm出现累积峰,A、B、C和D的硝态氮峰值分别为58.65、28.98、105.89、45.29 mg·kg-1。在0-100cm土层,处理B的硝态氮累积量达到144.22 kg·hm-2,显著高于处理A、C、D;所有处理在100-200 cm土层均出现较高的硝态氮累积,处理C高达1021.19 kg·hm-2;0-400 cm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724.27、711-92、1324.30、730.70 kg·hm-2。处理A、B、C、D在耕层土壤氮素的表观损失分别为1298.95、653.18、1236.39和718.43 kg·hm-2,处理B、D显著低于处理A、C,D和B间差异不显著。因此,处理D是培育高产的理想施肥模式,合理的施肥量、科学的施肥时期以及有机无机的合理配比是达到高产、提高肥效和环境友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调查了沈阳市东陵区PVC农用大棚土壤中酞酸酯类增塑剂的残留状况及其在大棚内的分布特点。试验结果表明:酞酸酯在农田土壤中已达普遍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18.
砂姜黑土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的固碳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徽蒙城砂姜黑土4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氮肥水平条件下砂姜黑土耕层土壤容重、有机质组分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容重的相关性以及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固碳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S)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不同施氮水平间,秸秆移除的土壤容重在1.24~1.31 g·cm-3之间,而秸秆还田在1.14~1.20 g·cm-3范围内,后者较前者下降2.50%~9.20%(p〈0.05),其中以秸秆还田配施N5(S+N 720kg·hm-2)处理的降幅最高。S较秸秆移除(R)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TOM)和活性有机质(LOM)含量,增加幅度分别为2.38%~10.61%(p〈0.05)和9.10%~44.74%(p〈0.05),其中分别以配施N2(N 450 kg·hm-2)、N3(N 540 kg·hm-2)水平的幅度最高。相同施氮条件下,碳库管理指数(CPMI)S较R高出2.42%~87.68%(p〈0.05);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较秸秆还田不施氮肥显著提高了CPMI,提高幅度分别为41.71%、38.17%、74.62%、48.84%和48.86%(p〈0.05),并以配施N3处理的为最高,较N1(N 360 kg·hm-2)、N2、N4(N 630 kg·hm-2)和N5高出23.22%、26.38%、17.33%和17.31%(p〈0.05);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CPMI较R+N0依次高出2.42%、45.14%、41.51%、78.85%、52.44%和52.46%(p〈0.01);秸秆移除各氮肥水平间的CPMI无显著差异。根据等质量土壤计算方法,等质量土壤为2615 Mg·hm-2(0~20 cm),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增加了耕层等质量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范围为6.58%~14.83%;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较不施氮肥显著高出10.29%~16.35%(p〈0.05),较R+N0高出25.99%~32.91%(p〈0.01),均以配施N4水平的增幅最高;S+N0较R+N0提高14.23%(p〈0.05)。相关分析表明,SOM和LOM含量均随土壤容重的减小而增加,相关系数为0.5540和0.7575,分别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和极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