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公园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中公众参与和文化宣传是国家公园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基于国家公园文宣现状,从公众参与与公众科学、科学传播和分众传播的角度,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例,从议题设置、内容生产、平台建设、信息互通、福祉共享等方面提出宣传建议,为提升国家公园整体形象和品牌价值,服务国家自然保护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国家公园管理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大量监测数据和信息的支持,然而国家公园不同管理分区往往具有不同的管理目标,因此对于监测数据具有不同的需求.为满足国家公园不同管理分区管理的差异性需求、提高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针对性和监测效率,探讨了基于管理分区的国家公园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可行性,并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例,应用面向国家公园管理目标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构建出两个管护小区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神农架国家公园两个管护小区在监测内容和监测指标上都存在差异,反映出两个小区管理目标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基于管理分区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不同管理分区的监测需求,可为我国国家公园不同管理分区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神农架国家公园植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规划管理的基础.神农架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研究该区域植物多样性的监测手段与评估方法,对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简要综述神农架地区植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研究现状,在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基础上,提出了具系统性、持续性的监测方案,并尝试构建了该地区植物多样性综合评价体系,以期为神农架国家公园植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提供科学支撑与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家公园是被国际社会公认的自然生态保护的有效模式,在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等问题上具有重要价值。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在中国国家层面得到重视,有关国家公园的学术探讨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运用CVM法测算三峡国家公园利益相关者对公园开发后保护和门票的支付意愿(WTP值),并对二者进行比较,从货币支付角度测度各利益主体对三峡国家公园的重视程度。然后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利益主体对三峡国家公园保护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三峡国家公园的社区参与、门票管理、机构设置及经营管理,是国家公园体制在三峡库区实施的可行性探索。研究结论对未来三峡国家公园乃至国内其他国家公园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神农架大九湖亚高山湿地环境背景与生态恢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神农架林区大九湖亚高山湿地退化问题,在联合科学考察基础上,分析区域环境背景状况及生态退化原因,提出湿地保护、利用和生态恢复相关建议。调查内容包括:区域地形地貌状况,地质构造、地层、岩溶发育规律和落水洞分布状况,河流水系的分布、流量变化和水质状况,沼生植被的分布和演替规律,湿地演变过程及人类活动对湿地影响等方面。〖JP2〗研究发现:神农架大九湖湿地演变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受水利工程直接影响,1986年以来大规模开挖人工沟渠、疏通落水孔、排干沼泽开垦种植等活动,是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因素;湿地退化主要反映为湖泊水面消失、沼泽湿地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向陆生生态系统演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泥炭资源遭受破坏,水质下降。根据调查结果,从原则、措施方案、管理机构、产业、资金等方面对大九湖湿地的保护、利用和生态恢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始于1987年,与美国相比落后了100多年。自1987年我国开始建立第一批独立的地质自然保护区开始,到目前已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86处。地质遗迹资源管理体制正在建设之中,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与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而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美国国家公园在管理方面有着十分科学务实的机构和完善的管理体系。本文在对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地质遗迹资源管理体制的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神农架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很高的生态、科研、经济。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划为国家给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5月23日,“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同国家委员会举行了授征仪式。目前,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的我国自然保护区有长白山、鼎湖山、卧龙、梵净山、武夷山、锡林郭勒草原和神农架。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不同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全国尺度下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对于合理布局国家公园体系意义重大。以中国13类3 41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运用点格局分析、样方分析、K函数、热点聚类、基尼系数和分布均匀度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方法测算了保护地的可达时间。结果发现: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呈凝聚分布态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热点区分布在100°E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护地分布趋向于地势比较平坦、气候温暖宜人、水资源丰富、阔叶林为主的平原和低山地区,以及历史文化悠久、交通可达性高的区域。保护地的平均可达时间为60.05 min,全国70.76%的面积保护地可达时间在60 min以内。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布局和国家公园体系构建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空间结构;可达性;国家公园;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9.
旅游发展价值取向与制度变革: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旅游发展的价值取向与管理体制分析发现,美国国家公园体系让国民享受到保护较好的遗产资源和舒适生态的游憩环境,国家公园提供的国民精神教育与实在的公益性服务提高了国民的凝聚力。相比而言,我国国家级保护区体系缺乏统一协调的发展理念、管理部门职能交叉、法律基础薄弱、管理及维护经费无稳定保障、公共服务意识缺失。因而,我国必须改变保护区内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旅游发展价值取向,建议对现有制度作如下调整:严格规范准入机制,重新梳理国家级保护区名录;完善现有立法,切实保护各类具有国家意义的遗产资源;逐步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形成统一化管理的国家级保护区体系;启动淘汰机制限制保护区的数量扩张,将中央财政集中到确需保护的保护地;推出原住民资助计划,推进文化保护与社会公平;提高保护区体系从业人员素质,为各保护区建立具有科学性和教育性的解说系统,发挥国家级保护区体系对国民精神教育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998-2008年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及其组成、人均生物资源生态足迹、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和生物资源生态赤字(盈余)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生物资源生态足迹组成以耕地为主,其他生态生产性用地的足迹比例较小,各市州生物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人均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小于省均值,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先升高后降低,各市州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由大到小排序为:黄冈、孝感、武汉、咸宁、天门、黄石、仙桃、鄂州、潜江,生态赤字呈增大趋势;鄂西生态圈除神农架外其他各市州的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均较大,林地足迹占主要地位,其总量对全省的贡献较大;人均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大于省均值,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呈增高趋势,各市州由大到小排序为:宜昌、十堰、襄樊、荆州、恩施、随州、荆门、神农架,该圈一直保持很高的生物资源生态盈余,但盈余值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