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姜堰市里下河地区河沟水体富营养化研究,分析了导致下河地区河沟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提出了预防和治理下河地区河沟水体富营养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浙江省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对全省历年省控断面地表水水质、污染源和重点藻华高发河流营养盐通量等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省水体营养盐水平总体仍处于高位,重点流域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省控断面富营养、重富营养占比分别为78.7%和43.0%,营养盐已持续成为地表水首要污染超标因子。通过近年来的集中整治,浙江省水体营养盐浓度下降明显。但治理过程中也出现了总氮减排滞后,部分水域总磷浓度反弹等不利现象。特别是相应的藻类生长势能尚未进入下降敏感区间,对藻华防控贡献有限。同时,全省入河营养盐城镇生活源和农业面源占比突出,总氮合计占89.27%,总磷占95.45%。重点流域地表径流对营养盐入河通量贡献明显,汛期其对河流总磷浓度的贡献明显高于固定源排放。建议在营养盐总量控制、跨部门协调机制、水资源配置、农业面源管理、城镇雨污管网建设、雨污处理以及河流生态修复等方面加强应对。  相似文献   

3.
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现状及防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及排放各类污水,已造成许多湖泊,河流水体氮磷严重污染,并具富营养型及水文期变化特征,文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水体氮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长潭水库的水文、功能及社会环境概况。跟踪统计分析了3个点位9年以来的监测数据和环境质量,研究显示,总体水质先降后升,水文因素非常明显。目前富营养化程度为中营养,主要污染因子波动指标为TP、TN、叶绿素a、pH值几个项目。同时分析了污染因子波动的原因以及氮、磷的来源。根据当地环境、经济状况,提出了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建议、方法。  相似文献   

5.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机理、危害及其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表现、发生机理及其产生的危害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指出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仍然是“十一五”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葛洲坝水库蓄水以后,在黄柏河下游形成具有湖库特征的库湾。库湾水动力条件改变加之上游输入充足的营养物质,使库湾发生富营养化。利用黄柏河1998-2002年库湾断面监测资料评价其富营养化现状,分析富营养化成因,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为国内同类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小型水库富营养化现状评价及综合整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科学评价水库富营养化入手,探讨通过污染源控制、水库副业整治、环境保护法规的制订及环境监测体系的建立来综合整治水库的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8.
岳阳市南湖水体富营养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监测了湖南岳阳市南湖水体富营养化指标和纳污状况,分析了南湖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探讨了人工水产养殖对南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2014年12月—2015年6月连续监测西安市13个主要城市景观水体,并对其富营养化现状及成因作分析。监测结果显示,叶绿素a、总磷、总氮、透明度的测定值分别为1.13 mg/m~3~675 mg/m~3、0.012 mg/L~3.12 mg/L、0.271 mg/L~25.6 mg/L和0.17 m~1.77 m。通过对比补水水源和水质关系得知,以自来水为补水水源的水体营养物含量最低,天然地表水次之,再生水最高。用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水体的营养状态,约68%的景观水体呈现富营养状态,景观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5个主要成因依次为:营养物指标、部分理化指标、有机物指标、水体感官性状指标、微量元素指标。  相似文献   

10.
卞玮 《干旱环境监测》2006,20(4):223-226
15年来,蘑菇湖水库一直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但污染物排放总量没有随着城市经济与人口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相对污染物进库勘晓少。本文主要从水质状况、底泥、水生生物三方面入手,分析了蘑菇湖水库富营养化的成因,阐述水体富营养防治对策的同时。提出了蘑菇湖水库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太湖蓝藻暴发成因及其富营养化控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根据近年太湖水质和生物监测资料,结合近年藻类生长趋势和区域污染物人湖状况,探讨近年夏季梅梁湖蓝藻暴发原因,并提出了控制太湖富营养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洮滆水系湖库富营养化生态风险的特点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茅东水库、长荡湖、涌湖、太湖竺山湾是洮滆水系从上游到下游排列的4大典型湖库,2008年的监测分析表明,氮、磷是该水系湖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因子,并沿流域呈加剧趋势,上下游TP质量浓度为0.081~0.296 mg/L,差异小,而TN质量浓度为0.314~5.67 mg/L,差异大,长荡湖到涌湖是洮滆水系首要污染物TN快...  相似文献   

13.
基于SWAT模型的圩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荻泽联圩为研究对象,应用SWAT模型模拟太湖流域典型圩区农业非点源产污规律,建立了研究区域的非点源污染基础信息库,实现了流域的空间参数化过程;将参数化过程中提取的模型参数纳入到数据库中统一管理,按照模型要求建立了数据库字段和参数内容的对应表,解决了模型运行时众多离散单元的自动赋值问题;采用虚拟水库控制技术,解决了SWAT模型在控制出流的圩区中的应用弊端。  相似文献   

14.
大型底栖动物是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的主要目标生物类群之一。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发展为提高底栖动物多样性监测的通量、精准性、标准化程度提供了新的机遇,但该方法在我国尚未有流域尺度的应用先例,其结果的可靠性和对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指示性有待检验。率先将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用于太湖流域65个点位的底栖动物监测和流域生态健康评价,并与同步进行的形态学监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环境DNA方法能检出更多的底栖动物类群,在科、属、种水平上检出的分类单元数分别是形态学监测结果的106%、132%、155%;②基于环境DNA技术的检测方法能够很好地识别形态学监测结果中的优势物种,检出的科级、属级分类阶元能够覆盖形态学监测结果中90%以上的生物量和个体数,同时包含60%以上的物种数;③两种方法对同一物种的检出频次显著相关(R2>0.7,P<0.0001),总体检出一致率达72.3%;④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方面,环境DNA方法与形态学方法的计算结果显著相关(R2=0.235,P<0.0001),94%的点位的B-IBI等级划分误差在1级以内,且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在底栖动物完整性的流域空间格局描绘上高度重合。综上所述,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在太湖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监测和评价中的整体应用结果表明,环境DNA监测方法结果可靠,将其进一步规模化应用有望显著提高我国水生态系统生物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生态健康评价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以太湖流域上游地区无锡阳山地区果园种植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试验,调查了果园种植面源氮磷输出动态变化过程,计算并分析了氮磷输出强度,构建了果园种植面源氮磷输出强度定量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取样监测期间,果园种植径流及淋溶氮磷指标变化幅度均超过200%;果园种植面源氮磷径流输出强度与其淋溶输出的变化一致,径流总氮的输出强度最高(13.201 kg/hm2),淋溶硝酸盐输出强度最大(4.077 kg/hm2);所建立的评估方程能较好地反映降雨量等环境因素对果园种植面源氮磷径流及淋溶输出强度的影响情况,模拟方程的复相关系数均在0.9左右。  相似文献   

16.
养猪粪污厌氧消化重金属变化特征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太湖流域某典型养猪区域粪污收集后集中厌氧消化处理,分析猪饲料、猪粪和沼肥中重金属总量和形态变化特征,探讨厌氧消化过程重金属形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养殖阶段中猪饲料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仔猪饲料和猪粪中Cu、Zn和Cd含量较高,而Cr和Ni在生长肥育猪后期饲料和猪粪中含量最高。猪粪中Cu主要以有机结合态、Zn主要以Fe-Mn氧化物结合态、Pb和Cr主要以残渣态、Ni主要以Fe-Mn氧化物态和碳酸盐结合态赋存,沼液中Cu和Zn平均值为猪粪液中含量的1. 59和1. 40倍,沼渣中Cu和Zn平均值为调节池猪粪的1. 58和1. 37倍,厌氧消化后重金属存在\"相对浓缩效应\",pH值、DOC和OM为厌氧消化过程影响重金属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把握厂村融合区工农业复合面源污染现状及特征,选取典型区域礼嘉、洛阳、雪堰3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3镇复合面源等标污染负荷总量为1. 85×10~9m^3/a,其中总氮(TN)等标负荷量最高,占总量的44. 73%,为优先控制因子; 57个行政村中,污染物负荷量及负荷强度均较高的行政村大多集中在洛阳镇和礼嘉镇,如圻庄村、天井村、毛家村、大路村等,为优先控制区域;各污染源中,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贡献的等标污染负荷量最高,分别占总量的37. 88%和35.49%,其次是种植业和厂区面源,贡献率分别为13. 17%和12. 77%,水产养殖贡献率最低;通过聚类分析将厂村融合区复合面源污染类型分为6类。  相似文献   

18.
太湖流域严峻的水生态环境形势备受关注,而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体系实施现状和效果无法被准确把握。以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四象限法则和二维向量结构指标体系等方法论,综合障碍因子分析与目标可达性分析,对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绩效评估目标达成效率进行评估和预警,为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控提供技术指导。结果表明,江苏省太湖流域目标达成效率情况较好,\"高效\"、\"一般\"、\"低效\"的比例依次下降,高预警级别的区域较少;环境效率指标中单位面积污染物减排管控效率较高,环境质量指标整体表现良好,须谨防向\"低效\"转变。  相似文献   

19.
太湖入湖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述了太湖入湖河流水污染控制的基本思路、关键环节和主要方法。分析了太湖流域15条主要入湖河流规划综合治理区污染源现状,提出污染控制对策建议和重点整治工程,并预测削减入湖河流的污染物总量。通过整治工程的实施,截至2009年5月,15条主要入湖河流中劣Ⅴ类水质的河流已从2007年的9条下降为3条,湖体也由中度富营养转为轻度富营养,综合治理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