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采用美国通用USLE(土壤流失方程)作为建立侵蚀模型的基本理论,使用GIS等空间信息技术作为研究的技术平台,对湖北省进行了多年(1989—2008年)平均土壤侵蚀量的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 利用土壤普查资料获得氮、磷营养物含量,进行多年平均吸附态氮、磷量模拟.结果: ①研究并建立了湖北省多年平均状况土壤侵蚀模型. 利用USLE和栅格计算方法得到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大体上可以与水利部土壤侵蚀遥感数据相当,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由此验证了所建立的湖北省土壤侵蚀模型的可行性. ②对湖北省吸附态氮、磷负荷进行的模拟结果显示,土壤吸附态氮、磷负荷整体结构与土壤侵蚀量分布规律相似,以长江、江汉盆地为输沙沉积中心,分别从南、北向中部,由西向东依次下降.   相似文献   

2.
秦岭山地丹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侵蚀效应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采用ArcGIS 10.0及InVEST土壤保持模型,分析2000—2010年秦岭山地丹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模拟流域不同时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及土壤保持量的变化规律,并着重探讨土地利用类型方式转变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0年间,流域裸地大比例减少90.18%(831.06 hm2),主要转移至水域,耕地大面积减少5 197.24 hm2(4.11%),主要流向灌丛和城镇;坡耕地还林还草初见成效,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成效显著。2)2000—2010年间,流域土壤侵蚀状况较为严重,整体处于中度侵蚀至强度侵蚀级别,但10 a间侵蚀状况有减缓趋势;在该研究时段内,耕地大面积转为灌丛是该流域由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引起的土壤侵蚀减缓的主要原因;另外,耕地转为林地以及裸地面积的减少也起到了减轻土壤侵蚀的作用;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的林地、灌丛及草地转为耕地时,土壤侵蚀强度则会明显增加。3)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受多方因素共同影响;2000、2010年研究区实际土壤保持量分别为5.35×108、5.47×108 t;占全区面积一半以上的林地和灌丛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较为稳定,全区土壤保持功能有所提高。保证一定面积的林地、在人工干预下合理安排坡耕地还林还草区域的空间分布是秦岭山地丹江流域减少土壤侵蚀的必要措施,同时应注重对可利用耕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不同雨强下红壤坡地径流及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生  何增化 《环境》2006,(Z1):10-11
广东省的土壤侵蚀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该地区典型土壤--红壤侵蚀对于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天然降雨试验的方法对其不同土地利用情况的侵蚀进行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1)径流随雨强增大而增大;同一雨强下,有松散堆积物的地表径流量最大、开挖裸地次之、有植被覆盖的最小;(2)土壤侵蚀量随降雨强度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同一雨强下,有松散堆积物的侵蚀量最大、开挖裸地次之、有植被覆盖的最小;(3)开挖裸地随坡度增大,径流量、土壤侵蚀量反而减少,说明坡地径流及土壤侵蚀随坡度变化均存在一个临界值,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4)随雨强变化,有植被覆盖的小区侵蚀量最大值出现比其他小区推迟,表明植被对降雨的截留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能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4.
黄土丘陵区侵蚀坡面土壤微生物量碳时空动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覃乾  朱世硕  夏彬  赵允格  许明祥 《环境科学》2019,40(4):1973-1980
以黄土丘陵区具有典型侵蚀和沉积部位的5个有机碳水平的侵蚀坡面为对象,通过对雨季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研究,辨析了侵蚀-沉积条件下坡面土壤微生物量碳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土壤侵蚀导致坡面侵蚀-沉积区土壤温湿度、有机碳含量出现明显的时空分异,分异程度与土壤有机碳水平有关;②雨季末土壤微生物量碳相比雨季前显著增加,增幅可达91.08%~286.83%.坡面沉积区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大于侵蚀区,随着土壤有机碳水平升高,侵蚀-沉积区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差增大,空间分异加剧;③坡面侵蚀-沉积区土壤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温度、湿度等因素的敏感程度不同,雨季前土壤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湿度变化最敏感,而雨季末沉积区土壤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温度变化最敏感,在侵蚀区对土壤有机碳变化更为敏感.土壤侵蚀和季节变化是导致坡面土壤微生物量碳时空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土壤微生物量碳对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差异主要是不同时空条件下限制性要素的转换所致.  相似文献   

5.
基于遥感融合影像和GIS技术,借助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土壤侵蚀量,采用情景分析法,评价黄土丘陵沟壑区清水沟流域实施不同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草)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土壤侵蚀的效益显著,相对而言,生物措施减少土壤侵蚀的效益强于工程措施,不同退耕还林(草)方案对流域总体土壤侵蚀影响差异较大。组合情景对土壤侵蚀影响很大,部分组合情景的土壤侵蚀甚至可低于土壤侵蚀背景值。  相似文献   

6.
在蚕场现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降雨、不同坡度、不同雨前土壤含水量和不同植被盖度的多因子土壤侵蚀定量研究。建立的土壤侵蚀数学模为 :YE =0.01597R 0.09848 29.475W -6.4905C -0.3387,经检验 ,该模型具有精度高 ,吻合度好等特点。复相关系数达到0.9884,是计算与估测柞蚕场土壤侵蚀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USLE的东江流域土壤侵蚀量估算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对东江流域年均土壤侵蚀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东江流域年均土壤侵蚀总量为16.2×108t,土壤侵蚀模数为18.73t/(hm2.a),侵蚀强度属轻度。占流域面积94.62%的区域土壤侵蚀强度在中度以下,对流域土壤侵蚀量的贡献率为9.94%,而占流域面积仅5.38%的中度以上侵蚀区域对流域土壤侵蚀量的贡献率达90.06%。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差异性大,分析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度之间的关系表明:裸地和灌草地为区内主要侵蚀地带,土壤侵蚀模数随着坡度的递增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5°~25°为区内主要土壤侵蚀坡度段。通过以上研究分析以期为构建东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3S的玉溪市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溪市为研究区域,运用GIS软件对影响土壤侵蚀的因子进行叠加分析,获取玉溪市土壤侵蚀敏感性等级分布图,并与土壤侵蚀现状图加以对比,结果显示:发生土壤侵蚀的地区一定是土壤侵蚀的敏感地区,但土壤侵蚀的敏感地区不一定发生土壤侵蚀:森林覆盖量、质量和人为活动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三峡库区菱角塘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遥感技术和野外调查进行信息采集,对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各因子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对三峡库区菱角塘小流域土壤侵蚀量进行定量评价,并对土壤侵蚀强度进行分级;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菱角塘小流域年土壤侵蚀量为208.32t/a,土壤侵蚀模数为1 987.75t/(km2·a),属于轻度侵蚀。28.62%的区域为中度、强度或极强度侵蚀,但是其侵蚀量却占总侵蚀量的82.36%,是预防和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坡度为15°~35°的区域,其中15°~25°的坡度土壤侵蚀属于中度侵蚀;坡耕地侵蚀最为严重,15°~25°的坡耕地侵蚀量占总侵蚀量的57.15%,表明坡耕地是该小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同时用137 Cs核素示踪技术测定的坡耕地和林地土壤侵蚀模数证实了RUSLE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该模型在库区地块尺度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城市道路绿化带土壤侵蚀和TSP污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质量的城市道路绿化带也可造成城市的环境污染。对长沙市道路绿化带年土壤侵蚀量进行估算,约为 90t/a。对长沙市的道路绿化低质量问题、绿化带土壤的侵蚀情况及由此引起道路低空的 TSP污染情况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研究表明,低质量道路绿化与道路低空大气颗粒物污染成正相关,有非常显著意义。证明了绿化带土壤侵蚀可以成为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来源。最后对城市道路绿化提出了修订新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水土保持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水土流失原因和特点的分析 ,对沿线的水土流失进行了预测 ,提出了防治措施。并对具体的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九黄公路水土保持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九黄公路沿线水土流失的原因和特点的分析,对工程沿线的水土流失进行了预测,并对具体的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基于流域分析方法的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鉴于流域思想在水污染防治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以流域保护方法、流域分析和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的流域分析方法该方法将湖泊-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的主要内容界定为4部分:子流域划分与污染负荷预测,"源-途径-末端-汇"的污染防治工程和管理方案体系设计,备选技术方案的提出和方案优选,污染负荷的削减率计算和综合方案设计.以四川省邛海流域为例,在将流域划分为6个子流域的基础上,对TP入湖污染负荷进行了计算和预测,并识别出各子流域内污染物的贡献率,分区提出了以水土流失防治、点源和面源控制、河道生态修复、河流入湖口治理和内源疏浚为主体的污染防治方案,该方案可削减TP 22.5 t·a-1,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4.
The USLE/RUSLE support practice factor (P-factor) is rarely taken into account in soil erosion risk modelling at sub-continental scale, as it is difficult to estimate for large area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model the P-factor in the European Union. For this, it considers the latest policy developments in the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and applies the rules set by Member States for contour farming over a certain slope. The impact of stone walls and grass margins is also modelled using the more than 226,000 observations from the Land use/cover area frame statistical survey (LUCAS) carried out in 2012 in the European Union.The mean P-factor considering contour farming, stone walls and grass margins in the European Union is estimated at 0.9702. The support practices accounted for in the P-factor reduce the risk of soil erosion by 3%, with grass margins having the largest impact (57% of the total erosion risk reduction) followed by stone walls (38%). Contour farming contributes very little to the P-factor given its limited application; it is only used as a support practice in eight countries and only on very steep slopes. Support practices have the highest impact in Malta, Portugal, Spain, Italy, Greece, Belgium, The Netherlands and United Kingdom where they reduce soil erosion risk by at least 5%. The P-factor modelling tool can potentially be used by policy makers to run soil-erosion risk scenarios for a wider application of contour farming in areas with slope gradients less than 10%, maintaining stone walls and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grass margins under the forthcoming reform of the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相似文献   

15.
沈阳市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沈阳市为实例,详细地介绍了城市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系统结构,探讨和论述了总量控制因子和总量控制目标的制定原则、方法,实现总量控制目标的措施,总量的考核与管理.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上游径流量变化及其与影响因子关系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利用长江上游直门达水文站1963~2001年径流量及同期该流域气象资料,分析了长江上游径流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表明:近40年来长江上游径流量呈减少趋势,其中以秋季径流量减少最为明显;长江上游流域夏季降水量减少、年平均气温升高和蒸发增大引起的气候干旱化趋势是造成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其中降水量是影响径流量的最主要因子;夏季降水量的减少与秋季径流量的减少关系密切,而秋季径流量的减少最终影响到了年径流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固体废物处理情况及温室气体减排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城市固体废物(MSW)清运量、无害化处理量、卫生填埋量和场所、焚烧量和堆肥量的变化进行了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时空分布分析;并且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官方网站公布的《京都议定书》中附件1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固体废物清运量和卫生填埋量很大并逐年增加;城市固体废物卫生填埋处理厌氧消化产生的温室气体随着填埋量以及标准卫生填埋场所的变化而变化;从发达国家各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来看,废物领域的减排潜力很大,尤其是城市固体废物卫生填埋处理,这对我国开展城市固体废物卫生填埋处理温室气体减排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Heavymetalsleadtolong termcontaminationofenvironmentsincetheycannotbechemicallydegradedandhavelowproportionofsolublespeciation .Itiswelldocumentedthatchelatingagentsareabletodislodgeadsorbedheavymetals,leadingtoincreaseintheirsolubilityandb…  相似文献   

19.
西安地区土壤CO2 释放量和释放规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Zhao J  Du J  Yuan D  Yue Y  Zhang X 《环境科学》2002,23(1):22-25
根据碱溶液吸收法,对西安地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CO2释放量进行了昼夜观测,观测资料显示,西安地区各月份土壤CO2释放量在一昼夜内具有明显的变化,从当日上午到次日上午,CO2释放量表现出由低变高再变低的规律,土壤CO2释放量变化与温度变化具有相同的特征,但释放量的变化具有滞后性,相对于温度的变化滞后4-6h左右,温度是决定土壤CO2释放量昼夜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它的升高和降低分别造成了土壤CO2和放量的增加和减少,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CO2释放量不同,林地释放量大于草地,草地释放量大于裸地,夜间12h释放量大于白天12h释放量。  相似文献   

20.
伴随铅的长期使用,形成了铅在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使用蓄积。铅在使用蓄积的现存量可一定程度的反映未来的废铅资源量。开展本研究可为废铅回收利用、保护铅矿资源提供重要信息。选择铅酸电池作为铅制品的代表产品,采用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法,对2005年北京市铅酸蓄电池的种类、数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估算了铅酸蓄电池中铅的蓄积量及其构成情况。结果表明,截至2005年底,北京市在用的铅酸蓄电池中,铅的蓄积总量为28.5kt,其中,从电池类型看,起动型蓄电池占总量的88%;从产品应用场所看,机动车用电池占总量的92%。将研究结果与其他国家和国外部分城市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北京铅的人均蓄积量为1.85kg/c,约为国外发达国家或城市的1/2到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