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美地震灾害紧急对应对中国灾害应急体制建立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美国1994年洛杉矶北岭地震反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时日美政府的地震灾害紧急应对过程,尤其是地震后的24小时内政府的初期对应,分析了日美地震灾害应急体制的特征,并就如何建立和完善中国灾害应急体系做了探讨。日美政府之所以在大地震发生时能有效地进行了紧急应对,在于健全的灾害应急体制。中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时期,面对各种各样的灾害和事故,要真正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必须尽快建立和健全以灾害应急规划体系、防灾情报系统、应急救灾指挥系统和专业化灾害援助队伍体系等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赵要军  陈安 《灾害学》2007,22(4):124-127,142
通过对我国地震应急组织体系及财政应对地震类灾害的流程分析,结合国外应对地震类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公共财政应对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建立了5个应对地震类突发事件的财政应急机制,分别是公共财政日常运行机制、震前预警防范机制、震时响应机制、震后恢复重建机制和财政监督检查机制。  相似文献   

3.
4.
中国是个地震多发但应对能力不强的国家,汶川地震再次暴露了中国专业地震应急救援力量不足的弊端。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构建应急志愿者队伍,以提高我国的地震应急能力。根据仿真原理结合人力资源规模的确定方法,设计了地震应急救援系统仿真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计算了高校志愿者队伍的人数。该研究不但有助于丰富志愿者管理理论,同时能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提升我国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Decisions on selecting an appropriate site for temporary shelter used to be taken in a limited amount of time after a disaster. The need for a systematic method in this area inspired the MADM (multi‐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for complex disaster management decisions. This research proposes a model for appropriate and systematic site selection for temporary shelters, before an earthquake, using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and MADM based on an earthquake damage assessment. After the effective criteria for site selection of temporary shelters are determined, the geographical layers of these criteria are prepared for Municipal District No.1 of Greater Tehran, the capital of Iran. Given these attributes and the required shelter area (415–610 hectares), 14 zones are proposed initially. Various MADM methods are used for the final selection. The mean of the aggregated ranking results are determined, and 10 of the 14 initial zones are ranked.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体系初探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37  
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是防震减灾建设的核心内容。”十五”期间,将建设中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其体系结构,关键构成、设计和实现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根据所从事的项目建设过程,对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在此基础上开展的首都圈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工作,并就今后的发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破坏性地震事件前后的紧急事务处理和震后紧急救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亚秀 《灾害学》2001,16(4):91-94
根据我国目前的地震应急现状,提出了破坏性地震事件前后的紧急事务处理和震后紧急救援的有关问题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国际救援在大城市发生特大破坏性地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面向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效能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在面临突发灾害情况下,难以迅速确定最佳救援方案,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决策支持。为此,提出了突发事件应急效能的概念,并建立了一个基于效用聚合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效能评估方法。最后,以一个大地震灾害的想定为例,应用提出的应急灾害效能评估方法,对多个应急预案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在南黄海6.1级地震应急中的成功经验:本省及有关城市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工作的政府职能,各级领导决策及时,指挥果断、地震专业科技人员尽心尽职,迅速判断震情,安抚民心以及新闻部门反应快,报道勤,收效好。并由此提出南黄海6.1级地震应急的3点体会和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地震应急工作的3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冯凯  徐志胜  徐亮 《灾害学》2005,20(3):6-10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进行地震灾害研究,建立具有强大空间分析功能的信息系统,将发挥快速、准确的辅助决策作用.本文剖析了小城镇地震应急反应模式存在的弊端,明确了灾害空间的概念,并提出小城镇空间数据库的建库及三维可视化的技术方案.在基础信息数字化和可视化的基础上,开发了小城镇地震数字仿真与应急调度系统,实现了基于地震数字仿真结果,在相关数据库支持下进行地震应急调度决策.实践证明:该系统的运行,有利于小城镇抗震减灾的迅速决策;小城镇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技术,贴合我国小城镇信息化的现状,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1.
从总结南黄海6.1级地震应急处置中的问题入手,结合一些大地震应急中的教训,提出了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应急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现状出发,剖析了我国应急救援存在的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志愿者普遍缺乏系统培训及队伍建设缺乏长效机制等主要问题。具体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人员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专业优势,提出了建立土木工程专业人员参与地震应急救援长效机制,以填补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性志愿救援队伍的空白,完善地震应急救援力量的社会参与体系,推动中国志愿者服务体系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地震应急指挥模式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对地震应急指挥系统业务范畴、工作特点、所起作用及特定结构的较为系统的分析,确定了实现地震应急指挥功能的必备条件和实施地震应急指挥的各个关键环节.在总结了近几年地震应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就有关地震应急指挥模式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地震应急指挥模式的核心是"提醒"功能,所有指挥事项均应围绕"提醒"进行深化与展开.  相似文献   

14.
1989~2005年中国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高建国  贾燕 《灾害学》2006,21(1):91-97
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是地震应急的行动纲领。过去重“救”轻“防”,而且“救”的程序也缺少规范。地震应急预案将“防、抗、救一作了规范.对每个职能部门的应急工作都作了部署。全国地区(市)级颁布地震预案267个,县级颁布地震预案1603个。据不完全统计,1989-2005年,全国共计启动地震应急预案56次。其中,1989~1993年年均启动0.8次,1994-1998年2.2次,1999-2003年4.2次,2004~2005年10次。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地震时人的心理反应与应急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刘更才 《灾害学》2001,16(4):72-76
本文运用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学与地震社会学的原理,分析研究城市地震灾害发生时,人们的心理行为反应特征以及制约震时人们心理行为反应的主客观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震时人们应采取的应急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地震应急组织体系及财政应对地震类灾害的流程分析,结合国外应对地震类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公共财政应对地震类灾害事件中存在的不足,最后通过对应急管理主体机理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公共财政应对地震类突发事件的五大机制,即公共财政日常运行机制、震前预警防范机制、震时响应机制、震后恢复重建机制和财政监督检查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以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项目的建设为例,介绍了国家层次的地震应急快速响应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技术路线和核心功能。该系统以B/S和C/S混合结构为主体架构,以GIS为开发平台,实现了地震触发—灾害响应—灾害评估—辅助对策应急响应流程的各项相关核心功能,对我国开展“十五”应急响应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8.
地震应急宣传是防震减灾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现场应急宣传因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时效性,在灾区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实际意义,尤其是在安抚灾民情绪、传播科学知识、减轻灾害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2011年云南盈江5.8级和缅甸7.2级地震为例,对地震现场应急宣传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探讨研究;从方案编写、流程设计、模板化宣传单制作等几个方面规范和强化了现场应急宣传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对云南地震现场应急宣传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为建立科学、系统的现场应急宣传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Lam C  Lin MR  Tsai SH  Choy CS  Chiu WT 《Disasters》2007,31(4):405-416
The integration of community resources is critical for emergency respons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a community's requirements in advance is essential. This study examines communities that suffered mudslide disasters, and discusses expectations of the emergency medical response provided to the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sidents and rescue groups. The questionnaire used in the study was designed to adopt the Likert Scale for quantification purposes. Its content was divided into six categories based on emergency response. Both residents and rescue providers acknowledged that finance and reimbursement were the highest priority. Public information was regarded as the least important by both group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between the groups on patient care activities and supportive activities (P = 0.02 and 0.03,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more appreciated by residents. We conclude that residents had higher expectations of evacuation, temporary relocation, lodging, food, and sanitary management than the rescue groups.  相似文献   

20.
当地震来临时,快速及时地将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能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因此,在地震频发、城市人口不断集中的今天,各城市应事先建设好避震疏散场所。通过对影响避震疏散场所选择的中山市城区地质构造背景与场地条件、以区为单位需安置人口数量、医疗救护点、易燃易爆危险源、避震疏散通道分布等要素的分析,并在野外勘查的基础上,参照关于建设避震疏散场所的规范和标准,对中山市城区避震疏散场所进行了规划。所规划的避震疏散场所安全可靠、布局合理,能够满足中山市城区的应急疏散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