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长森 《福建环境》1997,14(4):14-15
塑料制品制造了“白色污染”引起世人的关注,开发、利用可降解塑料可有效消除环境污染。该文介绍了可降解塑料的分类、开发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提到食品垃圾 ,首先冲入大脑的便是垃圾桶中那些令人作呕的“残羹剩饭” ,它们不仅污染环境 ,还是老鼠、蟑螂等疾病传播者的美味佳肴。然而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为食品垃圾“平了反” ,使之摇身一变成为环保“新宠”。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介绍 ,夏威夷自然能源研究院的生化学家们将食品垃圾制成一种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 ,研究人员们风趣地称之为“完美塑料”。这种可在短时间内被降解的塑料应用广泛 ,不仅可用来制造瓶子、袋子等包装物 ,还可制成药物的胶囊外衣。这种新技术不仅解决了食品垃圾问题 ,而且为解决塑料包装造成的“白色垃…  相似文献   

3.
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从废水处理,可降解塑料合成,农药的研制与开发,污染场地修复等方面概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领域的最新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4.
由于不合理的管控,塑料污染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人们对新型、绿色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研究表明,生物可降解塑料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同样具有负面影响。本文梳理了2000-2023年的近万篇文献,综述了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应用、发展历程、种类、污染现状、环境行为以及毒性效应,并对今后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旨在促进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生态和健康风险评估,并为其合理使用和有效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天津大学将变性淀粉与树脂共混研制成可生物降解的新型塑料,并已在天津中外合资的洁明可降解树脂有限公司投产,成为热门产品。以其为原料制成农用塑料薄膜、食品包装袋、垃圾袋、快餐盒等,使用后不会形成“白色污染”,将其埋入土壤中,能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自然分解。  相似文献   

6.
1将研制“绿色塑料”作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加以扶持,尽早研制出质量更优、价格更低的新型“绿色塑料”。2对生产“污染型塑料”的企业课以重税,对绿色塑料生产企业减免税并降低贷款利率。通过宏观调控提高“污染型塑料”销售价格,降低“绿色塑料”销售价格。3通过环境立法或政府法令对污染型塑料包装袋的生产和使用采取强制性控制措施。4规定生产、销售“污染型塑料”的厂家、商家同时承担废旧塑料的回收和加工任务,否则停止其生产和销售。5生产一些纸、麻等其它品质的包装袋,作为部分替代品加以推广。6恢复使用楼房垃圾道,改装新型防…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已经不容忽视,本文介绍了我国废弃塑料的产生及处置现状,及对环境的影响.塑料废弃物是一种宝贵的可利用资源,所以在废弃塑料的处置过程中,如何回收利用及减少污染已成为其中关键环节,此外,可降解塑料是减轻白色污染的重要手段,希望在社会的大力宣传下,使可降解塑料走向大众生活,成为在用塑料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8.
提到食品垃圾 ,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垃圾桶中那些令人作呕的“残羹剩饭” ,它们不仅污染环境 ,还成为老鼠、蟑螂的美味佳肴。然而 ,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为食品垃圾“平了反” ,使之摇身一变成为环保“新宠”。据美国《新科学家》杂志介绍 ,夏威夷自然能源研究院的生化学家们将食品垃圾制成了一种可被生物降解的聚合物 ,研究人员们风趣地称之为“完美塑料”。这种可在短时间内被降解的塑料应用广泛 ,不仅可用来制造瓶子、袋子等包装物 ,还可制成药物的胶囊外衣。据统计 ,仅美国每年就产生食品垃圾 2 2 0 0万吨。这些残羹剩饭大部分被采取…  相似文献   

9.
一种可降解塑料袋正在进入京城的24家商店使用,这种塑料袋的主要成分是生物降解树脂母粒、玉米淀粉以及光敏剂和一部分聚乙烯。与传统的聚乙烯塑料袋相比,这种塑料更易消解和被吸纳:废弃后,受环境中微生物的侵蚀分解,50天后会变成小碎片,一年内可变成砂粒状的微粒。聚乙烯微粒已基本不会对土壤等环境构成污染。这种塑料袋的承重能力不比聚乙烯袋差,其售价也与聚乙烯塑料袋持平。目前进入北京各大商场的这种新型的塑料袋,其生产者分别是深圳德实利公司和南京苏石降解树脂化工有限公司。北京的白色污染,其主要成分就是塑料袋。食品袋…  相似文献   

10.
可降解塑料是解决“白色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论述了目前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开发现状,着重介绍了日本及欧美的生物降解塑料的研制情况,并列出了部分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主要原料、共聚成分及生成的聚和物。  相似文献   

11.
杨伟利 《环境》2006,(10):54-55
塑料作为四大基础材料之一,因其质地轻、加工方便、美观实用,深受人们青睐,广泛用于各行各业。2005年中国的塑料产量达到4500万吨,居世界前列。塑料的出现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因塑料导致的“白色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一边是塑料制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深度渗透,一边是历经千年而无法降解的“白色污染”。在环保呼声高涨、市场需求渐旺的情况下,各种可降解塑料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逐步问世,“玉米塑料”就是市场前景较为乐观的一种。  相似文献   

12.
浅谈生物环境材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菌化”和“蛋白变性”技术处理秸秆植物(包括渣、壳、饼),加工制造可降解的环境材料。该技术具有废料再利用、清洁生产,产品无害可降解、废弃后可作为饲料和肥料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芬兰塑料纸板公司将塑料液化技术用于塑料垃圾再生利用获得成功。利用这项技术可将塑料垃圾液化,而且液化时不需要对垃圾进行严格的分类和清洗。液化塑料可作为沥青的替代品,用于铺设马路,因此被称为“塑料柏油”。““塑料柏油”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良好的伸缩性。比普通柏油更耐寒、耐磨,而且造价低廉。目前,用液化塑料作筑路材料已进入大规模试验阶段。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将对这种材料的耐久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继续进行研究。除用作筑路材料外,液化塑料还有其他许多用途。如制造能够卷起来的“塑料柏油板”、与重油混合用作工业燃料…  相似文献   

14.
刘国信 《环境导报》2003,(18):10-10
包装袋是一个让人头痛的垃圾大户。怎样才能让包装袋既经济又不污染环境?为此,各国科学家屡出新招,用玉米等农副产品来开发新型包装材料。用玉米来包装当前,应用“生物分解树脂”取代现有包装塑料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科学家们发现利用玉米能制造出多种塑料用品。近期,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研究成功的“玉米淀粉树脂”就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材料。这种包装材料可以通过燃烧、生化分解和昆虫吃食等方式处理掉,从而免除“白色污染”的危害。如今,国外已有不少大公司看好这种新的环保材料。可口可乐公司在盐湖城冬奥会上用了50万只玉米塑料…  相似文献   

15.
一、西崛贞夫──全球环保资源回收领域里的爱因斯坦留意日本报刊的人士会注意到自19阿年至州舰年6月日本各种报刊近60多次报导了日本一家极不起眼的例、企业一爱因企株式会社。电视传媒近30多次将这家公司及公司老板西崛贞夫先生推上了屏幕。随之而来的是日本政府环境厅、建设省、农林省和通产省(相当于中国的部委政府机构)与爱因公司先后合作,解决日本的废弃塑料污染环境问题,改造现有固体废弃物焚烧炉;宣传新型建筑材料以解决木材短缺问题;建造废弃塑料处理加工厂;独立洋房的建筑x司大肆宣传使用新型建筑木材建造的房屋可耐用100…  相似文献   

16.
以可降解塑料替代普通塑料作包装材料和农用薄膜,已成为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对可降解塑料的研制现状和应用前景,并指出了可降解塑料在开发和应用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UCC&P美国联合碳化物化学品和塑料公司的一种新技术,可减少在对车船、家具、家用电器和其它物品喷刷油漆时产生的空气污染。这种称为尤尼卡勃(UNICARB)的系统将由英国的涂料喷刷用户专用。同时,在这种专用制度的保护下,UCC&P也和油漆和设备制造公司合作以在英国制造和销售UNICARB系统的涂料和设备。  相似文献   

18.
赵景联 《陕西环境》1994,1(1):28-30
塑料在人类的生产、生活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用作食品包装袋、卫生用品和农用地膜的消费量与日俱增。因此,用后的废塑料也越来越多,这些难以处理和回收利用的“特殊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也日趋严重,业  相似文献   

19.
一次性塑料购物袋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此人们提出了开发可降解塑料、以纸代塑、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纺织品购物袋等环保替代方案,但这些方案是否可行一直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与证明。本文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塑料、纸和纺织品三种购物袋的环境影响进行了比较评价,同时结合购物袋的消费意识调查,对各种方案的现实可行性进行了系统论证,旨在为解决一次性塑料购物袋引发的环境问题和实现我国环境状况的持续改善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第三在化学公司Mitsui ToaTsa,注视着庞大和易于加工的生物可降解塑料。Mitsui的中试加工厂于今年1月在Fuklo-Ka县工业中心开始运行,现拟扩大该工厂。该厂每年能生产500t用树脂制成的塑料,土壤细菌可方便地将塑料降解为水和CO_2。制成的塑料可以是透明或是彩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