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省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价值巨大,深刻了解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与相互关系,对青海省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有助于形成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文章基于2000~2014年《青海省统计年鉴》及《青海省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通过构建青海省经济—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熵权法对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了青海省2000~2014年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度及协调类型。结果表明:青海省2000~2014年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经历了三种耦合协调类别:2000~2006年为勉强协调发展类;2007~2009年为初级协调发展类;2010~2014年为中级协调类,耦合协调类别等级不断提升。耦合协调类型方面:2000~2009年为经济损益型,2010~2014年发展成生态滞后型。  相似文献   

2.
<正>据媒体报道,随着汛期来临,近期我国20个省(区、市)2079万人受灾,死亡108人、失踪21人,紧急转移安置107.2万人,农作物受灾1717千公顷,倒塌房屋4.4万间,暴雨灾害已经直接造成了约353亿元的经济损失,强度为历年罕见。我国是世界上出现暴雨较多的国家之一,除西北个别省(区)外,几乎都出现过暴雨。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而且还经常波及很大范围。我国暴雨造成的灾害仅次于干旱灾害。  相似文献   

3.
数字     
《环境教育》2013,(12):10-10
500余万人次 民政部、国家减灾办12月10日发布的2013年11月全国灾情信息显示,11月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中国503.7万人次受灾,24人死亡,4人失踪,33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  相似文献   

4.
文章使用青海省生态环境10a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下发的2000年和2010年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水文调节和净初级生产力等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数据,采用间接评价方法,估算了全省2000年和2010年土壤保持等五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量分别为67 586 992.04万元和76 515 857.09万元,表征了青海省生态系统巨大的服务功能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青海省河湟地区1961~2017年气象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发现:河湟地区年平均低温冷害次数随时间变化呈微弱减少趋势;生育前期干旱在河湟地区农牧业生产中较为突出;干旱日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循化干旱日数最多,海晏干旱日数最少;雪灾发生次数呈明显下降趋势,1989年雪灾发生次数最多,湟中县为发生雪灾次数最多的地区;年暴...  相似文献   

6.
利用乌兰气象观测站1981~2015年气温、降水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近35年来乌兰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5年间乌兰气温存在变暖趋势,年气候倾向率为0.363℃/10a;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候倾向率为0.3℃/10a(秋季)~0.5℃/10a(春季)。春季增温最为明显,冬季和夏季增温较为明显,秋季增温较缓;年平均气温在1996~1997年间发生突变。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9月份,此时降水量(172.0mm)占年降水量(194.1mm)的88.61%,其余月份的降水量(22.1mm)仅占年降水量的11.39%。1982~1985年、1990~2003年出现降水连续偏少年份,2004~2012年为降水持续偏多年份。从20世纪80年代起,乌兰降水呈现出增多趋势,但突变检验表明:降水虽有增加趋势,但未发生突变性增加。平均气温的增加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延长农作物生长季节,增加农作物品种和产量,提高农作物品质,但也可能会增加干旱、洪涝、冰雹、雷电、雪灾等农牧业气象灾害出现机率。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依据青海省实际,构建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协调发展度模型与R/S分析法,对1995~2012年青海省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与预测。结果表明:(1)1995~2012年青海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经历了:严重-中度失调(1995~1999年)→勉强-中度协调(2000~2004年)→中度-良好协调(2005~2012年)三个阶段;(2)1995~2004年青海旅游经济发展滞后于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2005~2012年反之;(3)青海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未来将保持良好的协调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8.
《环境教育》2008,(4):10-11
2008年新年伊始,各地都下了大雪,从东北的长春、沈阳到华中的武汉、长沙……俗语说"瑞雪兆丰年"。你喜欢雪么?白茫茫的雪原风光,一片银装素裹。然而这场风雪却非瑞雪般吉祥,因冰冻带来的灾难席卷全国,受灾区域涉及19个省市,给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伤痛。据民政部部长李学举说,因雪灾造成死亡107人,失踪8人,紧急转移安置151.2万人,累计救助铁路公路滞留人员192.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7亿亩,绝收2530亩;森林受损面积近2.6亿亩;倒塌房屋35.4万间。这次雪灾中,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湖北、广西、四川等省份共投入救灾人员775万人次,各级共投入救灾资金13.98亿元,发放大量方便食品、口粮、食用油、饮用水、取暖燃料、棉衣被等救灾物资,累计救助铁路公路滞留人员和受灾群众655.5万人。  相似文献   

9.
以库鲁斯台草原作为研究区,利用80年代到2014年草原范围内生物量、牲畜量、耕地数量及其用水量等数据,对库鲁斯台草原退化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目前库鲁斯台草原退化严重。草原范围内湿地面积从80年代至2014年减少了85.0%、草地可利用面积减少了36.5%、退化草地面积增加了225%、盐碱化面积增加了233%、草地沙漠化面积增加了2350%。(2)库鲁斯台草原退化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用水大幅增加。草原范围内总灌溉面积从80年代至2014年增加了186%、草原内机电井数增加了292%;从80年代到90年代到2000年,额敏河流域总用水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从2000年又呈大幅增加的趋势,总用水量从80年代至目前增加了36.11%。二是草地牲畜数量大幅增加,引起草地生物量减少,草原范围内牧业户数从80年代至2014年增加了24%,草原内过冬牲畜量增加了45.6%,草地总产量减少了64.43%。  相似文献   

10.
采用1961~2017年格尔木6个国家站沙尘暴逐日观测资料以及格尔木市的国土面积、人口数量、GDP、植被覆盖率、交通里程数、历年沙尘暴灾情等,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基于Excel和GIS进行图形处理。再利用GIS中自然断点法把格尔木沙尘暴灾害风险度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较高风险区、高风险区。针对风险区区分出不同防御区并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2002~2012年青海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统计数据,对青海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碳汇效益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截至2013年末,青海省总土地面积为71.21万km~2,青海省各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6.39%、4.47%和29.14%。在空间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的碳排放情况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2)2002~2012年青海省耕地、林地和牧草地的碳吸收效应逐年增加,其中林地变化较为明显,2012碳汇量是2002年碳汇量的3.2倍。耕地和牧草地变化不明显,碳汇量分别介于7.155~7.982万t和770.637~804.445万t之间。(3)2002~2012年青海省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为427.75~1 570.286万t,利用同期的耕地、林地和牧草地的碳汇量,分别为7.155~7.982万t、1 210.843~3 936.506万t和770.637~804.445万t。计算得出2002~2012年青海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净碳排放量介于802.346~3 178.312万t,近11年平均净碳排放量为1 314.686万t。表明耕地、林地和牧草地碳汇量明显大于建设用地碳吸收量,区域整体表现为碳汇。  相似文献   

12.
据青海省气象资料分析表明:2018年汛期青海省降水异常偏多,较最多的1967年还多10%,创1961年以来历史极值,20站次列历史前3位;出现80站次大雨以上天气列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省区域站(自动站)出现大雨以上1 104站次,其中暴雨108站次;多地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全省共有23县(市)发生极端日降水事件,其中8县(市)日降水突破同期历史记录;受频繁极端强降水影响,全省共发生暴雨洪涝灾害104起,暴雨洪涝、雷电灾害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暴雨洪涝灾害为近10a最重;异常偏多的降水量使黄河上游出现了2012年以来最强汛情。成因主要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大、强度强、脊线位置偏北,致使我省东部地区夏季降水量偏多。  相似文献   

13.
据青海省气象资料分析表明:2018年汛期青海省降水异常偏多,较最多的1967年还多10%,创1961年以来历史极值,20站次列历史前3位;出现80站次大雨以上天气列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省区域站(自动站)出现大雨以上1 104站次,其中暴雨108站次;多地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全省共有23县(市)发生极端日降水事件,其中8县(市)日降水突破同期历史记录;受频繁极端强降水影响,全省共发生暴雨洪涝灾害104起,暴雨洪涝、雷电灾害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暴雨洪涝灾害为近10a最重;异常偏多的降水量使黄河上游出现了2012年以来最强汛情。成因主要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大、强度强、脊线位置偏北,致使我省东部地区夏季降水量偏多。  相似文献   

14.
用1984~2015年黄河上游青海段16个气象测站有气象灾情记录以来的暴雨洪涝灾情资料,初步探讨了暴雨洪涝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依据、主要评估基点,并应用马尔可夫模型和统计决策理论建立了风险评估数学模型、风险函数以及最优决策。以黄河上游青海地区贵德测站为例,说明了整个评估中的基本计算操作过程,其结果在暴雨洪涝灾害灾前风险评估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的结果。结果显示,北京、天津、辽宁等6省(市)考核结果属于超额完成等级;而河北、山西、内蒙古等7省(区)考核结  相似文献   

16.
低温雪灾后莽山保护区森林植被恢复遥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8年1月的低温雪灾为背景,选择反映植被长势的植被覆盖度为研究对象,以受人类活动干扰最少、最能体现植被自然恢复的莽山保护区为研究区,以像元二分模型为基础,通过计算样区植被遥感直方图的拐点来确定NDYI(soil)和NDVI(veg),通过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来衡量低温雨雪后森林植被的恢复状况,并对不同地形条件下、不同林龄和树种的森林植被恢复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整个莽山乃至南方受灾地区的受灾程度评价提供方法支持,为灾后重建决策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山东省17地市居民降低雾霾健康风险的支付意愿进行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居民支付意愿以城市为单位可划分为三个等级,支付金额主要集中在20~30元/月和30~40元/月两个等级;(2)支付意愿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距离衰减性,大致呈现以济南为中心,向外逐渐递减的趋势;(3)居民的社会经济、风险认知、居住位置、人口结构、教育职业、健康自评等因素对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一九九四年环境监理工作会议于二月三日至四日在西宁召开,来自全省州、地、市、县的环保局(办、站)及监理所,省环保局领导及有关单位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许显萍 《青海环境》2011,21(3):142-144
文章简述了青海省环保系统省—州(地、市)—县广域网络组网技术,分析了基于广域网的技术原理和特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基于SDH的MSTP技术进行青海省环保广域网络建设的思路,其网络系统具有技术先进、易扩展、安全性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评价模型,对青海省旅游—经济—环境系统(TEE系统)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发现,2000—2014年青海省TEE系统的耦合度与协调度总体上表现为持续上升趋势,但耦合度处在磨合阶段,协调度也仅达到初级协调水平。旅游业与经济系统之间呈高度正相关,但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在2008年后高于环境阈值,环境成为青海省TEE系统协调发展的短板。今后,青海省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着力进行产业升级与转型,以促进青藏高原地区TEE系统的和谐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