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周婷 《环境与发展》2020,(1):89-89,92
本文重点针对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抗生素废水的具体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采用了光催化、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等相关方法来对抗生素废水进行处理,对各种处理方法存在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对抗生素废水的处理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2.
对武钢冷轧乳化液废水采用超滤和氧化破乳法进行对比试验,从试验运行效果、投资费用、运行成本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处理冷轧乳化液废水的最佳方法-超滤法。对冶金行业乳化液废水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铁屑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基本原理和研究应用状况,并对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铁屑法用于处理重金属废水是一项有推广使用价值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光催化降解炸药废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炸药废水是一类含有多种有机污染物的废水,其处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光催化法是一种理想的治理环境污染的化学方法,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操作条件易控制,可以利用太阳能作为光源驱动反应,具有传统废水处理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根据光催化剂的类别,对国内外光催化降解炸药废水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了各类的特点以及光催化法存在的不足.通过讨论,提出寻找高催化活性的新型光催化剂、扩大催化剂的光响应范围、与其他方法联用将是光催化法降解炸药废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两段炉煤气站含酚废水的来源、产量及主要污染物的含量,并对处理两段炉煤气站含酚废水的蒸发浓缩法治理工艺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对该治理工艺的治理效果及结垢腐蚀风险进行了简要评估.指出利用蒸发浓缩法治理煤气站含酚废水,将废水及所含酚类资源化利用,有效实现了煤气发生站的节能与减排,具有较为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周期换向电凝聚法处理染料废水的脱色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金属铝或铁做电极电凝聚法处理印染的废水过程中,存在阳极板易钝化而影响脱色效果、处理效率低下等问题.理论分析表明,采用周期换向电源和金属铁、铝分别作为两极,电化学法处理染料废水,可以有效防止电极钝化,提高处理效率.以活性黑KN-B模拟染料废水为例,采用自行设计的周期换向电源,铝板和铁板为反应电极,对周期换向电源电凝聚法处理染料废水的脱色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活性黑KN-B模拟染料废水的脱色率在99%以上,起脱色作用的主要有电解还原氧化、气浮及金属离子絮凝等过程,且周期换向电源能有效防止采用铝铁电极电化学处理染料废水过程中出现的阳极钝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含汞废水是世界上最主要毒性废水之一。其来源十分广泛,几乎遍及生产和使用汞及其化合物的各个行业。要消除含汞废水对环境污染,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含汞废水中除去汞的方法,目前有化学沉淀法、电解法、活性炭吸附法、共沉一浮选法、离子交换法等,其中应用较为普遍是吸附法。本文基于汞对硫亲和力大的原理,利用廉价、来源广的天然黄铁矿或磁黄  相似文献   

8.
氯化法处理医院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次氯酸钠法和液氯法2种目前常用的处理医院废水的方法.对2家医院的废水处理过程进行了测试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2家医院的废水处理后细菌总数和余氯量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主要原因是加氯量不精确,加氯后的停留时间不足,不能有效杀死废水中的病菌.对加氯量和停留时间的实验研究表明,每吨医院废水中次氯酸钠和液氯的最佳投入量分别为90 g和9 g,加氯后的停留时间不少于60min.  相似文献   

9.
<正>引言以标准样品和污水处理厂进口的废水水样为研究对象,在线仪器测定氨氮含量和分别使用絮凝沉淀法和蒸馏法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并测定氨氮含量,对所测得的氨氮含量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经过絮凝沉淀和蒸馏预处理的废水测得氨氮含量较仪器自动测定的结果偏低;絮凝沉淀法预处理的废水氨氮含量较蒸馏预  相似文献   

10.
针对油田井场废水高悬浮物、高色度、高金属离子浓度的特征,以处理后配制压裂液为目标,通过p H值调节及无机高分子絮凝法对井场废水进行了处理实验。结果表明,碳酸钠作为优选的p H值调节剂,可以在较低的p H值条件下有效去除废水中的高价金属离子;无机絮凝剂聚合硫酸铁在强碱性条件下对于悬浮物、色度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絮凝法可以使井场废水达到配制压裂液用水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针对铝厂高碱度赤泥附液,采用超滤-电渗析集成技术处理回收其有用成分。首先采用超滤装置进行预处理,使透过液达到电渗析器的进水要求并富集其中的铝,然后对超滤透过液采用电渗析工艺进行调试,确定最佳工艺参数,最终使净化水达到生产用水标准,同时使浓缩端出水中的碱含量富集到可以回收的浓度,从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2.
柏静 《环境与发展》2020,(4):120-121
目前厌氧系统已广泛应用于造纸废水处理,厌氧处理系统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沼气,而沼气的热值很高,很有利用的价值,而本文结合笔者曾编制的某造纸废水处理厌氧技术改造环评探讨造纸污水处理厌氧系统沼气综合利用技术。该项目的实施,既减少了造纸废水的出水浓度,又提高了节能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13.
我厂工业废水处理及闭路循环与生产工艺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我厂生产工艺及污水治理的思路.取消黄血盐工序,上PT水处理装置,将改善我厂的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指标,具有不可估量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本以城市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通过在主反应器前设置缺氧选择器,同时改变运行周期和进水-曝气方式,研究CAST工艺的生物降解过程及脱氮机理,并考察该工艺去除有机碳和脱氮的性能。结果表明,CAST生物脱氮工艺中最佳周期为4h。其出水CODCr质量浓度为61.80mg/L,去除率为84.52%;出水TN质量浓度平均为25.17mg/L,去除率为54.56%。非限制性曝气没有太大优势。建议采用限制性曝气与非连续性进水方式,以节约能耗和提高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15.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酱油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处理酱油生产废水,探讨了进水COD、溶解氧、色度等工艺参数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膜污染问题.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当进水COD为505~1 209 mg/L、色度为180~200、浊度为251~471 NTU时,出水水质稳定,COD去除率平均达到90%,而色度、浊度的平均去除率也分别达到了79%和98%.在系统正常运行的2个月内,膜污染发展缓慢.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石化产业园区污水水质波动大、可生化性不好、现有污水处理工艺难于达标等问题,在分析现有设施运行情况和实际水质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水解+A/O+MBR的工艺处理该园区污水,并进行现场中试试验研究。经3个月的条件试验及1个月的连续运行,处理后出水COD质量浓度低于50 mg/L,氨氮质量浓度低于5 mg/L,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以OPMSE仿真计算啤酒行业排放污水中COD,BOD,NH3-N质量浓度为研究对象,查询及调研清河流域典型啤酒行业产生污水中COD,BOD,NH3-N质量浓度范围,经BAT处理后通过OPMSE的仿真计算,得出排放污水中污染物质量浓度正态分布置信区间、最佳出水及最差出水质量浓度。结果表明:置信水平为99%时,COD,BOD,NH3-N的置信区间分别为(75.83,95.95),(19.30,25.88),(5.68,6.85);最佳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4.14 mg/L,5.36 mg/L,2.71 mg/L;最差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20.64 mg/L,20.70 mg/L,10.86mg/L。将仿真结果与现有排放标准对比,拟定啤酒行业的污染物直接排放限值为COD=100 mg/L,BOD=30mg/L,NH3-N=8 mg/L;间接排放限值为COD=400 mg/L,BOD=80 mg/L,NH3-N=25 mg/L。  相似文献   

18.
啤酒工业废水的来源与水质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啤酒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排出了大量的啤酒废水,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通过啤酒生产的工艺详细分析了啤酒废水的来源与特点。为研究开发高效、经济的啤酒废水处理新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超声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氧化方法,能提高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率和增强水处理中的生物活性,在废水处理中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光催化氧化降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型水处理技术,能有效地降解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但因其对光源要求较高等因素限制了它的使用.介绍了用超声代替紫外光源降解印染业污水的方法,探讨了降解机理,综述了其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今后须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含锌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传统的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处理含锌废水的原理,系统阐述了其研究进展.微生物固定技术是一种新兴而有效的生物处理技术,尤其是硫酸盐还原菌固定化技术,将厌氧活性污泥包埋,构建稳定高效的微生物体系,以加强其抗毒性和处理效率.因此,在含锌废水处理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望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