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不懈斗争的历史。同天斗,同地斗,还要同疾病抗争。在世界医学史上,糖尿病、肺结核、鼠疫都曾经是绝症,现在人类都有了有效的医治办法。然而,七十年代中末,人类又遇上了一种新的可怕的流行病。在它出现之前,对人类生命威胁最大的被称作“黑死病”的鼠疫,感染者死亡率最高也只在40%,而这种病的患者则无一生还,任何药物在它面前都显得软弱无力。此乃何方怪物?好  相似文献   

2.
<正> 一、环境保护劳动的必要性环境保护劳动的必要同环境问题的产生紧密相联,所以当代环境保护劳动的需要,一般不是自然形成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带来的污染与破坏造成。众所周知,人类社会是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诞生与发展起来的,正是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下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一般动物中提升出来。也就是说,劳动使猿转变成人。正如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但是,人类活动对环境也发生了不良的影响,并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在诞生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只是自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人类的活动对环境影响和一般动物区别不大,“生产”依赖于自然环境十分突  相似文献   

3.
站在全局的高度,处理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关系,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千方百计减少“非典”的负面影响,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夺取抗击“非典”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工作的总体要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抗击“非典”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我们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到我们的整体利益和国际形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总是在与各种艰难困苦、天灾人祸的斗争…  相似文献   

4.
卞有生 《环境保护》1994,(11):27-31
(一)生态县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始终是人类追求的最普遍、最基本、最崇高的目标.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发展”的历史.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对传统发展思想的一种屏弃,是在对传统发展思想进行深刻的反思基础上对其消极  相似文献   

5.
忠言 《环境》2004,(1):4-5
非典,及与之相关的果子狸,在这个冬天又一次牵动人们的神经。 2004年1月5日,广州一非典疑似病例被正式确认为非典,这是去年入冬以来全球首例非实验室感染的病例;同在这一天,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向新闻界宣布,经过粤港研究人员检测,在广州、深圳市出售的果子狸等动物身上采集的样本中发观含有大量SARS样冠状病毒,果子狸被认为是SARS冠状病毒的主要载体;还是在这一天,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预防非典工作紧急会议,  相似文献   

6.
《环境》2003,(6):4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萨斯(即国内所说的“非典”)病毒的出现?目前还没有权威解释。从科学的角度来推测,较大的可能性有两种,一种是萨斯病毒本来就存在于大自然中,但仅寄生于动物体内,并能与宿主共存,相安无事。有些人在宰杀或生吃某种野生动物时,使原本仅寄生于动物身上的萨斯病毒,传染到了人身上。由于人类对该病毒完全没有免疫力,萨斯病毒进入人体后显示出了极高的致病性和传染性。另一种推测是,由于病毒基因的变异,使本身对人体危害不大的冠状病毒发展成为杀伤力极强的新型病毒。病毒基因的变异过程人类还知之甚少,但  相似文献   

7.
一、国内外城市污水处理概况现代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是在二十世纪出现的。是在人类防治环境污染的斗争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国外有人把城市污水的污染过程概括为三个时期:1.病原污染期——此时城市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水质较单纯,由于污水中病原菌的传播,各国历史上都曾爆发过流行性传染  相似文献   

8.
话说泄漏     
泄漏如影随形 ,人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生产上都会受到它的困扰 ,是人们经常遇到的难题。在家里 ,我们会碰到阀门漏水、房屋漏雨 ;在路途上 ,会碰到车胎跑气、油箱漏油 ;在工作中 ,往往会遇到各种泄漏事故。很多灾害其实就是泄漏造成的。从实质上说 ,泄漏就是高能量的流体向低能量处的流动 ,是物质运动变化的一种自然现象 ,不过是流错了地方的运动。所谓“有害、无害”,都是相对于人类自身的愿望而言。人类与泄漏作着长期的斗争。为了防风避雨 ,人类建成了今天五彩斑斓、形形色色的建筑。在跟水灾的斗争中 ,发展了筑坝技术 ,不但减轻了水灾 …  相似文献   

9.
当各种生物污染了大气,从而恶化了大气环境质量,并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时,就称为大气生物污染。大气生物污染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微生物。在室外空气中,常见的微生物有芽孢杆菌属、无色杆菌属、八叠球菌属、细球菌属以及一些放线菌、酵母菌和真菌等。这些微生物大部分为腐生性的微生物,对人类没有致病作用。在室内空气中除上述一些微生物外,还可能有来自人类与动物体的某些病原微生物,如结核杆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  相似文献   

10.
岳文 《环境》2001,(9):31-31
自抗生素药物问世以来,不仅人类自身找到了对付种种有害微生物武器,大大提高了健康水平,而且也使许多在禽畜中流行的疾病大为减少,推动了禽畜业的日益兴旺。畜牧业主在饲养禽畜期间,总是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以使禽畜提高对致病细菌的抵抗力,多长膘,这成了人们的习惯做  相似文献   

11.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环境科学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当代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科学技术中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领域。不发掘这一新领域,人类就不能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中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健康和生存。正是当前生产发展的需要环境科学才作为一门新的科学,迅速地发展起来。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一个十分广泛的研究范畴。但是,正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一样,在它们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具有不同的中心研究内容。环境科学当前的中心内容是人类活动产  相似文献   

12.
微生态学     
《环境》1995,(3)
人类在充满了微生物的空间中生存、繁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必然与环境(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中的微生物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就像大豆与根瘤菌一样,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拮抗。近代兴起的微生态学,就是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人体之间及微生物与人体形成的统一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枝。  相似文献   

13.
李健 《陕西环境》2003,10(3):46-46
“非典”时期人们特别关注自己生存的小环境,尤其是环境卫生。“非典”的确是坏事,但“非典”带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如果我们面对“非典”只认识到要保护好我们生存的小环境,而没有认识到要从源头上控制“非典”,那则是最可悲的事。实际上,环境卫生不等于环境保护,我们只有保护好我们赖依生存的大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非典”。保护小环境固然很重要,尤其是在人们对“非典”的认识尚不清楚且尚无较好的应对措施的情况下,保护好小环境能有效的切断“非典”的传染链,阻止“非典”传播,这无疑是较好的预防“非典…  相似文献   

14.
魏爱泓 《环境导报》2003,(12):15-15
在全国各地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过氧乙酸作为一种杀菌效能高、对环境几乎不产生危害的消毒剂,被卫生部推荐为预防“非典”的首选产品。然而,由于缺乏对其性能的了解,近期各地相继发生过氧乙酸容器爆裂、灼伤人员和火灾事故。过氧乙酸的特性过氧乙酸又名过醋酸,化学式CH3COOOH,为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有刺激性醋酸味。过氧乙酸是一种典型的有机过氧化物,具有强氧化性,与易燃物或还原剂接触会引起燃烧爆炸。过氧乙酸自身也具有燃烧爆炸性,尤其是纯品极不稳定,在零下20℃也会发生爆炸。过氧乙酸的闪点为41℃,受热、光照或摩擦碰撞都易起爆…  相似文献   

15.
传染病是一类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并可相互传播的疾病。目前发现传染病的种类正在不断发生转变,有的消灭了,有的死灰复燃,有的则是首次出现的。许多因素促成了传染病的发生和再发,其中较为关键的是人口高速增长、都市化、人类行为、贫困和气候环境状况恶化。  相似文献   

16.
钟鸣 《环境》2003,(10):24-25
随着天气的转凉,又到了呼吸道疾病流行的季节。对于刚刚经历过非典灾难的普通百姓来说,如今最担心的是今冬明春非典会否卷土重来。对此,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流行病学专家的观点是,今冬明春可能有第二回合的非典战役。不过,专家同时指出,非典重来并不可怕,只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按照“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环境保护》2003,(5):24-24
医院污水含有大量的病原细菌和病毒,是传播疾病的危险污染源之一。医院污水处理不当不仅会污染环境,还极易造成传染病暴发。据报道,粪便污染也是“非典”传播不可忽略的途径,且“非典”病毒可以在水中存活较长的时间。因此,加强和完善医院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医院污水的无害化处  相似文献   

18.
《河北环境保护》2008,(4):42-47
一、我国历史上的生态文化思想 (一)人类与自然为一体的宇宙观 人类与自然为一体,这是生态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种思想,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什么是自然环境“环境”顾名思义是对某一中心事物而言,我们讲的环境是人的环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环境。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互相结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人是作为社会上的一员而存在的,这些可以称为精神环境或社  相似文献   

20.
纵观人类漫长而艰辛的奋斗历史,我们发现人类的奋斗史可以概括为人类与自然的斗争史.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交流中不断的发展.但人类贪婪的本性打破了原有的和谐.无休无止的掠夺之后.大自然终于忍无可忍,开始了它的复仇计划,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枯竭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这也是我们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