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长江南京段水环境国控点位的布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长江南京段水环境国控点位的布设张丹宁(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南京210013)夏中林(南京市环境保护局南京210018)长江南京段长98km,其原有的9个水质监测断面是水利部门根据水文特征布设的。根据国家环保局有关技术规定,应在该段设置水环境监控断面,... 相似文献
2.
星海湖水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5—2017年星海湖高锰酸盐指数(I Mn)、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 5)、氨氮(NH 3 N)、总氮(TN)、总磷(TP)监测数据,以水质状态不再恶化、达到Ⅳ类水质、达到Ⅲ类水质、达到Ⅱ类水质为目标,采用完全混合模型评估星海湖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星海湖I Mn水环境容量保持稳定,4种控制目标下3年水环境容量均值分别为882.90 t/a、2366.76 t/a、-195.29 t/a、-1476.31 t/a;COD环境容量逐年减少;BOD 5环境容量存在一定波动,2016年环境容量明显增加;NH 3 N负荷接近Ⅱ类水质目标下环境容量;TP、TN的环境容量稀缺,急须对入湖TP、TN作削减。 相似文献
3.
回顾了我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发展的历程,针对总量控制方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将非点源污染和不确定性分析纳入总量控制研究,构建了新的水污染总量控制方法系统,并对方法体系涉及的管理基础、管理目标、管理模型和管理实施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闽江的综合整治,三大支流的污染控制是关键。本文通过对沙溪多年来现状监则数据进行数理统计,结合福建省闽江综合整治的精神,以及总量控制概念,对沙溪的综合整治和总量控制路线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6.
区域环评中环境容量估算和总量控制方案的制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县级市经济开发区环评为实例,系统阐述了区域环评中大气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容量估算的基本方法、计算模式、参数的选择确定,以及区域污染源预测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确定总量控制建议值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对沙坝水库水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计算了水库扩建前后库内有机物、TN和TP水环境容量的变化情况,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有效控制水体污染、科学管理和利用水资源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污染物宏观控制目标出发,阐述了中国实施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监测的技术路线、监测项目以及相关技术要求。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监测分析方法的应用、采样及测流等有关技术问题,提出了见解。以1998年污染源调查统计资料为例,提出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监测方案及有关监测质量的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9.
分析居延海(东)水环境容量及变化趋势,为居延海(东)的水资源利用及保护提供依据。根据水质监测数据,运用数学模型计算居延海(东)2018-2020年不同水质目标下的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总氮的最大容量。结果表明:居延海(东)水质常年保持在Ⅳ~Ⅴ类之间;在Ⅱ类水质目标下,4项水质指标容量均超载,特别是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严重超载;Ⅲ类水质目标下,化学需氧量和总氮超载,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有部分剩余容量;化学需氧量的现状水质容量已超过Ⅳ类水质目标的容量,是居延海(东)的主要污染因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总量控制机理和定量评价考核的研究,初步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首次提出了污染物总量控制率和削减率概念,界定了污染物削减量、去除量、削减产生量和增减波值等概念。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下游典型滨海地区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长江下游滨海地区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以滨江临海的南通市为例,网格化布点,采集表层农业土壤样品共计334个,对其重金属Cu、Pb、Cr、As、Hg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表层农业土壤中各重金属含量均已超过其背景值,且以Pb污染最为严重;区域性差异较大,以滨海的如东、海门、启东污染最为严重,且以海门、启东As含量最高;各重金属间相关性不显著,来源途径不止一种.从而提出南通市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应立足于防重于治的方针,着重滨海地区,以Pb、As污染源为主,并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12.
13.
14.
对南通市24座乡镇地表水厂以及199座乡镇地下水厂的水源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地表水水源地中有14座水厂达标,其取水量占地表水取水总量62.8%.水体中主要污染物是NH3-N、石油类、Imn.全市乡镇地下水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水厂为56座,其取水量占地下水取水总量的26.2%.全市地下水中主要污染物为NH3-N、... 相似文献
15.
对漓江流经桂林市区段的4个采样点的浮游藻类进行了调查分析,鉴定出浮游藻类共计7门51属,种类数以绿藻门最多,其次为硅藻门,这2类藻类组成占漓江藻类总数的70%左右。各采样点藻类组成丰富性从北至南逐渐降低。数量上以硅藻门为优势种群,枯水期以绿藻门为优势种群,藻类数量增多,漓江流域常年以舟形藻、异极藻、针杆藻为优势类群,2-3月随着气温回升,绿藻门的角星鼓藻属明显增多。除枯水期外漓江藻类变化不是很明显。数量稳定在1.0×104~1.4×104个/L,枯水期可达到1.4×106个/L。总体来看漓江除冬季枯水期外其余时间水质较好,属于贫营养化到中度营养化水体。 相似文献
16.
以重庆市为例,从生态环境监测管理需求出发,分析了智慧监测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管理体系的技术路线。以监测业务为核心,涵盖水、气、声、态、土等多种要素,构建了要素齐全、上下统筹、自动预警、服务应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了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预期取得规范监测业务流程、促进监测业务协同、加快产学研用结合等成效。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评价黄河流域的水质状况及工业企业污染源现状,根据黄河流域2018—2019年地表水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建立了综合反映流域水环境质量和可定量分析排名的城市水质指数;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工业企业水污染物排放数据,研究建立了企业环境信用动态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2018—2019年,黄河流域城市水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优和良等级数量从17个增加到19个,饮用水水源地优等级城市数量从7个增加到11个;但黄河流域中游地区水污染问题较为严重,需要重点加强水污染控制。水质污染主要以点源工业污染为主,COD和氨氮排放量较多,COD和氨氮年日均排放浓度平均值分别为51.1、3.1 mg/L,工业废水处理率偏低;山西、陕西、河南等\"高\"风险企业数量较多,分别达到3 047、1 630、1 442家。建议加强黄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配合,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18.
基于环境统计数据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工业源和生活源总磷污染及治理特征。结果表明,2016—2019年,长江经济带工业源和生活源总磷排放量总体下降,但占全国比例逐年增加。工业源涉磷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四川、湖北等省,主要涉及纺织、农副食品、化工、电镀等行业;下游的南通、苏州、宁波、绍兴和杭州等城市\"三磷\"企业总磷产生量也较大。工业源总磷治理存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现有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四川、江苏、湖南等地的生活源总磷排放量较大,贵州、江西、云南等地的人均总磷排放量较高。长江经济带上游流域、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率、总磷去除率较低。建议加强工业源涉磷企业监管和治理力度,强化上游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减少总磷污染。 相似文献
19.
单阳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22,34(6):1-4
通过分析传统扬尘污染防治模式的弊端,提出了一种“精准监测、排量切入、总量考核、职责共担”的新模式。该模式在技术手段上使用以扬尘在线监测数据为基准的扬尘排放量计算模式,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扬尘源排放量计算方法,实现了扬尘排放量的自动、实时、在线计算;在管理手段上将传统的扬尘浓度点控制转变为易扬尘单位扬尘排量控制,通过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增强了政府与企业对于环境效益的职责分工,有助于将扬尘防控责任有效落实,实现对扬尘污染的精细化、常态化管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