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当大脑遇到大自然,大自然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提升50%;漫步森林中,可以慢慢恢复我们的注意力,这些都是脑神经专家的研究成果。我们做事的时候总是想原因,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去那里。我们来一个地方总是有某些理由,这影响我们做某些抉择。我们在自然中长大,我们和自然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时候的关系?在哪里产生的互动?这种互动频繁吗?和谁在一起?这些相处到底有什么意义?很多时候,  相似文献   

2.
所谓男人     
所谓男人,是婚前叫“跟班”,婚后叫“老爷”的家伙。所谓男人,是婚前看你,婚后看报的那个人。当然啦,报纸天天换! 所谓男人,是婚前在床底下找袜子,婚后向太太要袜子的人,要的方法是:“你又把我袜子弄到哪里去了?”婚前他时常“小心求证”:“这东西你还喜欢吗”? 婚后他时常“大胆假设”:“这东西你绝对喜欢,太好了”。那“太好了”的东西包括茅台一瓶,红塔山一条,还有你过生日送你的书:《如可做女人》。你不能为了茅台开始学喝酒,也不能为了红塔山学抽烟,至于“如何做个女人”,你已经做了半辈子了。男人婚前的错误都是可爱的。约会时他早来了10分钟,你又迟到了半个小时,他说:“没关系,我才等你5分钟。”  相似文献   

3.
泉水礼赞     
朱志胜 《环境教育》2009,(10):70-70
可爱的泉水吆,我要问你!你来自哪里,你要到哪里去? 泉水呵呵地说,我来自脚底下,去你们需要我的地方。 可爱的泉水吆,地底下这么远,是谁把你送上?  相似文献   

4.
英娃 《环境教育》2006,(4):63-64
近来,米卡卡发现小斑马非常忧伤,他不像从前那样欢快活泼了,而且越来越消瘦了。一天下午,米卡卡和小斑马到池塘边散步,来到一棵垂柳树下,米卡卡一边抚摸小斑马的头,一边问:“小斑马,你这几天怎么啦?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快告诉我吧!”“小主人,谢谢你这么关心我,我没病。”“那你眼睛里为什么老含着泪水?你一定有事瞒着我!”  相似文献   

5.
法国绿色行     
李青松 《绿叶》2011,(7):98-103
法兰西酒店我是应法国公证人高等理事会的邀请访问法国的。一同访问的还有中国政法大学公证法学研究中心主任马宏俊教授。马教授是中国公证法学界著名学者,多次去法国访问,对法国已经相当熟悉了,这次是专程陪我。我跟他开玩笑说:"委屈你啦!"他摆摆手说:"哪里哪里,访问法国百来不厌。何况,此行是绿色之行呢。"  相似文献   

6.
他和她新婚燕尔,她便去了远方一所大学深造。离开他的日子他感到空洞无比,甚至一下于无所适从。在那一个个难煞的夜晚,他实在耐不住寂寞,打开电脑,以“相约看海”的网名登录了某个聊天室。很快,他和一个名叫“爱相随”的网友有了密切的联系。“爱相随”的亲切问候以及对人生透彻的领悟,曾一次次让他感动不已。离开妻子的日子里,“爱相随”以独特的方式熨帖着他空洞的心灵。一种与妻子初恋般的感觉时常徜徉在噼里啪啦的键盘声中。他常常喃喃自语:网上爱情莫非来到了?  相似文献   

7.
《环境教育》2004,(2):62-63
长臂猿沙沙从小生活在西双版纳森林,他九周岁的时候,就被父母“赶”出了家门要他自立门户。可是,沙沙却没有遵从父母,居然开始了周游世界的壮举。就在他离开家的前一天,森林里举行了一场环保知识竞赛,优胜者将获得动物王国“环保卫士”称号。沙沙出参加了本次活动,他“抢”到的环保知识题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8.
正李连锁扎根基层30年,掌握了一系列森林病虫害测报、防治的第一手资料。他的很多经验和做法,得到中国林业科学院专家和河北省林业厅领导的肯定。在河北省平山县林业局,在山区乡镇,在林区农村,李连锁小有名气。自上世纪80年代初被县林业局聘为"森林病虫害防治测报员"以来,他扎根基层30年,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学习、摸索、提高,掌握了一系列森林病虫害测报、防治的第一手资料。他的很多经验和做法,得到中国林业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时代进步,电脑走进了千家万户。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请看“环境与健康”栏目的《电脑垃圾何处去》。如果你知道,制造一台电脑要用700多种化学原料,而这当中有一半是对人体有害的,那么你会作何感想?更重要的是,对于这些废物,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好的处理方法。当我们被电脑垃圾围困的时候,我们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0.
郭力 《环境教育》2005,(5):61-62
父母从国内来德国时,我们一行四人去柏林做了次短游。柏林地区拥有30%的森林面积.单是市区的森林面积就有20%。这个数字让我颇感新奇。我原以为森林只在山区.没想到.在德国的平原地带竟会有如此面积的森林。傍晚时分,在驾车离开柏林驶向汉堡的高速公路上,我们看到路边就是绵延不断的绿林。夕阳西下,葱郁的林边有几只鹿儿正怡然驻步,扬头向我们好奇地眺望,那真是一幅祥和美好的画面!  相似文献   

11.
以砍伐树术为职业的林场工人,开始放下斧锯,另谋生路了。生路之一,是办旅游业。依托森林建公园,正新鲜,正时尚。一些林区,包括自然保护区,掀起了新的开发热:招商引资,炸山填谷,筑公路,修索道,拉电线,盖宾馆,办商场……广而告之:森林公园欢迎您!森林真的欢迎吗?主人欢迎,是为了钞票。森林干嘛欢迎?不仅不欢迎,有的或许正在哭泣。去年夏天,我去了白石山。白石山在河北省保定市的涞源县境内。这里属太行山的余脉,离北  相似文献   

12.
蘑菇圈     
正斯烱不知道这一觉自己睡了多久。当她睁眼醒来时,她知道,自己肯定不止睡了一个晚上。她一睁眼,站在床前的儿子就跑开了,喊道,阿妈醒了,舅舅,阿妈醒了!法海赶紧过来,告诉她,工作组长要见你,原先的那个刘组长。斯烱梳头洗脸,完了,却坐下来喝茶。法海很吃惊,你不去见工作组吗?斯烱说,你想去,就替我去吧。我去了说什么?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没有什么要说的。那你就说,我家斯烱想离他们远一点。法海后来真把这话对刘元萱组长说了。某天,他赶羊上山时,恢复了工作  相似文献   

13.
木辛 《环境教育》2016,(4):78-79
正陈哲,是一个过于普通的名字。然而,陈哲却不是一个普通人。如果你听过《血染的风采》、《让世界充满爱》、《黄土高坡》、《走西口》、《地球的故事》,还有讲述一位女孩拯救丹顶鹤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在1988年6月北京首都体育馆举行的《地球的孩子》大型环保主题晚会上,让朱哲琴一夜成名。你会马上恍然大悟,就是那个陈哲啊。可是,他的作品仿佛在一夜之间断片了,十几年过去,主流舞台上不见他的作品。陈哲去哪儿了?他去山区了,去少数民族聚居地了,  相似文献   

14.
智者的眼睛     
某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做嘉宾主持,大家非常希望能听他谈谈成功之路。但他只是淡淡一笑,说“还是出个题考考你们吧。”“某地发现了一个金矿,人们一窝蜂地拥去,然而一条大河挡住了必经之路。如果是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走”,也有人说“游过去”。商界奇才含笑不语,最后,他说:“为什么非得去淘金,为什么不可以买一条船开展营运?”  相似文献   

15.
韩毓海 《绿叶》2008,(2):38-45
文化领导权的丧失、软实力的虚弱、在世界资本主义等级体系中处在被洗脑的打工者的地位,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三大危机。决定我们今天政权合法性的,不是正统和法统,不是你认同了什么经济制度、实行了什么宪政,而是思想路线的正确性。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在争夺文化领导权的视野中,我们要立足于批判地继承中国革命的遗产,重建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地球母亲供给我们充足的氧气、水分和食品,她是一个关心儿女、爱护儿女的好母亲。然而,你看工厂里的废气和污水随意排放,一片片森林遭到乱砍滥伐,城市里的垃圾散发着臭气……如果有一天,地球母亲问道:"孩子,我给了你蓝天、碧水、茂密的森林和肥沃的原野,你是如何生活的?我让天上  相似文献   

17.
《绿色视野》2008,(12):7-8
"萤火虫萤火虫慢慢飞,夏夜里夏夜里风轻吹,怕黑的孩子安心睡吧,让萤火虫给你一点光……"今年夏天,在合肥做生意的汪艮华向多位朋友打去"求助电话",说他想给儿子捉几只萤火虫,可好多天都是空手而归,现在就是在乡下农村,也都看不见萤火虫,不知道这些可爱的小精灵躲到哪里去了。  相似文献   

18.
吉雷·米勒起床了,做好早餐的妈妈对他说:“昨晚你睡得好吗,亲爱的小宝贝?”“不知道,妈妈,因为我睡着了。”“妈妈,有一件事差点忘了,”正要上学的米勒说,“今天我们学校有一个小小的家长会,老师叫你务必去参加。”“什么叫做小小的家长会?”“就是只有老师和你两个人开会的意思。”原来,米勒在学校闯了祸,老师要找他妈妈谈谈,他不敢直言相告,便编出所谓“小小家长会”的说法。在上学的路上,米勒想起身上没了零花钱,这时,刚好有一个似曾相识的大  相似文献   

19.
朋友,你可看过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其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生命就都结束了,我也得离开这个世界而去了。” 初读此句,我不以为然。可是在人类对绿色肆意践踏的今天,回味这句话才领悟到,这分明是警世之声啊——绿色的毁灭也预示着人类的消亡。  相似文献   

20.
正儿童的学习质量决定于他们的想象力、直觉、学习意愿,以及浸入学习环境的水平。通过引发好奇心和激发兴趣,一次林间漫步便可以成为引导儿童精神成长的奇妙探险。走进森林去玩耍英国的冬季又湿又冷,可早上8点,一群3—6岁的英国小朋友已经到达伦敦东南部的Manor House幼儿园,换上户外装备,登上校车,跟着老师进入一片森林认识自然,学习使用工具,自由探索。一个4岁小男孩兴奋地向来自中国的幼儿园园长展示他的新发现——两只蚯蚓,小的是Baby,大的是Daddy……"在森林教育中,提倡一切自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