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贵州近期的滑坡活动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滑坡灾害频繁的山区省份。在调查分析237个典型滑坡的基础上,阐述了贵州近期滑坡活动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探讨了滑坡的形成条件和机理。指出人为工程活动和降雨条件是诱发贵州近期滑坡活动的主要因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对策   总被引:56,自引:5,他引:51  
阐述了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及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森林、草地、农用地和整个山地生态系统环境退化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岷江上游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对策,即加强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分区分类治理;不同区城不同退化亚系统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法。同时,就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出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苏州河非点源污染分析及调控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州河一期污水截流工程完成并运行以后,非点源污染对苏州河的污染贡献日益增大,研究苏州河非点源污染的类型,特点,过程并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已逐渐成为解决苏州河污染问题的一个主要方面,苏州河非点源污染类型主要包括农业非点源污染,畜禽粪尿污染,城镇及乡村地表径流,底泥二次污染,船舶航运污染以及沿岸码头作业等,在此基础上,指出苏州河市郊段非点源污染严重,支流非点源污染负荷大是目前苏州河非点源污染的两个主要特征,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4.
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于江苏和江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主要分析了教育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及作用机理。通过对江苏和江西两省的实证分析,提出并验证了教育发晨所引起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有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教育总体发展程度不同所产生的规模效应和不同教育层次发晨的侧重差异所引起的结构效应。最后。对今后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扬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于扬州市1996—2004各年份土地利用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分析了8年中土地变化的特点及主要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①8年来全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表现出耕地、园地的面积大幅下降,建设用地的面积普遍增长;②选择11项指标构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得出:影响该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人口和经济的增长;③运用Eviews 3.1软件对土地利用变化中经济因素的驱动作用做回归分析得出:全市GDP每增长1亿元,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约15.36hm^2.减少耕地约17.53hm^2;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需要减少耕地面积389.3hm^2,同时扩展城镇用地266.17hm^2。  相似文献   

6.
城市未来发展持续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构建和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作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中心,具有明显的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其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及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开发和构建城市未来发展持续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UFDADSS),对加强城市发展可持续性动态监测和科学评价、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及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多样性、空间性、动态性等特征,从体系结构、功能模块、集成方式等几个方面,对UFDADSS的构建和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试验示范区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环境总体形势较为严峻和人口不断增加等是制约我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为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与农村持续发展的道路,“八五”期间,结合不同地区的生态类型和经济特征,在全国29个地、县进行了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建设。本文介绍了试验示范区建设的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差异研究成为学术界和政府管理者关注的热点领域。长期以来学者们主要以单一经济指标或复合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因子,分析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及差异背后的自然、社会、经济驱动机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区域发展不单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应是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基于这一理解,从可持续协调发展入手,建立了区域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表征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支持3个方面的27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区域综合发展的测算方法,提出了综合发展指数和发展协调指数。在案例分析中运用所设计的测度方法对江苏省内县级行政单位的综合发展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涪江上游骨滑坡的主要形成条件及触发因素。结果显示,相对主同差是滑坡的主要形成条件,地震是滑坡的主要触发因素,此外,还对滑坡相关因素进行了相关显著性比较,评价了每项相关因素的其中所起的作用,最后讨论了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方法在滑坡研究中的利弊。  相似文献   

10.
湖泊作为陆地水圈重要组成部分,是揭示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响应的重要信息载体。利用遥感技术获取青海省1990~2015年湖泊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近25 a青海省气温和降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探究湖泊对气候的响应。结果表明:近25 a,青海省湖泊面积从12 757 km2增加到15 167 km2,湖泊数量由241个增加到286个。不同区域湖泊时空变化存在差异,主要包括3个区域:东部地区(Ⅰ)、西北地区(Ⅱ)和西南地区(Ⅲ)。其中,降雨量的增加促进了Ⅰ区域湖泊面积和数量的增加,湖泊面积由7 173 km2增加到8 474 km2,湖泊数量增加19个。Ⅱ区域湖泊面积由1 369 km2增加到1 542 km2,湖泊数量增加7个。该区域主要地形为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干旱区之一,干燥少雨,湖泊面积较少且变化剧烈。其湖泊扩张主要是因为降雨量增加,而较强的蒸散发极易导致湖泊萎缩。Ⅲ区域湖泊面积由4 215 km2增加到5 152 km2,湖泊数量增加19个。湖泊扩张的主要原因为降雨量的增加和蒸发的减少。研究为青海省湖泊科学利用与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青海省;湖泊;时空变化;气候变化响应  相似文献   

11.
Nutrient flux to the sea through the estuary is important to the health of the sea. Combining natural processes with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we discuss the influence on th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luxes to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to the estuary and to the sea. The fluxe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and 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 (DIP) to the estuary through the river/estuary interface a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to the sea through to the estuary/sea interface of the Yangtze estuary. The changes in nutrient fluxes through different interfaces are largely due to the estuarine hydrological and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Household, livestock and agricultural runoff are major sources of nitrogen from human activities, and household and livestock contribute to an increase in the anthropogenic phosphorus. The fluxes of DIN and DIP from economic activities account for about one-third of DIN and DIP fluxes to the sea through the Yangtze estuary.  相似文献   

12.
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工具作为一种与命令控制型进路相对的环境政策工具,最初与污染问题相联系而出现,之后扩展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被认为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市场失灵,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正向激励,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填补生态保护资金缺口。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工具概念、类型和适用的考察,可以发现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工具的概念虽频繁出现,但界定过于宽泛模糊,几乎泛指所有带有价格成分的工具;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工具的类型划分并不一致,基于归纳的类型划分将现行市场化工具归纳为基于价格的机制、基于数量的机制和市场摩擦机制三类,而基于演绎的类型划分,则将市场化工具分为直接市场交易、许可证交易、反向拍卖、科斯类型协议、调控价格变化和自愿性价格信号六类;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工具的适用需要以生态系统服务的货币化为前提,受制于制度背景,并且应当针对市场的弊端予以法律规制,确保交易能够真正提供环境效益;市场化工具的选择不仅有赖于数字运算,还应当考虑多种因素并予以权衡,同时综合运用各种市场化或非市场化工具。中国在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的过程中,应当把握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工具通过生态系统服务货币化和商品化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这一实质,理解缓解银行、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反向拍卖、生态标签和生态认证等典型市场化工具的运行机理,明确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工具适用的前提和规则,更好地发挥市场化工具的积极功效,从而实现特定的环境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公约资金机制是串联全球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纽带,也是通过国际合作实现"2℃"乃至"1.5℃"温控目标的关键支撑。多年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是否依据历史责任划分履约义务上存在根本分歧,公约资金机制面临多渠道并行、运行规则多样化、资金使用分散、运行效率偏低、绩效评估欠缺等问题。本文对气候变化公约缔结20余年来各资金机制的产生和运行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其存在的不足以及在全球气候融资体系中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剖析;并基于《巴黎协定》资金案文描述和履约要求,围绕气候资金从筹集到最终绩效产出全过程,就如何构建未来气候变化公约资金机制进行了统筹规划和设计。在机制建设层面,通过出资分摊机制以及公约下集中式管理平台的构建,确保气候资金的充足性、可预见性以及对公约的责任性;在运行操作层面,通过各渠道重点业务领域及国别资金分配体系的优化,推动气候资金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在资金使用层面,通过受援国气候资金统一管理实体和监督评估体系的建立,提高气候资金的国家主导性和环境效益。未来,公约资金机制仍将是全球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主要渠道,在《巴黎协定》达成、绿色气候基金正式运行、国际气候制度重新构建的背景下,利用资金机制推动发达国家履行公约义务,切实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对确保公约各要素的全面性和平衡性,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开展,强化发展中国家集团统一立场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分析、评价与战略对策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江苏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是该地区需迫切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对江苏省可持续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长江沿江、东南沿海各省市的数据库,对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与沿江、沿海省市进行了横向比较,对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类型进行了分析和判断。通过分析,认为江苏省可持续发展主要存在经济发展动力和效益低、就业和人口老龄化压力大、资源制约、环境污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资源安全,实施减灾、防灾与治污工程和建立多元环境监管体系等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方面出发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权TOPSIS模型对江苏省近年来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诊断分析可以优化区域土地的合理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依据。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6年江苏省土地利用综合功能经历了一般—良好的发展阶段,综合功能在不断优化;经济功能经历了较差—一般—良好—优秀—良好的发展阶段,虽然有所波动,但其依旧呈增长态势;社会功能经历了较差—一般—良好—优秀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持续稳步提高趋势;生态功能经历了一般—良好—一般的发展趋势,整体呈下降趋势。另外土地利用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子目标的障碍度在逐年下降,对目前江苏省土地利用有效性起制约作用的主要是生态功能,应减少废水排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造成的生态破坏,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同时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融合,促进土地利用过程中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的途径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其中主要的措施有:科学利用气候资源,充分发挥气候生产潜力;十分珍惜每寸土地,努力提高土地生产率;大力推行节水措施,扩大农田灌溉面积;科学合理施肥,持续提高单产;提高能源利用率,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实现人畜分粮,缓解人地关系;促进农产品商品流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立体农业是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最佳模式,也是中国式的高效益资源节约型农业的重要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环境污染密集型产业脱钩的异质性及产业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有文献,研究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脱钩,需要将不同环境密集型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别测算,然后进行比较。本文选取了工业污染的三大来源——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每种污染源对应着一类环境密集型产业。这三种产业密集排放的污染物的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及其内在机制,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借鉴Tapio弹性分析模型构建了我国经济增长与不同环境密集型产业之间的脱钩状态的分析模型,并对脱钩状态和程度的判定标准做了规定。随后,对2001-2009年四个时期的经济增长与不同环境密集型产业集中排放的污染物的量之间的脱钩指数进行了测算,同时测算了各产业污染的工业产值弹性及其工业产值的GDP弹性,并对脱钩状态和程度做了判定。结果表明:三类产业的脱钩程度各不相同,其动力机制与发展前景也有所不同,因而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规制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The tendency towards a homogenous mode of development modelled on that of Western countries means th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urgent. It is necessary to thoroughly redefine products and their expected performances in such a way that the consequences are compatible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domain of product design, this means that it is no longer sufficient to use assessment tools “after the fact” to check the impact of products whose functional unit (FU) was defined prior to production; it is now necessary to rethink the definition of the FU itself. This article aims to present an approach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life cycle analysis methods and problem-solving by constraint satisfaction. This original approach makes it possible to vary the design of th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the FUs of a complex system and thus to make it easier to identify the best architecture along with the best functional definition of the system. In this study, the EcoCSP approach is applied to define the functional performances of an ecological passenger ferry. The complexity of couplings between subsystems and the sheer number of those subsystems mean that the designer has to use “intelligent” tools. These simulate a great number of scenarios and help him/her to fine-tune the system and make the right technological choices with regard to the right functional specifications.  相似文献   

19.
基于AHP与模糊综合评价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进行科学研究,对于规范与指导土地整治的实践活动,实现土地整治的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以相关研究理论为指导,在充分收集项目区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由15个指标所组成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将景观效益作为一个独立的评价方面,拟为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的完善做出有益探索。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因子的权重,以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价模型,对项目区土地整治前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研究表明项目实施使得各效益均有明显提高,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另外,景观效益潜力巨大,在今后的项目实施中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并将其作为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上海近年来以O3和PM2.5为代表的复合型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合理评估大气环境对居民产生的影响对于环境政策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上海500位居民开展了关于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支付意愿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居民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较高,并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全市在购买和使用空气净化器和防雾霾口罩方面的开支约为23亿元/a;在所有受访者中,有56%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有支付意愿,且收入、学历和患病程度与愿意支付的概率呈正相关,年龄则表现为负相关;从支付金额来看,有支付意愿的受访者对于减少一天雾霾的平均支付意愿为74元/户,推算至2016年全市整体的支付意愿在200亿元左右。其中,学历、收入、家庭人口数、患相关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防护意识与支付金额大小呈显著正相关,年龄则表现为负相关。进一步比较上海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成本和居民支付意愿,从全社会成本角度,进一步开展污染减排具有成本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