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中国生态农业自80年代初提出,目前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很大发展。全国已有生态农业县100个,生态农业乡镇300个,生态农业村500个,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经过3~5年试点建设,同未试点区相比,粮食增产15%左右,人均收入提高12%左右,光能利用率提高20%左右。作者认为,“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农业”,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鼓励自然保护与持续发展的投资,同时缓解一些国家所面临的债务危机,80年代中期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叫做“自然保护替代债”(Debt—for—nature exchange)的投资方式。“自然保护替代债”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呢?它是怎样的一种交易呢?参加这一交易的各方将会有哪些得失呢?它的发展前景如何?本文对这方面情况做一扼要介绍,以利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基于~(210)Pb与环境事件分析相结合的定年方法,在建立沉积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对长江中游尺八湖CB-1孔现代沉积物营养元素(TOC、TN、TP)及C/N值进行分析,并结合尺八湖所在的监利县志有关记载,对沉积物营养元素富集与人口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尺八湖近70a来沉积物营养元素富集可分为2个主要阶段:上世纪80年代以前TOC、TN、TP值变化平稳,富集系数EF值反映营养元素富集尚在自然水平范围内;上世纪80年代以来TOC、TN、TP值呈显著上升,EF值反映营养元素的富集超越了自然水平。2尺八湖现代沉积物营养元素的变化与湖泊流域所在地区(监利县)人口数量呈显著相关关系,TP值与人口数量在突变点上相一致。3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是尺八湖营养元素快速富集阶段,这当与该时间段人口增长、人类生产活动旺盛、农业种植中化肥使用量增加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地处珠江三角洲的桂州镇在80年代改革开放第一浪潮中迅速崛起。到80年代末,桂州镇已初步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比重超过90%,提前1O多年进入小康。进入9O年代,桂洲镇同沿海开放地区一些较发达的乡镇一样,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和发展模式的转变问题:经济发展从数量型、速  相似文献   

5.
基于土地评价和立地条件评估(Land Evaluation and Site Assessment, LESA)框架构建以耕地自然质量、生态敏感性、区位条件、耕作条件和土壤环境安全风险组成的指标体系,以决策树归纳法将浦东新区耕地划分为工业污染、生态农业、轮作休耕、农业连片、休闲农业和非农转化6类管护区,根据各区管护重点提出规模经营及绿色生产、休闲观光及农田保育、非农管控及发展限制型耕地生态补偿模式。上海市浦东新区耕地自然质量优良,约50%的耕地可规模经营及连片生产,但仍有10%左右的耕地面临着工业污染和非农占用的风险。建议对以稳产高产和生态协调为目标的农业连片区和生态农业区采取规模经营及绿色生产型生态补偿模式,对发展农业生产新形态的轮作休耕区和休闲农业区采取休闲观光及农田保育型生态补偿模式,对非农化风险较高的工业污染区和非农转化区采取非农管控及发展限制型生态补偿模式。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 2 0年来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 ,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长期从事西部发展研究的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陈耀提出东部发展过程中的五大教训 ,希望在西部发展中注意避免。一是 90年代中期以后 ,在沿海一些地方形成泡沫经济 ,突出表现在房地产开发热。二是重复建设 ,80年代表现在加工工业出现了资源大战。90年代中期的重复建设扩展到了基础建设领域 ,港口、机场重复建设严重。三是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中 ,南方大致形成了三种经济模式 :苏南模式、江浙模式和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由于…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长江荆江段天鹅洲、中洲子和尺八3个牛轭湖钻孔沉积物进行短寿命放射性核素、粒度、磁学、铅元素测试与史志资料分析,在利用210Pb比活度计算平均沉积速率,并结合史志资料与沉积物特征指示的事件进行沉积物年代校核基础上,运用地表物质非自然富集系数(EF值)方法,分析了牛轭湖沉积物铅元素富集状况。结果表明:三钻孔铅元素非自然因素富集特征基本一致,均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并于2000年后呈下降状态,与我国铅污染历史及禁用含铅汽油的时间基本吻合;利用沉积物中铅元素非自然因素富集事件对沉积物进行断代分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牛轭湖河/湖沉积相转变未对沉积物铅元素的非自然因素富集产生影响,说明铅污染具有较广的“暴露面”。  相似文献   

8.
国家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共创和谐,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要总结“十五”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学习交流各地方、各部门取得的好经验,部署“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团结一致加快发展,努力开创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国土资源部近日宣布 :我国计划全面展开农业地质环境调查 ,其成果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布局。专家介绍说 ,对农业地质环境进行全面调查不仅在我国是首次 ,在全球也是首次。农业地质调查就是对土地进行化学分析 ,帮助人们认清土地的“基因” ,告诉人们土地上应该种什么 ,不应该种什么 ,并帮助建立农产品安全体系 ,控制由农业地质环境引发的危害性事件 ,找到地方性疾病的发病原因 ,使土地管护从数量管护转变到质量管护、生态管护上来。据了解 ,从上个世纪 80年代开始 ,我国就已开展了小范围的农业地质调查 ,目前浙江省已经绘制出了我国首…  相似文献   

10.
环境公平、环境效率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20世纪80—90年代产生的环境公平概念自然成为其题中之义,并成为其“中心问题”,即居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地位;之后又出现了环境效率概念。本文在介绍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环境公平、环境效率的概念,并对环境公平居于可持续发展中心地位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开展区域生态农业建设,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业由资源数量型向技术效益型转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湖南省近10年生态农业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针对全省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的自然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系统研究阐明了山地“林-药-果”、丘陵“草-粮-牧”、岗地“果-粮-猪”、平湖“粮-经-牧-渔”、水域“水生经济作物-水禽-水产”共生、蓄洪垸“林-草-牧-渔”、庭园“猪-沼-果”、城郊(或旅游区)“农业观光园”等区域生态农业实用模式的建设重点与技术要点,并实例分析了推广应用上述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所产生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80年代,台湾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其农业出口竞争力下降,为扭转局势继而提出精致农业的战略决策,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就瞩目。大陆历来以农业为本,但是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其农业发展跟台湾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随着2010年海峡两岸ECFA协议的签署实施,不仅为台湾农产品市场打开销路,而且为大陆提供了取长补短的机会。本文在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台湾精致农业发展的动因、主要措施及成效,通过对比大陆农业发展现状,深入探讨两岸开展农业合作的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之后探讨分析ECFA对两岸合作前景的深远影响,并有针对性地基于精致农业视角,提出两岸基于ECFA框架开展农业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体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迫切需要人们重新认识农业发展的特点与作用。20世纪80年兴起的都市农业变传统农业单一生产模式向多功能化发展。它有助于在城市社会来临之际,重新对农业进行定位,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途径。鉴于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急需理论指导,本文从都市农业相关的学科背景出发,详细评述和总结了各学科对都市农业价值功能的认识,提出了要从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的综合系统对都市农业发展进行定位。并建议应遵循整体功能的阶段性和适宜的发展形式,推动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要注意发挥和协调各功能间的相互作用与演进,将都市农业纳入到城乡统筹规划之中。  相似文献   

14.
涝渍地种植制度与高效农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了系统工程,生态农业,农业气象,作物栽培,技术经济等管理,通过对江汉平原涝渍地农田生态系统生产性能解析,现有种植制度与新拓高效农业模式分析评价,高效优化机理的探讨,从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有利于农业结构调优,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出发,筛选归纳了四类适宜的高效种植(养)模式,即“稳粮兴油”增值型;“稳棉机动”增值型;“粮经,粮饲兼顾”饲养型;“种地与养地”结合型。上述高效农业模式具有产品优化功能,结构优化功能,缓和大范围洪涝和自我调控补偿功能,它们既自成体系,各显特色,又互成体系,构成粮,经,饲,肥“四元”种植结构。必须实行有序高效模式自身水旱轮作,高效模式与传统耕作制度之间轮作换荐,使之动态优化,保持可持续发展。4种模式在我国南方涝渍地域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各地可因地制宜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农业人口众多,人类活动尤其是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极大。我国地理环境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有很大差异。我国的环境变迁是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些环境变化是“积极的”,如土地开发与绿洲建设、水利与灌溉、作物与家畜驯化、平原森林的营造等等,但更多环境变化是“消极的”,如旱灾、洪涝灾害、流沙、盐渍化、森林破坏、动物灭绝、土壤侵蚀、山地灾害等等。当地理环境利用得当时,积极的环境变化将占主导;但若利用不当或利用过度,消极的环境变化将最终占优势。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三角洲地处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产业规模最大的三角洲,具有良好的自然、社会、人文和区位条件,农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但是经济发展和高密度人口也给农业进一步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人地矛盾和人粮矛盾加剧严重危害了长江三角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全区农业发展水平受到自然、经济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从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出发,选取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  相似文献   

17.
发展测度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在对传统测度反思的基础上逐渐加强了对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但遗憾的是,几乎很少见到有对国内发展测度的完整综述。基于此,文章从国内发展测度的发展历史入手,总结了发展测度的构建模式,分析了发展测度内容的演变,最后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的发展测度模式。  相似文献   

18.
农业与环境冲突有哪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60、70年代 ,为解决粮食增产问题 ,许多国家不仅大规模垦荒增耕 ,实施集约化农业 ,并广泛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 ,以使粮食生产的单位产量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然而 ,农业生产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何解决发展农业与保护环境的冲突成为许多国家追求和探索的目标。影响环境的农业因素农业以多种方式影响着环境。从积极方面来看 :农业有助于保持农村的田园景色 ,维护生态平衡 ,阻止二氧化碳对大气的污染 ;农业种植有助于防止土壤肥力流失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也是开发地区经济的一种重要生产方式。但是 ,人类在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19.
《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的背景,特征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IUCN同IIED合作完成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书。该书萃取了80年代以来50多个高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大约60多个国家级及省级自然保护战略、环境行动计划、环境发展规划及类似战略的精华。本文将摘要介绍《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书的简要背景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国家对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极为重视,从50年代开始就组织力量进行研究。80年代以来,研究工作更加广泛、深入,并列入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最近有关部门编制了《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已通过了主管部门的预审和国家环保局的终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