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朱强  潘杨  夏坚  贾海峰  席劲瑛 《环境科学学报》2020,40(12):4598-4602
随着水十条的颁布实施,大量城市水体水质得到显著提升,而目前的水质分级评价方法难以反映城市水体的感官质量提升.本研究选择苏州市区23个城市水体采样点,通过定期监测获得了774套水质与感官评价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符合城市水体特点的感官质量评价方法.通过考察城市水体感官质量与不同水质指标的相关性,筛选出了氧化还原电位、浊度、氨氮、溶解氧作为表征城市水体感官质量的特征性指标,并确定了不同指标水体分级的浓度限值,通过插值计算以及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城市水体感官愉悦度指数(WCI)评价方法.对该评价方法进行了验证,发现依据水质指标计算得到的WCI与现场人员感官评价结果相对误差小于40%的样本占总样本量的93%.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平原河网地区城市水体感官质量的评价,并为地方水体修复治理效果评价和公众休闲娱乐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以苏州城区河道为例,运用水体表观污染指数法(SPI)分别从整体区域、片区之间及典型河道3个层次进行分析并评价苏州城区河道水体表观质量。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苏州城区河道整体表观质量具有向好的趋势;不同片区水体表观质量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城南片、古城西北片区最差,山塘片区最优,高新区优于古城区;典型河道彩香桥始终优于张广桥、黄花泾桥,黄花泾桥表观质量波动较大,总体处于较差等级。表观污染指数法能够多层次评价水体表观质量,科学阐述表观污染现象的发展历程及评价水体修复工程成效。  相似文献   

3.
衡水湖湿地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污染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评价衡水湖湿地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趋势,并对污染源进行分析.本文依据衡水湖历史水体监测点数据和2019年布设的17个采样点数据,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水质综合状况指数和水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方法,研究了2000~2019年衡水湖水体营养状态、水质状况和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可能的污染物来源.结果表明,2000~2019年,衡水湖水体达到Ⅲ类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不断升高,高锰酸盐指数、总氮和总磷超标是衡水湖存在的主要水环境问题.从空间上来看,衡水湖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水质状况和水环境质量3种指数整体上呈现从南部到中西部再到东北部降低的趋势.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后,一系列水体保护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使2000~2019年3种指数分别降低了20.9%、53.4%和49.2%,显著改善了衡水湖水环境质量.但是污水的侧渗与下泄、引水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汇入,以及湖内植物枯落腐烂等也给衡水湖水环境质量带来很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从流域尺度研究黔南州重安江水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分析流域水环境现状.结果表明:黔南州重安江流域水质在2018年前总体较差,干流除黑塘桥断面外均在2018年消除劣Ⅴ类水体,支流五里桥断面水质在2019年达到Ⅲ类,川恒公司排口下游断面水质在2020年达到Ⅲ类,流域水环境时空异质性显著,上游水质总体优于下游.从超标污染物来看,...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双龙湖2002年监测表明属劣Ⅴ类水体,水质严重恶化,2003年对双龙湖水环境进行了治理,治理采取生态措施、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综合治理前后水体水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为科学评估双龙湖综合治理效果。笔者引入模糊数学概念,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来客观地反映水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双龙湖水体在治理前属于Ⅴ类水质,隶属度达到90%,主要污染物为磷;双龙湖在治理后水体水质满足并优于Ⅳ类标准。Ⅳ类及以上。隶属度达到97%。年季水质动态稳定在Ⅲ类和Ⅳ类之间,敏感性因子为氮和磷。双龙湖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应用模糊数学方法。通过计算分析污染因子隶属度、权重系数和模糊综合指数来评价水体水质,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城市河道型坝控景观水体水质现状,于2018年1,4,8,11月分别对渭河关中段4处坝控景观河道展开调查.基于综合水质指数(WQI)与营养状态指数(TLI)对4个坝控景观河道水体的水质以及富营养化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4个坝控景观河道水体2018年全年WQI平均值为47.65~56.18,水质状况总体为中等至差;...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与河湖水质的关系存在时空异质性.以上海苏州河为研究对象,基于2001、2005、2010、2015和2020年水质监测和土地利用数据,提取5种空间尺度(200、500、1 000、2 000和5 000 m河段缓冲区)的景观格局指数,采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研究了多时空尺度下苏州河水质与缓冲带土地利用构成和空间格局特征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苏州河水质近20年呈逐步改善趋势,TN是当前水体主要污染物.②不同尺度缓冲带土地利用均以建设用地为主,绿地林地占比呈小幅增长趋势.③缓冲带土地利用景观特征与水质存在关联性,并表现出时间和空间尺度效应.时间尺度上,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景观优势度、聚集度和多样性指数与各项水质参数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就NH4+-N、TP和TN而言,2010年呈现出与其他年份相反的相关关系.2001年土地利用景观特征对水质的总解释率最高,为93.65%.近10年来,绿地林地对水质的调控作用凸显.④空间尺度上,绿地林地、斑块数量、景观形状和多样性指数与大部分水质指标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绿地林地对NH4+-N、TP和TN的正调控效应均以2 000 m尺度最强.斑块数量和景观形状指数在较大空间尺度上对水质的调控作用相对较强,而香农多样性指数则在小尺度上对水质起到较好的正调控作用.2 000 m尺度下土地利用景观特征对水质总解释率最高,为68.47%.研究表明,增加2 000 m缓冲区内绿地林地的面积并优化其景观配置将对苏州河水质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河流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解北京市河流浮游动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7年9月采集了北京市28个水体的81个断面的样品,鉴定出浮游动物4类68种,其中原生动物17种占25%,轮虫36种占53%,枝角类13种占19%,桡足类占3%,主要是桡足幼体和无节幼体. 15种优势种中12种主要来自于轮虫和桡足类.山区河流浮游动物以原生动物和桡足类为主,城郊结合区以桡足类为主,城区以轮虫为主.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山区河流水质总体上优于城区,城市水质优于城郊结合区;采用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识别出水体主要污染因子为总氮.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后发现,NH_4+~-N、BOD_5和COD等对浮游动物特征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格局对袁河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8年7月和2019年1月在袁河干流及支流38个采样点采集水样,测定营养盐离子及重金属等14项水质指标.同时,采用Bioenv分析、Mantle检验与方差分解等方法,揭示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格局在子流域和缓冲区对水质变化的影响机制,并基于层次分割理论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特征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袁河流域重金属污染不显著,氮、磷营养盐是水体主要污染物,水质变化具有河段差异,上游污染物浓度低于中、下游.②空间格局在在近距离缓冲区(100 m、300 m)对水质变化的解释率最高(63%),土地利用结构在远距离缓冲区(3000 m)和子流域尺度对水质变化的解释率最高(33%),二者交互作用在过渡带(500 m、1000 m)对水质变化的解释率最高(56%).③在近距离缓冲区和过渡带,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对水质变化的解释能力依次为:林地 > 农田 > 建设用地;在远距离缓冲区为:农田≈林地>建设用地;在子流域依次为:农田 > 林地 > 建设用地.其中,林地的连通性特征(ENN_MN指数)、农田的边缘密度特征(ED指数)和建设用地的形状特征(LPI、LSI指数)是影响水质变化的关键特征,占各自空间格局解释率的37.8%、31.2%、53.8%.以上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格局是驱动袁河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加强1000 m缓冲区尺度土地利用的管理对保护流域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家港市河道水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张家港市河道水体水质现状及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应用主成分分析对2018年张家港市13条重要河道中的水温、pH值、DO、电导率、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氨氮等水质指标进行分析,识别主导水体变化的环境因子.研究得出:①2018年张家港市河道水质整体较好,大部分河道水体处于III类水;②主成分分析表明,氨氮、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电导率(EC)的变化主导着研究区域水质变化,4个环境因子之间呈显著正相关;③空间分析表明张家港河是监测河流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港口桥监测断面为水质污染最严重区域,张家港市市区及东南区域河道污染劣于其他地区;④季节上水质污染程度为冬季 > 春季 > 秋季 > 夏季.通过多元统计方法对河道水质时空变化进行分析,为制定可持续的城市河流水污染控制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可达性技术的农业旅游布局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农业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从可达性的视角探讨了江苏省农业旅游的空间布局现状,整个区域的可达性较好,平均可达性时间为26.50 min,景点的可达性在30 min以内的区域达到了64.53%。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城市和农业旅游示范点布局的空间关系,农业旅游示范点距离城市平均时间为20.68 min。并从距离城市的远近和县域单元的农业旅游发展潜力入手,将江苏省按照农业旅游建设适宜与否分为4种类型,即:高适宜区、较高适宜区、中等适宜区和低适宜区。其中,高适宜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南京外围郊区、苏锡常地区。较适宜建设区域主要分布在昆山、常熟、张家港、江阴沿线以及北部的徐州市区周围。  相似文献   

12.
基于传统模糊综合评价法权重和最大隶属度原则的不足,建立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采用超标倍数法和熵权法组合确定权重,并以加权平均得分BT作为同级别水质优劣比较和水质类别判定的依据,最后用改进的方法对苏州古城区2013年河道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苏州古城区水质整体较好,水质以Ⅲ、Ⅳ类为主.但水质空间变异明显,呈现出城北水质比城南好,主河道水质比小河道好的特点.与传统的模糊综合评价相比,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弥补了传统方法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水环境容量约束下的太湖流域产业集聚空间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产业集聚发达、水网密集但水环境敏感性强的太湖流域为例,采用环境地理学的理念,选择地貌特征、水质目标、水体通达性、清水通道、现状水质等要素作为表征水环境容量的评价因子,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水环境容量进行分区评价;通过空间叠加分析,依据水环境容量支撑强度和产业集聚污染压力的对应关系,分别划分农业、工业集聚空间优化类型区.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水环境容量地域差异性大,呈现从东北沿江地区向西南沿湖地区逐步递减的格局,而产业集聚引起的污染总体上以太湖、滆湖及长荡湖沿岸乡镇分布较多,与水环境容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不相吻合.农业集聚空间优化要重点调整太湖一级保护区、滆湖、长荡湖沿岸区域的农业发展,优化调整太湖二级保护区及南部山丘岗地区,一般调整常州、无锡、苏州的市区的农业发展;工业集聚空间优化要重点调整常州、无锡和苏州中心城区,优化调整太湖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内以及重点调整区的外围,一般调整乡镇工业集中区.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以探究城市热岛效应调控机理为研究目的,以徐州地区1985-2010 年夏季四期Landsat TM影像为研究数据,应用单窗算法、K-T变换、空间叠加分析以及缓冲区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徐州市城市热岛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反演,重点对徐州市城市热岛强度的调控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通过K-T变换提取表示城市建成区内部植被与水体覆盖程度的城市地表湿度(ULSW)这一新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地表湿度显著区对城市热岛效应起到了有效的调控作用,并且随着城市地表湿度值的提高,区域内部以及周围环境的温度都会随之下降.城市地表湿度指标对于城市热岛效应的调控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5.
Urban human thermal comfort (UHTC) is affected for interacting of weather condition and underlying surface framework of urban area. Urban underlying surface temperature value 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were calculated using image interpreting and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technique by ERDAS IMAGE software using 1991 and 1999 Landsat TM images data. Reference to the relational standard of assessing human thermal comfort and other meteorology data of Hangzhou City in summer, ai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variation of different land types of underlying surface were inversed. By choosing discomfort index as an indicto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and the spatial variation degree of UHTC were estimated and mapped on a middle scale, that is, in six districts of Hangzhou.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UHTC spatial variation from 1991 to 1999 were revealed using a GIS-based calculation model. The variation mechanism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viewooint of citv olannino,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orotection.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主城区属于典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三峡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着重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影响着整个三峡库区生态功能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为了准确评价重庆市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特点,从空间格局、环境特性、生物特征、服务功能等4大方面(准则层)构建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系统评价,剖析区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及建议。评价结果为:重庆主城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得分为65.68,对应评价等级为一般;空间格局、环境特性、生物特征、服务功能得分分别为66.02、74.82、50.34和66.81,对应评价等级分别为良、良、较差及一般。综合分析表明,重庆市主城区生态环境问题在水环境、大气环境、生物特征等方面较为突出,因此必须着重加强相关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7.
改良综合指数法及其在上海市水源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建立一种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水质评价的改良综合指数法,灵活选取转换指数法、加权平均法、最差因子判别法和内梅罗法等综合指数计算模式,并运用专家咨询法赋以各类指标健康权重.运用该法对2007年上海市的水源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水源水质在总体上符合国家标准,但存在一定的有机污染.进一步分析表明,长江是上海市最佳的集中式供水水源;郊区水厂的原水水质要劣于市区;市级水厂的原水水质较好;第一季度的原水水质要劣于其他季度.本文所建立的改良综合指数法具有简单、合理和可操作性强的优点,可较好地应用于其他城市的水源水质评价.  相似文献   

18.
水体质量评价已成为当前开展水环境规划管理,以及污染综合防治方面所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本文在对河流水质现状评价系统的调研分析和对水质状况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通过与传统的综合指数水质评价法的对比,采用一种全新的水质标识指数法对上海市苏州河支流之一彭越浦河1993~2003年10年间监测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水质标识指数法在河流水质评价中的应用方法、优缺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与综合指数评价法的应用进行的比较,水质标识指数法反映的河流水质信息更多、更客观,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0~2004年地表水环境监测数据,运用模糊评价方法对水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污染物因子和影响地表水水质的因素分别与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确定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