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各行各业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的改革。环保战线也不例外,要改革,要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对此,有的人提出:我国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甚至认为“先污染后治理”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等等。笔者在此提出一点不同观点,与同志们讨论。一、人们对污染与治理的认识过程。人类生存在自然界,自然界的万物影响着人类,为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从自然界索取资源,将这些资源加工处理后,把有用的部分留下来,无用的部分则被丢弃到环境中。被丢弃的物质中有些是有毒有害的,进入环境之后使某些环  相似文献   

2.
努力构筑生态屏障实现西部山川秀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子庄严 《青海环境》2003,13(2):50-54,64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 ,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恩格斯指出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类存在于客观环境中 ,又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界 ,不断地从广度、深度上加强对自然界的影响力 ,成为自然界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和破坏性的一面。前者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 ,创造新的适宜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 ,而后者则因违背自然规律 ,破坏自然环境 ,导致自然界的报复。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和问题西部地区的地形架构 ,是漫…  相似文献   

3.
技术是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技术是人们用来向自然界索取的手段,在未破坏自然界本身的调节机制以前,即在大自然环境容量的允许范围以内时,大自然是显得很慷慨的,你索取的本领越大,大自然就给你越多。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先进技术,企图用最小的消耗获得各自最大的所需。但是,长期超负荷的索取,特别是许多竭泽而渔的现代技术,把人类置于一个矛盾的世界中,即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个威胁人类本身生存的恶劣环境。一、技术变异  相似文献   

4.
环境教育是指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其目的是确保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因此环境教育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环境教育亦即生存教育、发展教育。一、环境问田的产生及其启示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负反馈效应。显然自有人类以来就产生和存在着…  相似文献   

5.
道德观念的转变是环境教育的重要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面临着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世人的共识。为了保护生态系统、保护自然,从而也是保护人类自身的永续生存,除了要求人们从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作出应变的措施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观念的变革,才能使人们自觉地投入保护自然的行动。为此,我们认为应在环境教育中逐步实现以下几方面理念的转变。   第一,变人类沙文主义的价值观为承认自然的价值、尊重生态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从自然界而来,并必须不断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生存。人的意识及其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加速了人认识…  相似文献   

6.
1传统生产力概念的缺憾传统生产力概念把生产力只理解为人类社会向自然界索取的能力,而不同时理解为人类社会对自然界必须有所偿还,维护和保持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的能力。这种生产力观的片面性是造成当代环境危机的思想根源,使人类社会在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以往的生产力概念出发,历史上人们认为自然资源是无限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也同样是元限的,这必然导致在经济发展中采用了一种粗放式、资源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对自然资源的大肆浪费。这种掠夺式经营只关心近期和局部的经济利益,无视资源环境和长远的…  相似文献   

7.
人类脱胎于自然界,到今天仍与大自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脱胎于动物界,但是,人类社会已经与动物的社会有了巨大的差别。SARS、禽流感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机会。一位澳大利亚专家不久前指出由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和野生动物行为改变,未来25年人类会发现很多新型的来自野生动物病毒。  相似文献   

8.
引言地球是宇宙中已知具有生命的唯一地方。由于世界人口激增、消费量增大,加之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得地球维持生命的能力逐渐下降。这一状况已经损害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和繁荣。正如马克思所论断;人类要利用自然界,自然界就要以某种形式报复于  相似文献   

9.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存在于地球之上,我们所依赖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就是自然界,如果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了、崩溃了,那么和谐社会是不可能建立的。我们通常讲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讲全世界的共识是两大主线,即两大核心内容。第一,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肯定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单纯追求最大经济效益,涉及的范围只限于市场、商品流通价格、信息等问题,而忽视生态规律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不明智的。因为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与自然环境不断地进行能量与物质的交流,可以说输入经济系统的初始物都是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自然界是财富的第一源泉。人类社会日常经济活动的物质生产过程,都是建立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的。而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研究,考察的是生物(包括人)  相似文献   

11.
张涛  熊艺钧 《绿叶》2012,(5):70-74
19世纪后,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蓬勃发展起来,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观念。在这之前,由于生存方式的限定,古代的人们与自然界有着远比我们更为密切的联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人对环境深刻而独到的认识,贯穿于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地指导着中国古人的环境实践。  相似文献   

12.
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观念导致人们把开采演化成为掠夺,严重打乱了生态系统的有机循环,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是目前威胁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源于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本的对待自然界的生态伦理观。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新的视角出发对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探索,甚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行探讨。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人们惊奇地发现,东方的伦理思想、宗教、哲学中包含有大量有关生态的伦理、哲学思想,其中尤其以道家、道教为甚。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道德被限定于社会领域,协调的只是人与人的关系,自然的存在仅仅被看作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人类一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自然提供的一切,根本没想对它尽什么义务。但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 9 9 1年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一文中,将持续生存道德作为第一原则提出。可持续生存道德首先指的就是环境道德。美国著  相似文献   

14.
高校政治课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 《环境教育》2000,(4):9-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自然界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 ,这种规律是客观的 ,是人类活动所必须遵守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认为 :人“由于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 ,可以通过对自然的认识和掌握 ,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创造历史。然而 ,在现代社会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人们掌握了无穷的“魔法”仿佛真的成了“自然界的主人” ,似乎可以“为所欲为”了。于是 ,人类一方面肆无忌惮地掠夺地球资源 ,另一方面又随心所欲地倾泻数以亿吨的废气、废液和废渣 ,使人类许多天然的朋友———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灭绝 ,就连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15.
所谓自然资源就是指自然环境中构成劳动对象,进入社会生产过程的那一部分物质要素,换句话说,自然资源指的是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的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都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哪一些物质要素可以成为自然资源呢?这取决...  相似文献   

16.
环境问题在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顺应时势地提出了“环境文学”的这个新命题,并且以积极的文学创作实践进行大胆的开拓。总的来说,环境文学这个新的命题的提出,正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严峻的环境问题的现实对文学发展繁荣的呼唤。产生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生活的文学,一定要义不容辞地以时代的要求去唤起人们热爱、建设和自觉地保护好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因此,发展繁荣环境文学势在必行。首先,从文学的发展、继承来看,必须发展和繁荣环境文学。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向以山河壮美、风光秀丽、人杰地灵著称于世。我国的古代文学中,有许许多多令人拍案叫绝的人与环境为主题的光辉篇章。远古神话《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就是运用丰富想象艺术  相似文献   

17.
袁祖社 《环境教育》2002,1(3):19-22
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身利益问题,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非人类中心主义从所谓自然万物都有其平等的存在权利的观点出发,认为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应从过去的纯粹“经济的视角”转变为“伦理的视角”,尊重并承认自然界的多方面价值。人类中心主义否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并不等于否认自然具有价值。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价值的主体只能是人。价值是相对于人类主体而言的,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价值主体。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应然基础,人类中心主义赋予自然的价值以新的涵义;自然不再是处在人类活动之外的物质运动形式,它还是人类生存于其中且永远不能离开的客观环境;自然物不再只是人类物质活动的材料对象,它还是人类周围有机环境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前言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出现 ,大约已有200万年的历史了 ,从直立人到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 ,再到10万年前智人的出现 ,经过种种艰难曲折 ,使这个在自然界中并非坚牙利爪的物种 ,成为了地球的主宰。然而 ,人们在对自己的进化与发展的胜利陶醉之余 ,发现了因为人口剧增、环境恶化、资源的浪费及短缺已构成了一种“人类生存困境”。于是 ,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新思想、新战略和新观念 :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一致 ,珍惜共有的环境资源 ,应变革现有的…  相似文献   

19.
热贡文化生态区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燕 《青海环境》2010,20(3):136-139
传统工业文明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严重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自然界中,人类无论怎样推进自己的文明,都无法摆脱文明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文明的约束,自然环境的衰落,最终也将是人类文明的衰落。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文化生态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底蕴深厚的热贡文化,日益形成了热贡地区以绿色、低碳为典型特征的经济运行生态化模式。热贡文化生态区的保护,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从文明的高度来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的概念出于董仲 舒,本是中国哲学中一个涉及本体 论的命题。在理学中,“天”既是“人” 的开始,也是“人”的终点,即从 “天”、“人”开始,经过主体自身的 认识与实践,以实现二者的合一。今 日环保主义者在新的视角下,重新 阐释了这一概念:“天”即自然界, “人”即人或人类社会,“天人合一” 意味着“天地人和”,即人类社会与 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的思想萌芽于孔 子,发展于孟子,经董仲舒理论化、 系统化后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 部分。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博采众长, 融各家学说于一炉,对“天人合一” 有其独到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