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0 毫秒
1.
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现状及防治措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玉锁 《环境保护》2014,(11):39-4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大气、水和土壤污染治理,提出要向污染宣战。为了科学认识和全面应对土壤污染问题,本文回顾了我国土壤污染发生及环境问题演变过程,总结了我国土壤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及发展趋势,介绍了国家正在或将要采取的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可利用土地资源锐减的境况下,土地污染问题也进一步加剧,对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不仅限制了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也阻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我国颁布的相关政策法规为农村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与导向,但由于土地污染治理、土壤环境保护中存在多种影响因素,为顺利实现土壤环境保护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强化土壤环境保护力度。文章首先分析了农村地区土地污染的现实状况,阐述了农村土地污染的诱发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农村土壤环境保护的可行性对策,旨在改善农村土地污染现状,优化土壤环境,为农民增产增收、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十四五”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不仅历史遗留土地污染问题的解决仍需大量的投入,而且新的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和需求仍将不断涌现。建议从健全土壤生态环境可持续风险管控体系、构建土壤生态健康评估与考核指标体系、创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产业模式、提升国家土壤环境监管信息平台支撑体系、加大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科技研发力度、加强"一带一路"土壤环境保护等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入手,推进"十四五"期间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我国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优化研究与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现行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是在以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核心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根据当时我国土壤环境研究水平并结合土壤环境管理要求而制定,在一定历史时期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壤环境问题日益复杂化,该标准逐渐暴露出土壤类型和污染物控制项目覆盖面不全,与其他相关标准有部分重复、衔接性差,以及在实际工作中适用性差等问题.因而,以该标准为核心的整个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在完整性、系统性、协调性和适用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在系统梳理我国现行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构成及存在问题,分析其他国家和地方土壤环境管理制度、制订方法和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土壤环境特点和土壤环境管理需求,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优化方案,主要由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土壤修复目标值和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土壤环境污染防控标准体系、土壤相关配套标准体系和土壤环境基础标准体系四大类标准体系组成.此外,基于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的污染物土壤环境基准是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系列标准制订的基础.作为环境管理的基础手段,优化的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可为《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和《土壤环境保护法》的制订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根据土壤环境具有地域性强、差异性大的特点,建议尽快出台《土壤环境保护法》,明确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各自的定位与关联,推动制订地方土壤环境保护标准,国家则应集中开展土壤环境基准、标准制订技术规范等相关研究,为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的完善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要素之一,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与自然及人类社会持续安全稳定的发展息息相关。近半个世纪粗放掠夺式的经济发展及人口的增长,使我国土壤环境面临着重大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壤污染的范围、形式、影响扩大化。近年来,频发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事件,己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本文总结了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及土壤环境保护的要求,简述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历程,并分析了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监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人体健康,文章在调查分析我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和主要污染原因的基础上,对我国现有土壤环境保护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借鉴国际上先进国家在土壤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我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议,包括建立健全耕地土壤污染预防制度和强化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管理两方面。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探究重金属污染土壤土质特征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的相关治理措施,旨在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环境保护战役的胜利指日可待,我们不仅要从垃圾环保方面、空气治理方面入手,也应该讲土壤治理和修复问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壤修复行业不能良好进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发现了土壤修复问题由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对我国土壤修复的现况,展开了一番思考和探讨,并展望了该行业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结合我国主要土壤退化形式及现状(截止2005年),说明我国土壤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并从土壤学角度提出了有关土壤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土壤是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建设、日常生活等均与土壤密切相关。加大对土壤的检测力度,能够掌握土壤的真实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土壤,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工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本文研究了土壤检测的工具方法、流程,阐述了土壤检测对环境保护的意义,提出了加强土壤检测助力环境保护的措施,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国家系统开展土壤污染预防、保护、管控和治理的重大战略部署。文章从污染物来源和土壤污染判断依据两方面探讨了"土壤污染"的概念;提出了我国的"土壤环境污染控制指导值"包括3套指导值,分别为"土壤环境风险筛选值"、"土壤环境修复指导值"和"土壤环境修复启动值",并分析了3套指导值的目标定位、制订策略和执行策略。  相似文献   

12.
重金属污染土壤螯合诱导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广泛、危害严重,已经成为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重金属污染土壤螯合诱导植物修复技术是在化学修复、植物修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绿色环保、经济高效等优点,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在综合螯合诱导植物修复技术发展概况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螯合剂种类、螯合剂施入时间、施入方式、浓度与剂量、不同富集植物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及国内外研究概况,综述了螯合诱导植物修复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其环境风险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重金属污染土壤螯合诱导植物修复技术还有待深入研究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土壤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一个新领域 ,同传统的土壤化学、物理处理技术相比具有经济、高效、无二次污染、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土壤作为大气、水体、固废等环境污染物迁移、滞留和沉积的场所 ,将成为今后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目标。本文就当前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分类和修复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就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国内外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以土壤环境风险管控为主线,将农用地土壤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3个类别,并提出相应的分类管理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5.
油气田开发和建设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直接或间接进入土壤环境中,会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本文对油田开发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及其在土壤上吸附/解吸的规律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油田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再生铅冶炼对土壤环境影响及其评价和环境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再生铅冶炼是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防治铅污染的重要手段,但冶炼中处置不当,会引起土壤污染,再生铅冶炼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首先进行环境影响识别,并根据冶炼中铅的排放强度和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规律来阐明其排放特点和进入土壤的途径,通过再生铅冶炼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实例,探讨了土壤环境质量的现状分析、评价和预测等研究方法,并提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强化建设项目本身的环境管理和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土壤环境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土壤环境质量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对优质土壤实施严格保护、对受污染土壤实施风险管控或治理与修复,构成了土壤污染防治的主体任务。为科学评价土壤污染防治成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切实维护土壤环境安全,文章在系统总结国内外关于指标概念框架、指标筛选方法等环境成效评估方法基础上,采用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概念模型,基于可统计、可分解、可考核的原则,构建了可应用于地市和县级行政区土壤污染防治成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2016 marked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Protocol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the Antarctic Treaty. Terrestrial ice-free areas constitute approximately 0.18% of Antarctica, but represent the most biologically active, historically rich, and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sites. Antarctic soils are easily disturbed and environmental legacies of human activities are scattered across the continent; many are remnants of the 1950s-1980s w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as less comprehensive than today. Adop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ocol in 1991 represented an important and proactive shift in Antarctic governance, secur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a fundamental tenet of the Treaty System. Twenty five years on standard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have greatly improved, yet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are compounding. Shortcoming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ocol exist due to disparities in cultural values, operational realities, and inconsisten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among governments and National Antarctic Programs. Non-native species management remains underdeveloped; and there is inadequate representation of all biogeographic regions within the Protected Area system; therefore jeopardizing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biodiversity and the integrity of the soil environment. Fundamental improvements are required to address the current shortcomings and ensure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 the next 25 years, including: (1) increased multination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to answer targeted research questions addressing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challenges, (2)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to policy maker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rs to inform decision- making, and (3) making the mandate of long-term monitoring of the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a high priority for all governments signatory to the Antarctic Treaty.  相似文献   

19.
日本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日本土壤污染现状,土壤环境标准的制定及其规定的制样方法,并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定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