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生物炭复配海泡石对弱碱性土壤镉(Cd)有效性、赋存形态和土壤质量以及Cd在玉米体内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材料表面粗糙且含有纤维状结构,结合了海泡石和生物炭的矿物晶体组成.不同钝化处理降低了土壤Cd的有效性,其中,添加0.2%生物炭+0.2%海泡石时土壤有效态Cd含量由0.38 mg·kg-1下降至0.25 mg·kg-1,Cd赋存形态由活性较高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转化为更稳定的残渣态.施用不同复配比的生物炭和海泡石后,显著降低了玉米各部位Cd含量,与对照相比,3种玉米籽粒中Cd含量分别下降了37.14%~40.55%(蠡玉16)、59.46%~68.78%(郑单958)和40.94%~47.84%(三北218).添加钝化材料较对照处理显著升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其中,0.2%生物炭+0.2%海泡石处理对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提升效果最好,0.2%生物炭+0.5%海泡石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提升效果最好.综合考虑,施用0.2%生物炭+0.2%海泡石复配材料对弱碱性Cd... 相似文献
2.
3.
为探讨铁锰改性不同原料生物炭(FM-BC)对Cd污染碱性农田土壤修复效应的影响,以树枝、榴莲壳和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FM-BC,通过水体吸附试验和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FM-BC性质,及其对水体Cd(Ⅱ)的吸附性能和碱性土壤有效态Cd含量(DTPA-Cd)和Cd形态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铁锰改性后,生物炭的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和氧含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升. FM-BC对水体Cd(Ⅱ)最大吸附量为50.71~98.09 mg·g-1,较BC提高了1.61~4.27倍. 添加0.5%~3% FM-BC使土壤DTPA-Cd含量显著降低了11.77%~37.73%,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组分增加了8.61%~13.72%和6.74%~35.05%,降低了土壤中Cd的活性. 铁锰改性榴莲壳生物炭(FM-DBC)对土壤DTPA-Cd的钝化效果显著优于铁锰改性树枝生物炭(FM-RBC)和铁锰改性玉米秸秆壳生物炭(FM-YBC). 表征结果表明,FM-DBC含有大量CO32-、C—O、Fe—O和Mn—O等吸附位点,主要通过沉淀和络合反应吸附镉,在镉污染碱性农田土壤修复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土壤线虫群落特征是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特别是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成效评估. 为评价重金属镉(Cd)污染稻田土壤修复的生态效应,以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Cd污染水稻农田为研究样地,分析了施用钝化剂、钝化剂+净水和叶面肥三种修复措施对土壤线虫的生物多样性和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共鉴定线虫13 599条,隶属于32属,其中杂食/捕食线虫(8属)的数量最多,占比为61.55%;食细菌线虫(13属)、食真菌线虫(3属)和植食性线虫(8属)分别占所有线虫数量的14.62%、1.72%和22.11%. ②施用钝化剂、钝化剂+净水和叶面肥三种修复措施的水稻农田土壤中线虫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o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与对照组(蒸馏水喷施)没有显著差异,表明这3种土壤修复措施对土壤线虫的生物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 ③水稻土壤线虫生活史策略指数如成熟指数(MI、MI25)、植物寄生线虫成熟指数(PPI)等在3种修复措施之间差异显著,说明不同修复措施间的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与取样时间有关. ④3种修复措施之间的生态功能指数,如富集指数(EI)、结构指数(SI)、通路指数(NCR)和瓦斯乐斯卡指数(WI)均没有显著差异. 研究显示,土壤线虫生活史策略指数可作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成效评价指标,指示土壤生态系统质量. 相似文献
5.
6.
7.
选用森美思、CCT01、矿物质和特贝钙这4种土壤调理剂,在萍乡地区受镉(Cd)污染稻田开展大田控镉试验,探讨4种调理剂对土壤pH、容重、有机质、速效养分、质地和微团聚体等理化性质及土壤有效态Cd和糙米Cd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土壤调理剂提高了土壤pH值、容重和阳离子交换量;其中森美思和CCT01土壤调理剂使土壤粉粒和黏粒增加,砂粒减少,而矿物质和特贝钙土壤调理剂使粉粒和黏粒减少,砂粒增加;除CCT01土壤调理剂外,施用土壤调理剂增加了大粒级团聚体,而减少小粒级微团聚体.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促进污染土壤中的Cd由活性高的形态向活性低的形态转化,从而降低了土壤有效态Cd含量(5. 21%~34. 78%)和糙米中Cd含量(51. 39%~68. 06%).相关性分析表明,糙米Cd含量与土壤有效态Cd和有效磷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pH和容重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从土壤和糙米降镉率及对理化性质的影响考虑,特贝钙土壤调理剂修复效果最佳,其次是森美思和矿物质土壤调理剂. 相似文献
8.
土壤及地下水有机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影响生物修复的三个主要方面,即污染物特征、微生物活动性及土壤性质出发,综述了土壤及地下水有机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并介绍了有关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9.
11.
12.
13.
14.
环糊精可通过形成可溶性包合物的形式,使有机污染物生物利用度得到显著提高,从而使有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能够顺利进行。生物利用度是影响有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多数有机污染物水溶性差,并且具有较强的毒性,因此常集中于水相的微生物对其降解作用十分缓慢。 相似文献
15.
16.
微生物处理土壤石油污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利用微生物治理土壤石油污染,是当前应用前景最看好的处理方法,文章对此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了系统的汇总。现有的研究工作可分为4大类:污染现状评价,影响因素识别,降烃微生物研究,生物促进机制研究。在分别对每类研究中的不同方面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作了预测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微波辐射在二氧化锰诱导下对六氯苯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二氧化锰为微波吸附剂,在密封体系中研究了微波辐射技术对六氯苯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分别以不同浓度的酸碱水溶液添加到土壤中,在模拟含水率为20%情况下,硫酸(50%)介质下六氯苯处理效果最好,10min的微波辐射即可使50mg/kg的六氯苯达到完全去除;但是在纯水和10mol/L氢氧化钠介质下,六氯苯基本上没有去除;随着硫酸浓度的降低,六氯苯的去除率显著降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没有检测到新物质。六氯苯去除机理推测为,直接矿化或者HCB及其分解的中间产物同土壤发生化学结合而被固定起来,以致难以萃取出来。 相似文献
18.
表面活性剂对受污染环境修复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综述了90年代后国外利用表面活性剂对受有机物污染有地下水和土壤进行修复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对憎水性有机物污染物增溶作用的规律,表面活性剂-增强修复技术的原理,以及表面活性剂存在时对污染物降解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环境和土壤科学研究者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此综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其赋存形态,介绍了各种修复方法,提出生物修复是今后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