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十三五"规划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背景下,旅游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点,对我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系统耦合理论,从协同角度研究了旅游产业与社会发展系统,并以我国31个省份为对象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全国旅游产业与社会发展耦合协调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省份旅游产业与社会发展的耦合协调值较低,多数省份耦合协调值虽然稳步上升,但仍处于不良耦合状态;各地区之间耦合协调程度差异明显,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态势,发展方式呈现出以中部为中心,辐射中西部高速演变;在演化过程中,耦合协调系统类型呈现出"金字塔"向"橄榄核"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耦合度、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以环渤海地区17座城市为例,对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关系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发现:1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但基本公共服务地区差异明显小于经济差异;环渤海17座城市可分为经济发展滞后型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型两类。2就耦合度来看,环渤海地区城市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都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就耦合协调度指数而言,天津、大连、青岛属于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高度耦合协调类型;东营、烟台、威海、盘锦、潍坊、唐山、滨州、营口、秦皇岛属于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中度耦合协调类型;丹东、日照、沧州、锦州、葫芦岛属于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低度耦合协调类型;环渤海17座城市综合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指数可划分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和谐型、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磨合型。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技术创新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值法、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对安徽省16个省辖市2010—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安徽省技术创新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均逐年提升;但其空间分布严重不均衡,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皖江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最优,皖南地区次之,皖北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最不协调。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城市化效率和生态效率的指标体系,利用DEA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分析了2003-2012年中国30个省的城市化效率与生态效率相对发展水平和耦合水平.结果表明:①10年间耦合度整体上呈现平缓下降—缓慢上升的趋势,耦合水平较高;②中国城市化效率与生态效率耦合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三级梯度的分布空间规律逐渐被打破,呈现出交错分布的格局;③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各省份需要合理地平衡城市化效率与生态效率的发展,确保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地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5.
选取2001~2015年的相关数据,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耦合协调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出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大气环境演变交互作用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选取2001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个典型年份对经济与大气环境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空间插值分析,结果表明(1)4个典型年份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低耦合度区域呈现增大趋势,低耦合度区域主要以宿迁市为中心,在其周边扩散;(2)耦合度绝对数值的最高值呈现下降趋势,经济与大气环境的耦合度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和拮抗阶段;(3)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低协调度区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低协调度区域主要位于江苏省北部区域;(4)协调度绝对数值的最高值呈现下降趋势,经济与大气环境处于低度和中度协调耦合。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高度耦合协调,对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陕西省10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耦合度与协调度评价模型对2001~2014年陕西省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4年,陕西省绝大多数城市土地城市化落后于人居环境的发展水平,各城市间的综合发展水平差异相对较大。(2)各城市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之间的耦合程度主要以拮抗阶段为主,且空间差异显著。(3)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多数处于低度协调阶段,出现了以西安为中心,关中平原为轴带,逐渐向南北方向扩散的趋势。(4)扭转协调程度"中心-外围"发展的现状是实现陕西省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研究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探寻两者之间本质联系,可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测度安徽省各地级市的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并借助耦合协调度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水平以及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 2005-2020年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均值由 0.937上升至 1.055,有效决策单元数量占比77.3 %,空间上呈现以合肥、铜陵为中心向西北-东南方向辐射的特征;②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指数均值从0.217上升至0.413,且具有“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③安徽省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耦合度处于耦合阶段,协调度以中度协调类型为主,但城市间差异明显,制约了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④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高-高和低-高集聚区集中在安徽省南部地区,低-低集聚区则分布在北部地区。为促进区域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两系统协调发展,政府未来应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产业转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性,研究表明:(1)时序方面:2011—2016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耦合度在0.964 5~0.987 0之间,为高水平耦合作用阶段。耦合协调度在0.558 8~0.675 9之间,为较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2)空间分异方面:2011—2016年,耦合度呈梯次变化,由西北向东南递减。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小,各市耦合度缓慢下降。2011—2016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耦合协调度呈西北—东南地区降低、西南—东北地区增加的交叉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研究,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助推乡村振兴。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系统和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17年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度呈现出由低水平耦合阶段向磨合阶段发展的趋势,处于磨合阶段的区县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由点状集聚到带状集聚再到面状分散分布的特征。②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整体分异但局部趋同的趋势,高值区域的分布特征与耦合度相似,但略有滞后。  相似文献   

10.
构建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及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研究河南省资源型城市2008—2017年生态与经济耦合协调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各资源型城市的生态与经济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耦合度于2017年均达到高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总体上不断增长。(2)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对河南省资源型城市耦合协调度起显著的促进作用,环保意识、城镇化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