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人口与环境展望人口增长及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是导致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国际和国家机构正在寻求使计划生育纳入长期持续发展目标的轨道。人口研究所1995年12月的报道表明:世界上57亿居民中的47亿,即80%生活在非工业化国家中,非工业化国家的人口...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世界的城市化已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城市数量在不断增加,规模在不断扩大。不仅有几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还有上千万人口的超级特大城市,并已出现了城市群和城市带。预计到本世界末,世界城市人口将发展到32亿,约占总人口的一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1980年到1990年,我国城市由223个增加到467个,增长109%;建成区面积由7200km~2增加到12400km~2,增长72%;非农业人口由0.95亿增加到1.44亿,增长52%。城市化进程对环境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如何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在城市化进程中有效地保护城市环境,是当前一个重要课题。一、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环境的消极影响城市化是以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经济集中为显著特征的,是人类追求规模效益和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由于工业发展、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等原因,乡、镇向城市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据统计,198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9%,欧美发达国家则占70%。近几年来,我国加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的步伐加快,撤县设市日益增多,城市化趋势已开始出现,加之“民工潮”从山区和农村涌入城市与日俱增,使城市实住人口猛增,目前全国实际城镇人口已上升到占总人口35%以上。 有关专家认为,一般城市具有规模扩大、农业人口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40年,世界人口翻了一番,由1950年的25.16亿上升到1990年的52.92亿。下个世纪世界人口可能还要翻一番,到2100年也许会稳定在110亿左右。到1990年,世界77%的人口(41亿)居住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国家人口为12亿,占世界23%。在1970—1990年间,工业化国家人口增长趋缓,只增长15%;同期,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55%,由26.5亿增至41亿。预计到2025年,工业国家人口为13.5亿,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和城镇化的推进,促进了居民肉类消费增加。厘清肉类生产格局的变化对肉类可持续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县域视角,以2000—2016年的肉类产量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我国肉类生产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6年的全国肉类产量呈增加态势,增幅为43.5%,不同区域肉类产量差异较大。(2)全国肉类高产县数量增加显著,范围扩大,空间上呈条带状集聚特点,重心整体北移;其生产的集聚特征显著且相对稳定,但局部表现出一定差异。(3)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及农业技术在不同阶段都影响肉类生产空间格局的演变。粮食产量和第一产业增加值是主要因素,农业机械总动力影响逐年增大,不同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会强化肉类生产空间分异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世界环境》2011,(1):95-96
欧盟计划在非洲寻求达成更多的双边协议,呼吁各成员国在非洲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分散矿石供应渠道,增加稀土金属的替代来源,从而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专家预计到2030年,世界对稀土的需求增长将超过20倍,而中国稀土产量占世界的95%。  相似文献   

7.
我国历来是个人口大国。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人口已达5.4亿。此后,又经历了50年代和60年代两次人口增长高峰:到1990年7月,达到了11.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左右。我国也是一个自然环境大国。陆地面积(包括内陆水域)约为96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44%,居世界第三位。地形地貌多种多样。山地约占33%,丘陵占10%,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海岸线长达1.84万公里。我国人口与环境之间,有着比较多样和特殊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人口与自然环境之间进行双向选择的结果。各种  相似文献   

8.
我国饮食结构变化对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晓  齐晔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10):1876-1883
从食物消费端入手,研究饮食结构变化对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显示我国食物消费呈现出动物性食物替代粮食消费的趋势,动物性食物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是植物性食物的7倍以上.1990~2010年人均食物消费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了39%,肉类消费已成为食物消费中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且还将持续增长.当我国人均收入达到2010年美国水平时,世界平均肉类消费水平、高肉类消费水平、低肉类消费水平和营养均衡消费水平四种情景下,人均肉类消费的温室气体排放将比2010年分别增长47.8%、119.9%、4.8%、-29.6%.我国食物消费应当提倡在保障均衡营养摄入的前提下,适当减少肉类消费,达到温室气体减排、资源节约、污染减排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
对于农药使用问题,其评价不一,有人认为农药使用对增加粮食的产量有很大的作用,有的则认为带来的环境问题确实很严重。我们则认为农药的使用则利大弊小。当然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是化学农药问题。在研究农药问题时得先讨论一下,人口与环境,农业与环境的问题。一、人口与环境人口增长是许多环境问题的根源,因此研究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和增长率对环境的变化及前景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在七十年代末,世界人口的增长率减慢了,然而世界人口的总数增加很多。据统计1970年世界人口为36.95亿,1975年为40.67亿;1980年44.32亿;1988年为50亿;  相似文献   

10.
二、人类与环境17。当前世界面临的五大问题世界当前面临的五大问题是: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和资源问题。这五个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18。人口增长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社会带来许多困难,并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其表现是:(1)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造成压力。人类需要生存,就离不开吃、住、行,吃、  相似文献   

11.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全球粮价从2006年开始一路上涨,全球农产品价格指数在2007年上升了24%,而今年前3个月同比上升53%。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将扩大。如何确保世界粮食安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FAO的官员如何看待当前的粮食危机?又将采取哪些措施?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朝鲜、蒙古代表处助理代表张忠军先生。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世界城市人口变化速度很快,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最快。据统计资料,发达国家城市人口从20年代到60年代,年平均增长为2%,到90年代仅增长0.8%,预计到下个世纪的前25年将会保持在0.5%。但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率在本世纪内将超过3%,为人口总增长率的2倍,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4.1%。192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仅3.6亿,预计到本世纪末城市人口将达到29亿左右,其中发  相似文献   

13.
自二次大战以来,大多数国家的粮食生产都在迅速发展。在1974~84年间,发展中国家粮食平均每年增长3.1%1985年为2.6%,但人口增长迅速,在这10年里,发展中国家人口每年增加2.1%,1985年达2.7%。由于人口增加太快,特别1985年欠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率高于粮食增长率,因此,每年增加的粮食都被新增人口消费掉了,所以一部分欠发达国家至今粮食仍然不足,或是依靠进口或是依靠援助。所  相似文献   

14.
国外动态     
·世界人口增长统计资料·现在世界的人口为53亿,到2000年将达到62.5亿。人口递增速率为每秒钟3人,每天25万人,每年9000万至1亿人。世界上许多地区的人口增长率,已超过地球供养的能力。人口增长并不平衡。人口增长的90%以上,将在供养能力最差的发展中地区和国家。城市正在按人口总增长率的2倍增长。20个最大城市中的17个,位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快速增长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危害。诸如土地和水资源的减少和枯竭,砍伐森林,温室气体的增加和臭氧层的破坏等等。雪莉译自《Pollution Eny.Policy & Technology》Vol.21,No.9,P.15(1991) ·欧委会制定建议性“臭氧法会”·最近,欧委会制定了建议性“臭氧法会”。规定了在  相似文献   

15.
人口增长胁迫下的全球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9  
人口和耕地、草地、森林4个因子构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数量增减和相互转化。该文构建了一个简单的人-地关系平衡模型,对1970~1995年和未来50年全球人口增长胁迫下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全球25年来,在人口增长了546%的情况下,耕地面积和草地面积并没有大幅度增减。维持相对稳定的机制是以扩大灌溉面积和大量投入化肥为标志的农业技术进步使土地生产率提高了639%,从而抵消了人口增长胁迫耕地面积增加、草地和森林面积相应减少的压力。②未来50年当中,人口将增加74%,达到100×10,人均耕地、草场和森林面积将分别减少到低于013hm、034hm和037hm,在此情况下,由于将耕地面积扩大74%不大可能,现有全球土地利用(覆盖)格局能否保持稳定的关键是依靠农业技术进步使耕地生产率提高74%以上。③由于在原有维持土地覆盖变化相对稳定的机制中,扩大灌溉面积和大量投入化肥在未来难以继续发挥作用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假定现有耕地面积保持不变,现有耕地生产率水平不变,到2050年,耕地仍能养活比届时地球上预测生存人口还  相似文献   

16.
人口与环境     
引言1984年8月在墨西哥城召开了世界人口会议。会议认为,目前人口政策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不平衡。同时也看到,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持续增长。从而使诸如土壤侵蚀、沙漠化、森林退化等直接关系到农作物产量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更加严重。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  相似文献   

17.
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的“推进器”和“加速器”,从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速连续5年保持在20%以上,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净增3387.8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2006年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对外贸易的良好发展,对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矛盾,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乃至对世界经济的推动,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世界城市地区面积大大小于农村,但城市人口正在迅速增长。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发达国家1970年为66%,1985年上升到73%;欠发达国1970年为25%,1985年上升到32%;全世界1970年为37%,1985年上升到42%,预计2000年将达到50%。城市人口总数方面,1974年世界总人口44.7亿,城市人口占15.2亿,农村占29.5  相似文献   

19.
1.世界人口增长与资源供求的推测预计世界人口到2020年将达到100亿。据1981年联合围的统计,世界人口为44.6亿,其中: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占16.2%,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占8.6%,第三世界各国为75.2%。如果仍按1970~1980年第三世界所占有的人口比例则为85%左右,到那个时候第三世界这个称呼可能就不存在了,现在,台湾地区的人均所得为美国的五分之一,在过去20年中,台湾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已大大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1975年世界的人口比1925年增长了一倍,但人均能源消耗却是1925年的2.7倍。1983年世界能源总消耗量比1975年又增加了45%,达到104亿吨标准煤。自从1882年美国爱迪生建成世界首座发电厂(约200~300千瓦)以后,电力工业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整个能源工业的增长速度。从1900年至1979年,全世界总能源消耗只增加了10倍,电能消耗却增加了490倍。1983年全世界总发电量达到8.723万亿千瓦时,比1979年又增加了9.5%。我国近十年的电力工业发展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