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在我国保增长、促发展的大背景下,环境监察执法要转变和完善工作方式,提高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促进在经济发展中实现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天津市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为例,对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进行全面剖析,详细阐述了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在实际监察工作中的效用,提出了适合大数据形势下的环境监察执法建设的思路,探讨如何巩固以及深化移动执法系统在监察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环境监察执法信息化始于20世纪初期,2011年开始在全国推进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建设。目前,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已经覆盖到全国全部省级单位,具备了信息查询、任务分配、人员管理、稽查考核、文书制作、拍照录屏等功能,但不具备现场监测功能,缺乏现场执法的技术性指导。为满足环境管理精细化的需求,未来的执法系统建设应从互联网向现场局地物联网转变,从执法人员经验向执法知识的转变,从数据存储向数据挖掘转变,实现现场执法多元化取证、多源数据的深入分析以及违法与处罚的耦合,显著提高执法效力。  相似文献   

4.
环境监察效能亟待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监察领域的逐步拓展,环境监察工作日益繁重.然而由于现有环保法律不完善、监察力量薄弱,监察手段落后、管理体制不顺等原因,环境监察工作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提高环境监察效能已刻不容缓.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提高环境监察效能,提出首先要明确环境监察执法主体资格,理顺执法体制,其次通过加强硬件建设和队伍建设来强化执法手段和执法水平,并通过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和环境稽查机制,推动环境监察部门全面提高执法能力.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德宏州环境监察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个别基层环保领导者对环境监察的认识不充分;环境监察机构的管理体制仍不够健全;投入到环境监察工作的经费不足,导致环境监察能力建设滞后;环境监察部门执法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实现真正统一的监督管理;环境监察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提出对策:建立科学的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联动机制;提高监察人员的素质;改进环境执法方式和创新形式;规范执法程序,全面提高监察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项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加强我国环境部门的执法力度,深刻落实党中央关于节能减排的政策方针是新时代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强化环境执法力度,推动节能减排落实,对于改善我国环境问题,创设良好的生存环境意义重大。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从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环境监察力度、转变环境监察方式等角度入手探讨节能减排的落实策略。  相似文献   

7.
陆新元 《环境保护》2007,(10):22-25
为期3天的2007年全国环境执法暨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总结会议,经过全体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会议期间,张力军副局长做了《抓住机遇勇挑重担切实推进环境执法监察工作》的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2006年环境执法工作取得的5个方面的成效和4个方面的体会,分析了当前环境执法工作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强调了2007年7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任务和要求.会议就贯彻落实张力军同志讲话精神,全面推进环境执法工作,进行了深入地讨论,研讨了《环境监察工作办法》和《环境监察工作年度考核暂行办法》,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会议还表彰了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先进工作集体和先进个人.本文为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陆新元局长的总结讲话.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环境监察总队结合环境监察工作的实际情况,日前决定试行环境监察现场执法回单制度,并逐步向全市环境监察系统推广。  相似文献   

9.
沈阳市环保局立足当前形势,针对现有问题,推行"3×6+1"新型环境监察执法模式."3×6+1"环境监察执法模式基本含义是: "3"指环境监察大队要将队内执法人员组成三个执法中队,分别对应负责辖区内一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的每个排污单位都要落实责任人;"6"指三个中队每日至少重点检查6家企业;"1"指各执法中队每月要组织1次对排污单位的夜查或节假日抽查."3×6+1"环境监察执法模式秉承"主动执法,全覆盖监察,执法与服务并重,以执法促守法"的创新执法理念.目前已经形成了监察管理网络化、工作内容定量化、执法行为规范化和工作程序制度化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0.
环境监察,就是环境保护部门对管辖地区内的单位和个人行为进行监督,防止人为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处理管辖地区内各种环境问题的工作过程,是我国政府重要的环境保护手段。环境监察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执法人员的执法理念。目前,我国基层环境监察执法当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大部分是由于执法观念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所引起的。本文将分析我国传统环境监察执法的职责与理念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新时期的发展形势探讨基层环境监察的执法观念应该如何转变。  相似文献   

11.
新常态下环境执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存在程序不规范、执法手段粗糙、执法能力不足等问题,新《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监察执法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作为执法过程中收集环境犯罪证据、计算直接经济损失的现实需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能够为环境监察执法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本文分析了环境监察执法中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程序和内容,从工作机制、技术研发、队伍能力、信息公开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建立环境监察执法与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制度衔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环境监察工作对保护和治理环境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生产、人民生活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何在新形势下对环境监察工作作出新的调整,更有效地将环境监察工作执行下去,实现环境监察工作的“三个转变”是当前环境监察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笔者结合环境监察工作实际经验及当前环境监察工作现状,分析了新形势下环境监察工作“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13.
基层环境监察执法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了基层环境监察执法的现实意义基础上,针对当前基层环境监察执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对做好新时期基层环境监察执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经过25年的发展,深圳市的环境监察工作进入了快车道,队伍不断壮大、装备日益精良.然而,环境容量有限与发展经济的矛盾给环境监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深圳市环境监察支队通过构建高效的环境监督执法体系强化队伍建设以及运用综合手段强化对企业的管理,使深圳市环境监察工作更加严密、规范,环境执法能力和执法效能得到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信息化的介绍,结合我国环境监察执法的现状,集中阐述了环境监察执法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与迫切性.并重点介绍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功能特点以及目前在我国的建设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新常态下环境监察执法的难点和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一系列制度创新和实施举措创新将环境监察执法引入了新常态。在新常态下,环境监察执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体制、机制、模式、行动、制度层面尚存在一些难题。为克服这些难题,未来还应完善环境监察执法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搭建网络化的合作平台、健全行政执法与环境司法的沟通协同机制、在转变执法理念基础上进一步严格执法、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落实政府责任等。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基层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强化管理措施的研究,首先,分析基层环境监察执法中存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基层执法力度有待加强等不足。然后,给出基层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强化管理有效措施,其中包含加强监察队伍建设、创造良好执法氛围。最后,基层环境检查工作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要加强管理加大投入,进而推动我国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厘清环境监察和环境执法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区别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实施环境监察和环境执法分置的必要性,借鉴国外行政监察和我国纪检监察审计体制机制的经验,提出上收环境监察,确保"督政"的权威性;下移环境执法重心,赋予地方完整的执法权、强化督企是环境监察和执法的工作重点,并对此项改革措施能够达到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贯彻落实新《环境保护法》 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察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险废物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以及《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使危险废物的环境监察工作步入新常态。当前环境监察工作面临危险废物环境违法事件集中式爆发、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偏低、危险废物大量堆积等问题,本文从技术支撑缺乏、执法监管缺位、执法队伍能力建设薄弱等方面分析了危险废物环境监察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危险废物环境监察能力建设、危险废物专项执法检查、危险废物环境监察机制创新、强化宣传培训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使得全球生态持续恶化,遏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目的是通过政策层面来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环境监察是一种具体、直接的环境执法行为,是政策在微观层面的具体行为,是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实施统一监督、强化执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当前环境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力度,提升执法效能对深化环境管理法制化进程,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环境监察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环境监察执法效能提升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