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2006—2016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测算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泰尔指数探索其区域差异,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发现:近10年来,山东省整体绿色经济效率不高,呈现"稳定-波动-稳定"趋势;东部地区绿色经济效率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区域核心城市增长极作用不明显;高水平和较高水平绿色经济效率区域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较低水平和低水平绿色经济效率则更多表现为块状分布;山东省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扩大,其主要来源于区域内部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基尼系数、对数离差均值和泰尔指数对2006—2016年我国沿海11个省份的海洋经济增长差异进行分析,并基于空间收敛模型研究海洋经济生产率的收敛性。结果表明:2006—2016年我国各地区海洋经济生产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呈减小的趋势;全国、东海区域的海洋经济增长存在绝对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北海区域、南海区域海洋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收敛性;在引入海洋经济增长相关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后,全国、东海区域、北海区域的海洋经济增长存在条件收敛;对外贸易水平和固定资产投入强度是影响全国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0—2015年我国沿海11个省份的海洋资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并结合标准差椭圆、Tobit模型,分析了其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5年全国海洋资源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上变化幅度较为缓慢;全国海洋资源效率标准差椭圆总体呈现东北—西南的空间格局,海洋资源效率重心主要位于长三角地区;南部、中部、西部内部省际差异较大;陆域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优势、海洋产业结构水平是海洋资源效率提升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构建绿色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Moran's I空间分析方法,对2015年山东省108个县域的绿色化空间格局进行探究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绿色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大致呈现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格局;绿色化水平为低、较低水平型的县域,经济绿色化水平与社会绿色化水平有待提高;绿色化水平为高、较高水平型的县域,生态绿色化水平有待提高;山东省县域绿色化水平空间分布呈现较强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建立健全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是构建城市协调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基于Vague集理论测度2006—2020年北部湾城市群联动效应,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地理探测器对其进行差异分析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北部湾城市群联动效应水平稳步增长,空间上呈现“广东>广西>海南”的分布格局;其中,绿色生态水平最高,经济发展增速最快,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绿色创新3个维度与联动效应水平递增趋势相近;(2)从联动效应的区域差异来看,广东、广西、海南三地与北部湾城市群整体联动效应差异呈同向增长,且广东发展差异低于广西、海南;软环境对联动效应的驱动作用整体高于硬环境,科技带动力的驱动作用最高,资源驱动作用显著低于其他因素;北部湾城市群联动效应由多种驱动因素交互作用形成,双因子交互影响强度大于单因子驱动。  相似文献   

6.
采用复合指标方法对辽宁省14个省辖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辽宁省内城市化发展水平呈现高低落差大的格局.根据测度结果进行城市化发展水平类型划分,探讨了影响城市化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驱动力,主要包括资源禀赋因素、经济因素、经济全球化因素、城市基础设施因素、历史和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中国能源绿色消费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在构建能源绿色消费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综合测度了中国省域能源绿色消费转型水平,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能源绿色消费转型的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1)2000—2019年,中国能源绿色消费转型水平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区域间差异减小,区域水平格局形成“东中西”“北中南”阶梯式递增的空间分异特征。(2)地区间能源绿色消费转型存在显著的空间聚类特征,能源绿色消费转型水平冷点区主要集中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三省,热点区呈现从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向西北地区偏移的趋势。(3)城镇化水平、工业增加值和环境规制对能源绿色消费转型具有负向影响,政府行政能力有正向促进作用,科技创新水平呈现正负两种影响效果,且影响程度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8.
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与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研究了2004—2014年陕西省旅游经济时空演进格局演进规律。结果表明:陕西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程度不断增长并快速扩大,相对差异程度则平稳下降;在空间上目前呈离散分布,同时又表现出集聚趋势;旅游发展呈现中部发达、南北落后格局并较稳定。指出市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与区位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提出陕西省区域旅游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从旅游绿色增长、绿色财富、绿色福利3个维度,综合构建兼顾质量、效率与协调的旅游产业绿色发展理论框架,并运用熵权法、空间相关性分析、耦合协调度及地理探测器对中原城市群2015—2020年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上升,且内部表现出一定的协同演进态势;(2)区域上呈现“西部>中部>东部”的空间分布,形成了西部高值集聚和东部低值集聚的两极分化格局;(3)旅游产业绿色发展内部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与其综合发展水平基本吻合;(4)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旅游绿色生产、产业结构升级、旅游经济绩效、游客体验性福利对其产生显著影响,且作用程度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0.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为科学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提供重要决策支撑,对于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基于2006—2020年11个沿海省份的海洋经济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构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数,并结合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和Moran′s I指数等统计计量方法,揭示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空间关联性和动态演进特征。结果显示:(1)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东海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北海区和南海区,各省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正在缩小;(2)区域内的差异较大且没有明显改善,区域间差异呈现明显下降趋势;(3)短期内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同一层次中内部流动概率较高,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期向好趋势不变,时期越长向上转移的概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北京冬奥会助推了中国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冰雪旅游日益成为中国冬季旅游的主导业态,其可持续发展对健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百度指数,利用区域经济差异测算指标与地理探测器模型,详细梳理了北京冬奥会前后中国冰雪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1)时序演化方面,冰雪旅游网络关注度总体时序呈“倒V型”分布特征,具有4个峰值;网络关注度周时段呈现由“尖峰尖谷”向“尖峰平谷”的特征演变。(2)空间演化方面,省域尺度上,冰雪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分布态势,表现为自东向西逐渐衰减的空间特征;区域尺度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间的空间差异于第2周最为显著;区域内差异表现为中部地区集聚程度最高,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集聚程度最低。(3)影响因素方面,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数量、教育发展水平、网络发展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冰雪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演化格局的核心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体育因素和地理空间距离是次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贺亚锋  韩增林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10):880-883,F0004
以县域(含县、县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以及多指标分析法对2000—2009年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呈不断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现波动变化趋势。从空间上看,以2005年和2009年两个断面,研究发现中原经济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大致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发展格局。县域经济发展综合程度的高水平、中高水平县(市)主要分布在京广线以西的河南省中部、西北部地区、江苏省徐州市、山西省长治市和晋城市的大部分;中低水平和低水平的县(市)呈环状不规则分布于高水平、中高水平县(市)的外围地区。即河南省的南部、东部、东北部和西南部,安徽的淮北、亳州和阜阳,湖北的襄阳以及山东的菏泽等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产业生态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法,诊断我国287个地级市产业生态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产业生态化发展依赖工业化规模扩张与总量增长,导致产业环境系统资源配置低效;(2)产业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极不协调,仍有众多城市产业生态化水平较低;(3)产业系统具有俱乐部收敛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较强的正相关,生态环境系统分布较均衡,与产业系统发展存在"内在互补";(4)产业生态化水平基本形成"圈层+轴线"的空间结构,核心集中于中部地区,但呈现由东向西逐次递减的空间格局;(5)区域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区域分工与产业结构差异、区域产业梯度转移差异以及区域间环境管理力度差异是产业生态化区域差异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以我国中部六省为研究区域,利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区位商、相对发展率等方法,基于中部地区整体、省域、市域三种尺度分析了2000—2017年中部六省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经济差异,并运用GM(1,1)预测模型对中部六省未来的经济差异趋势做出预测。结果显示:①中部六省国内旅游相对差异与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入境旅游相对差异与发展水平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态势。②中部六省的国内旅游经济水平和发展速度整体较高,省会城市呈现独霸性发展特征,晋湘两省省内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空间分布呈圈层结构。中部六省入境旅游经济水平及发展速度整体较低,在皖赣两省交界存在集聚现象。国内旅游收入增长速度整体上大于旅游创汇收入的增长速度。③中部六省国内旅游发展差异在未来呈现递减趋势,而入境旅游的发展差异呈现不断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武陵山片区县域为研究尺度,基于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探析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特征与演变规律,并借助GWR模型对旅游经济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71个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绝对差异逐年上升,而相对差异波动下降的演变趋势。(2)2014—2018年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区数量下降,并呈西北和东北部明显高于其他区域的空间分布格局。(3)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3A级以上景点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公路密度、3星级以上宾馆数是影响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创新价值链的视角,将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活动分解为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过程,借助两阶段DEA模型对我国11个沿海省份2006—2016年的海洋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研发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研发效率远低于成果转化效率,创新研发效率水平不高是导致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海洋科技创新研发效率、成果转化效率和综合效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地区差异,且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流域内各区域的绿色发展问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基于2006—2020年黄河流域6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非期望Super-SBM模型对该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并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深入探究绿色发展效率的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处于波动上升状态,空间上呈现为上游地区>下游地区>中游地区的梯性差异;(2)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关联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理邻近效应,并表现出复杂的网络结构,但整体网络密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3)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关联网络包括净溢出、经纪人、双向溢出和净受益4个板块,关联路径以板块间为主;(4)城市间地理临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时空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经济发展水平与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对2003—2014年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关系进行定量评价,并对东北地区协调度的时空格局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序列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性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协调水平仍不高,其协调关系有待进一步提高;协调度的区域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扩大趋势。空间格局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总体上呈由低水平协调均衡格局向高水平协调不均衡格局演进的特点;空间分异上逐渐呈现"中间凸起,两翼偏低"的分布格局;南北方向上,由北向南形成三个协调度高值中心,并逐渐形成南强北弱的格局;省际间辽宁最高,吉林次之,黑龙江最差,且省际间不均衡状况也在加剧。  相似文献   

19.
绿色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在,对绿色化进行测度评价有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从而推动国家整体绿色化发展。基于绿色化的概念,以中国30省市为研究对象,以2015年各省市数据为基础,构建包含绿色财富、绿色压力、绿色治理的绿色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其绿色化水平进行测度和差异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绿色化发展水平较低,区域间差异较大;北京、上海、海南等的绿色化水平处于前列;中国省市的绿色化与经济水平、资源的分布具有相似性,呈现出沿海—内陆的空间性差异格局。  相似文献   

20.
基于空间计量分析原理,以中国30个省区为研究对象(不含台湾地区),对中国省际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从东往西依次呈现"循环经济发达地区—循环经济较发达地区—循环经济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梯形带状走向;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省际间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最后找到影响循环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