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絮凝-沉淀法对采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类比聚合氯化铝(PAC)、聚合氯化铝铁(PAFC)、聚合硫酸铝(PAS)、聚合硫酸铝铁(PAFS)、复合高分子絮凝剂(KD-11C)和生物絮凝剂6种絮凝剂对采油废水中含油量和悬浮固体(SS)含量的去除效果,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絮凝剂投加量、助凝剂投加量、温度、pH值和沉淀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各因素影响程度的次序及最佳絮凝处理条件。结果表明: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絮凝效果最好;影响絮凝效果各因素的次序为温度pH值絮凝剂投加量助凝剂投加量沉淀时间;最佳絮凝处理条件是絮凝剂KD-11C投加量为50mg/L、助凝剂PAM投加量为3mg/L、温度为60℃、pH值为7.5、沉淀时间为30min。  相似文献   

2.
为使酸性矿井水总铁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要求,将中和沉淀与絮凝工艺相结合,分析了CaO、NaOH、PAC等药剂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原水总铁浓度为466 mg/L、Fe~(2+)浓度为15.6 mg/L、pH=3.04的条件下达到同等除铁效果,采用CaO作为中和剂的投加量少于NaOH;在单独投加1 200 mg/L CaO的情况下,pH达到7.43,总铁及Fe~(2+)浓度分别降至5.7 mg/L和0.06 mg/L,总铁去除率达到98.8%;选用CaO投加量为1 000mg/L情况下的中和沉淀上清液(pH=6.26)进行絮凝强化处理,当PAC和PAM投加量分别为30mg/L和0.2 mg/L时,总铁浓度由11.8 mg/L降至0.28 mg/L。  相似文献   

3.
究了一种两性高分子絮凝剂P(DMC-NVP-FA)处理钻井废水的絮凝性能,确定了絮凝剂投加量,对处理后的废水絮体进行回用试验。试验显示,絮凝剂投加量为280 mg/L时,COD和色度去除率分别为88.46%和85.15%;回用絮体是1/8体积的量和絮凝剂245mg/L处理钻井废水,COD和色度去除率分别为92.86%和89.96%。结果表明,絮体回用是可行且有效的,在减少絮凝剂用量的同时提高了处理钻井废水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含藻高含盐杨埕水库原水藻类特征,采用聚合氯化铝(PAC)、硫酸铝(AS)、聚合硫酸铁(PFS)和氯化铁(FC)4种混凝剂进行混凝除藻试验,用图像法对藻类絮体的分形维数进行测定,分析混凝剂种类及投量、二氧化氯投加量等因素对混凝除藻效果及藻类絮体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杨埕水库夏季藻类种属相对较为单一,以小型色球藻、微小平裂藻、不整齐蓝纤维藻为优势藻类;4种混凝剂的除藻性能优劣依次为:AS>PAC>PFS>AC。在AS最佳投加量(以Al2SO4计)70 mg/L下,藻类的去除率为85.3%。此时,杨埕水库夏季藻类以藻类絮体分形维数值为1.54,形成的絮体密实且沉降性好。以AS为混凝剂,投加量为70 mg/L下,二氧化氯投加量为0.8 mg/L时助凝效果最好,藻类的去除率比单独投加AS时提高了6.3%,藻类絮体分形维数值为1.71,形成的藻类絮体更加密实。二氧化氯过量投加无益于藻类去除。  相似文献   

5.
用絮凝法对难降解的循环式准好氧垃圾渗滤液进行了处理,以垃圾渗滤液的CODcr去除率为主要考察指标,探讨了絮凝剂、最佳絮凝剂的投加量以及pH值等因素对这类渗滤液处理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最佳处理条件.结果表明,用硫酸亚铁的絮凝处理效果最好,当浓度为20%的硫酸亚铁投加量为0.7 mL/100 mL,pH值为10,与聚丙烯酰胺(PAM)的投加比例为2:1时,可使垃圾渗滤液的CODcr去除率达到60%,色度去除率达到40%,使渗滤液的CODcr从2654.6 mg/L降到977.8 ms/L,达到国家三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6.
采用絮凝沉淀法处理生活污水中的COD,考察了复合絮凝剂APAC中铝与凹凸棒质量配比、盐基度、污水pH值及复合絮凝剂投加量对除COD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将盐基度为80%的APAC絮凝剂配成2g/L的液体,在m(铝):m(凹凸棒)为2:1、投加量为8 mL~10 mL、污水pH值为4~12的优化条件下,对实际生活污水中COD的去除率高于60%,出水中COD含量低于140 mg/L。同时比较了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复合絮凝剂与PAC絮凝剂对实际污水的去除COD效果,结果表明,APAC的净水效果明显优于PAC。  相似文献   

7.
以高浓度铜镍废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传统絮凝和加载絮凝工艺,探究了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投加量、回流污泥量对出水效果、污泥的脱水性能和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载工艺比传统工艺处理效果更好,更节省药剂投加量,对药剂投加量的波动变化适应性更强;PAC的投加量对同种工艺下污泥CST值的影响明显,传统和加载絮凝两种工艺中,不同PAC投加量对应的CST差值最大分别达到9.4 s和8.6 s;不同APAM投加量下,加载工艺产生的污泥CST值总体比传统工艺的小8~9 s,表明加载工艺的污泥脱水性能普遍优于传统工艺;药剂投加量相同时,加载絮凝工艺得到污泥的沉降性能比传统工艺更好;结合出水效果、污泥脱水性能、污泥沉降性能和处理成本,确定采用加载工艺处理铜镍废水,其最佳工艺条件为:PAC=20 mg/L,APAM=4 mg/L,污泥回流量=100 mL。  相似文献   

8.
采用铁镁改性粉煤灰絮凝剂絮凝沉淀得到光合细菌和小球藻絮凝颗粒,然后通过颗粒化菌藻系统进行了缓流微污染水体原水净化处理,优化了絮凝剂投加量,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菌、藻比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液(藻液)中絮凝剂质量浓度达到500 mg/L以上即可使光合细菌和小球藻絮凝率均超过94%;光合细菌、小球藻絮体颗粒总投加量为0.5%(体积比),HRT为48 h,菌/藻比(体积比)为1:1时,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9.86%~62.16%、61.35%~63.72%、76.98%~79.42%和65.48%~68.32%,出水中COD、氨氮、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为1.75~4.31 mg/L、0.18~0.59 mg/L、0.30~0.96 mg/L和0.05~0.09 mg/L,系统具有稳定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增强饮用原水中藻类的混凝去除效果,以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为对象,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考察了壳聚糖(CTS)投加量、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pH值及CTS和PAC的投加顺序对CTS联合PAC混凝除藻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为45~55μg/L)的最佳条件为:CTS 0.40mg/L、PAC 1.19mg/L、原水pH值7.5、CTS和PAC混合均匀后投加,该条件下模型预测叶绿素a去除率为96.1%(实测值为95.7%);混凝去除水华鱼腥藻(叶绿素a含量为80~90μg/L)的最佳条件为:CTS 0.25mg/L、PAC 2.00mg/L、原水pH值7.9、先投加CTS后投加PAC,该条件下模型预测叶绿素a去除率为97.9%(实测值为97.0%).当原水pH值9.0时(模拟高藻原水的碱性环境),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的最佳投药顺序均为CTS和PAC混合均匀后投加,实测叶绿素a去除率分别为94.9%和95.3%;混凝铜绿微囊藻的药剂方案为CTS 0.40mg/L、PAC 2.00mg/L,药剂成本为0.0215元/m3,混凝水华鱼腥藻的药剂方案为CTS 0.24mg/L、PAC 2.00mg/L,药剂成本为0.0149元/m3.  相似文献   

10.
采用絮凝沉淀法对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进行了处理,探讨了絮凝剂种类、絮凝剂投加量、絮凝剂和助凝剂的配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FeSO4,Al2(SO4)3,PAC和PAM这几种混凝剂对所处理废水的COD和UV254都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其中FeSO4和PAM联合使用时的处理效果最好。在FeSO4投加量为400 mg/L,PAM投加量为6 mg/L,pH为7.7的条件下,废水的COD从3790 mg/L降到606 mg/L,去除率可达84%,UV254去除率达到52%,大大降低了垃圾渗滤液后续处理的负荷,为垃圾浓缩液的初步处理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1.
高铁酸盐对2种水源水中藻类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研究了高铁酸盐对深圳2种原水水中藻类的去除效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处理以小球藻为主的东湖水时,单纯PAC混凝就可有效地去除水中的藻类,藻类去除率均在95%左右.在处理含藻量多,以颤藻为主的铁岗原水时,单纯PAC混凝除藻效果不理想,投加少量高铁酸盐进行预氧化,再投加PAC混凝,可使水中藻的去除率提高10%~20%,去除率高达97.85%.而且用高铁预氧化除藻法明显优于传统预氯化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高铁酸盐预氧化对颤藻去除效果及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深圳市铁岗水库水源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与单纯投加聚合氯化铝(PAC)相比,研究了高铁酸盐预氧化对铁岗水中颤藻(Oscillatoria)的去除效能,藻类去除率高达97.85%。证明在处理较难去除的颤藻时,高铁酸盐与PAC联用,可显著提高对藻类的去除效能,初步研究了预氧化方法对水中颤藻去除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磁性离子交换树脂对原水中有机物去除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磁性离子交换树脂(MIEX)预处理原水中有机物的中试试验结果表明,MIEX技术可有效地去除原水中的有机物,对UV254,DOC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82%、66%和50%,MIEX预处理可以有效强化混凝沉淀对有机物、藻细胞和浊度的去除.与常规工艺相比,在混凝剂聚合氯化铝投加量降低56%时,该工艺对UV254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90%和71%,对藻细胞数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99%和95%.对溶解性有机物分级和分子量分布的测定表明,MIEX预处理主要去除混凝沉淀无法有效去除的小分子区间的亲水性和疏水性有机物,可以有效控制消毒副产物的产生,MIEX预处理与混凝沉淀联用工艺出水的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和卤乙酸生成势(HAAFP)比原水降低了88%和87%.  相似文献   

14.
新型絮凝剂PPFS的制备及其絮凝性能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基于固体聚硫酸铁(PFS)的制备方法,研究了固体聚磷硫酸铁-PPFS-的实验室制法,并对比了PPFS、PAS-聚硫酸铝-、PFS对Cu2+、CODMn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在制备条件下,P/Fe 为0.3:1的PPFS溶解性好,对Cu2+、CODMn的去除率明显优于PFS、PAS;P/Fe为0.4:1的PPFS 总Fe量、碱度及对Cu2+、CODMn的去除率均低于P/Fe为0.3:1的PPFS.  相似文献   

15.
以原水中常见的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联合硅藻土与聚合氯化铝(PAC)强化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效果.考察了PAC和硅藻土的投加量、溶液pH值、天然有机物腐植酸(HA)对藻和浊度去除的影响,并用zeta电位分析方法对混凝剂的静电中和能力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硅藻土具有良好的助凝作用,投加其有助于改善絮体的沉降性能,提高铜绿微囊藻的混凝去除效果,PAC为6mg/L,pH值为7~8,硅藻土投加量为30mg/L时,叶绿素a(Chl-a)去除率可达96%,剩余浊度低于0.9NTU. HA存在会明显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混凝去除,当HA浓度大于1.0mg/L时, Chl-a去除率大幅度下降同时剩余浊度明显上升,硅藻土的投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3种混凝剂(三氯化铁(FeCl3)、高效聚合氯化铝(HPAC)、聚合氯化铝(PAC))对滦河水进行强化混凝中试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混凝剂成本条件下,采用常规处理工艺时,PAC和HPAC对浊度的去除效果都很好,HPAC对CODMn和UV254的去除效果最好。在滦河水正常水质期,不同的投加量均能使出水浊度和CODMn达到《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夏季同一时期3种长江原水浊度和氨氮较低,中央沙库区原水藻类和高锰酸盐指数较高。有机物图谱分析表明,3种原水中多以苯系物、酞酸酯类等小分子有机物为主,浓度均比较低。混凝剂硫酸铝、聚硫氯化铝和聚合硫酸铝铁对于同种原水浊度的去除效果比较接近,其中聚合硫酸铝铁略好。对于陈行水库原水和青草沙库区原水,硫酸铝的最佳投量为30 mg/L,对于中央沙库区原水,在增加硫酸铝投量或改变混凝剂种类的情况下均难以达到良好的混凝效果,而预加氯工艺可有效改善其混凝效果,提高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8.
高铁酸盐去除水中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含藻类水采用高铁酸盐强化混凝去除消毒副产物及其前体物的影响因素与预氯化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 :投加 0 .42、0 .84、1 .40mg/L的高铁酸盐再与 30mg/L的聚合铝联用 ,对TOC为 6 .2mg/L的含藻类源水强化混凝的TOC去除率分别为 2 9.8%、32 .6 %、33 .5 % ,比单纯投加 50mg/L的聚合铝都高 ,显示高铁酸盐在一定用量范围内用量越大 ,强化混凝对TOC的去除率也越高 ;当高铁酸盐投加量一定时 ,水样的 pH值在 5~ 6之间时 ,强化混凝对TOC的去除率最高 ;高铁酸盐强化混凝的效果比预氯化好 ,并且产生THMS的量明显比预氯化少 ,是一种可取代预氯化对含藻类水处理的新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