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生态保护学经历了自然保护和生态保护两个阶段。生态保护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对生态有意识的保护,属于环境科学和应用生态学,包括自然保护、农村生态保护、城市生态保护。科学基础包括生态学、农村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等,但专门的学科基础是恢复生态学。学科体系中生态监测与调查是基础,生态系统健康及生态评价是关键,生态工程与生态恢复是重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是古代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与理性思考,是传统文化丰富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自然本体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审视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给予自然以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至将其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本体。因而,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的客观性相对于人类的能动性要重要得多。2.生态伦理意识。从自然生态的本体意识出发,很容易萌生出对自然界及其存在的爱惜观念。儒道两家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自然界及其存在的价值意义,对人类活动做出了道德限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生态伦理意识可称得上最早的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仲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韦清琦 《绿叶》2013,(4):48-54
生态女性主义通过对人类中心与男权中心的双重批判.进而推导出一切所谓的”中心”都是压迫结构的渊薮.因而女性主义在谋求自身的解放时,一定要寻找自己的同盟军: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抛弃狭隘的主宰自然的意识,”走出欧洲中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的藩篱”。同时.在更宽泛的意义上,生态女性主义超越了性别问题,更为关注社会的公正和正义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一种正在生成和发展的文明范式。它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个高级阶段。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经济模式是生态经济,这种经济把人类的经济系统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强行把生态系统纳入人类的经济系统。生态文明强调人类整体利益的优先性,倡导全球治理和世界公民理念。突显自然的整体性及其内在价值的有机自然观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价值理念。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既关注人的权利(特别是普遍人权),更强调关怀与责任,倡导和谐与理性消费。  相似文献   

6.
关于大庆市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是社会、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全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对大庆市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对立的统一体。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相协调‘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当前发展和长远进步、我国是一和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后工业化的前期‘既需要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又面临着加快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在汲取产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已构成严重威胁这一历史教训l的基础上.我国要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进步.必须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一、实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l、实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8.
桑景拴 《环境教育》2010,(10):55-55
自然可以没有人类,人类不能没有自然。人类必须摆正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同自然万物和谐地共处,才会得到自然界的长期哺育和呵护。对于草原鼠害之类的生态灾害事件,运用任何物理的、化学的措施和手段,都只能是治标而不能治本。  相似文献   

9.
蒋志刚 《绿叶》2013,(10):78-82
网络的出现为建设一个高效率、节约型的生态文明社会创造了条件,便利了公众参与,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资源消耗与环境问题。生态文明是以人类价值为核心的文明,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推展和实现生态文明.将是我们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刘蓓 《绿叶》2012,(5):58-61
与传统的自然文学相比,生态文学创作和研究注入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它的首要宗旨不再是歌颂自然,而是对环境危机作出积极回应。发展中国当代的生态文学,不应只限于以"歌颂自然"为主旨的文学创作,我们还需要揭示人类对自然系统的过度干涉有着潜在的灾难性影响,用文学的方式揭露、反思和批判人类对自然的错误态度,以多种题材传达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主义认识,从自然题材的散文诗歌和荒野小说拓展到都市文学、科幻小说等。  相似文献   

11.
刘仁胜 《绿叶》2013,(4):12-19
生态文明是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一种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入手,同时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解”。  相似文献   

12.
刘洪 《环境教育》2023,(5):46-49
<正>“生态人”的培养需要根据不同学段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以期通过这种整体性、连贯性、一体化培养路径,输送更多为未来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的新时代“生态人”。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的发展危机,人的发展危机又源于思想和观念的危机。培养新时代“生态人”,需要教育发挥关键作用,让下一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态价值观,重塑人性,让其关心关爱地球,重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3.
郑也夫 《绿叶》2010,(4):40-43
真正的现实是完全彻底的患难与共——大哲学家怀德海提出的依存哲学是生态伦理学的重要基础,但它找不到一个支点。尊重其他生物并不是自然的天赋.放弃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出自于理性,实质还是人类中心论,这不仅找不到坚实的道德支点.反倒暴露了环保主义者的”囚徒困境”。以往坚硬的东西都没了,需要当代人给当代人去造一个道德,这简直是开玩笑!我们根本造不出一个坚硬的,这就是当代环保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王忠静  黄草 《绿叶》2010,(5):24-26
中国现有八万多座大大小小的水库和五万多座水闸,分布在东西南北多姿多彩的河流上。维持河流的生命,既不能人类中心主义——河流须优先满足人类供水、防洪、发电、航运、娱乐等需求.又不能激进环保主义——恢复河流的原始状态、禁止人类任何开发。实践证明,若能积极利用科学理论和技术寻求和确定河流健康的基准点,变常规调度为“生态调度”——为人类生活留出足够的水、为社会生产留出适量的水、为生态良性维系留出基本的水,就可能实现河流健康与水资源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学是在全球性环境危机的背景下,伴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而孕育、诞生的一种新型文学形态,同时也是生态学向文学、文学向生态学相互扩张渗透的产物。它以语言艺术构筑的形象抒写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表达人类应有的对待自然的伦理信念、情感态度及行为规范,引领人们进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6.
成都市可持续发展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定量测度区域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都地处我国西部,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桥头堡”,对西部地区的发展起着示范、先导、辐射和带动作用。采用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模型对成都市各类土地面积进行量化,具体计算出成都市的生态承载力、供需结构。计算结果表明,2003年其人均生态足迹超过了它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经济系统存在生态赤字,必须采取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减少生态压力,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正人类社会必须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这已经成为共识。无论这是生态危机逼迫之下不得已的功利性选择,还是人类新意识的主动觉醒,建设生态文明,都离不开价值观的转变——不改变把自然当作工具的观念,不改变以经济增长论为主导,以消费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价值体系,文明的转型不可能实现。而价值观,是内化到我们每个人血液、骨髓里的东西,它具体可感又无形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新疆生态损失结果为依据,论述了自然利用与生态效应的关系,用生态学观.点解释了生态损失的含义,并对生态损失特征和自然利用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试论生态补偿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良海 《四川环境》2006,25(6):40-43,48
作者在对国内主流生态补偿观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认为生态补偿是出于维护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由生态环境资源的享用人为必要的养护行为或本着公平享用公平负担原则,就其受益承担相应义务,以及相关制度保障的总称。论述了生态补偿的立足点是生态环境,生态补偿的实质是实现人类成员在生态责任和生态利益上的重新分配。  相似文献   

20.
以生态保护工作的实际行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物质精神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