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夏季炎热最容易出现的疾病就是中暑,其实虽然现在刚刚入夏,但是很多人已经感觉到夏季的炎热。出去游玩的人也不少,此时如果不注意高温很容易因为季节变更导致中暑。中暑早期症状有哪些1.先兆中暑的症状为:大量出汗、口渴、明显疲色、四肢无力、头昏眼花、胸闷、恶心、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体温正常或略高,一般不高于37.5℃。2.轻度中暑有面色潮红、胸闷、皮肤干热等,或早期呼吸循环衰竭症状,如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  相似文献   

2.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是发生中暑的常见诱因。先兆中暑症状 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  相似文献   

3.
炎夏酷暑 ,常有人因劳累过度疲惫不堪 ,头昏头痛而中暑昏倒。一旦中暑 ,症状十分严重 ,表现为热痉挛、热衰竭等 ,并伴发脏器功能衰竭 ,波及呼吸、循环系统的重要脏器 ,抢救不及时会危及生命。1 轻中度中暑者对轻度中暑者 ,要将患者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静卧休息 ,解开或脱去工作服。降温时让病人感到凉爽舒适为宜 ,并喂服凉盐水或含盐的清凉饮料等 ,有条件的可补充些生理盐水 ,葡萄糖液和氯化钾。对肌肉痛性痉挛的不需要按摩 ,否则会使其疼痛加重。应及时补充钠、氯、钾、镁等电解质。2 重症中暑者对重症中暑者的抢救目的 ,除保命外 ,还应…  相似文献   

4.
刘旸 《劳动保护》2012,(8):104-105
积热成疾——中暑 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人的机体发生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从病情的差异来区分的话,中暑可以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3类,其中重症中暑又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3型.  相似文献   

5.
夏季如果大量出汗、口渴,感觉全身有疲乏感,或头晕、胸闷,或记忆力不能集中,四肢发麻,有恶心感,这就是中署的先兆.中暑先兆一般不需要使用降体温西药,可到药店自选一些祛暑类中成药,但要注意对症选药及服用方法.以下便是常见的几种:  相似文献   

6.
夏季,从事高温作业的工作者身体一量受到干热高温、高湿、热辐射及热射线等有害因素危害,就有可能发生职业性中暑。职业性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和日射病四种。体温调节功能失常,大量热量积聚体内为“热射病型”,表现是皮肤干燥、烧灼、体温上升、脉搏和呼吸加快、头疼、头晕、恶心等。水盐代谢发生严重障碍的“热痉挛型”,表现为四肢和腹部肌肉抽筋、大量出汗、口干、头昏、头痛,一般说来体温并不升高。中暑严重者伴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称“循环衰竭型”。还有一种比较严重的中暑类型叫“日射病”,…  相似文献   

7.
正中暑是高温环境下,机体体温调节机能障碍或水盐代谢紊乱导致的疾病。本文主要介绍导致中暑的致病因素、易发生职业中暑的作业、中暑的表现、职业中暑诊断要点、职业中暑的预防、中暑的紧急救护知识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一、高温作业中暑的病理现象 盛夏酷暑,高温条件下劳动、工作的人员,由于体力透支较大,极及造成中暑现象。在高温季节里或高温环境中劳动和工作,能引起一系列人体生理变化,皮肤血管扩张、皮肤温度升高,心脏输出血量增加。这些变化中以加强散热,但如还不能满足机体散热的需要时,体内将有热量蓄积,可能引起人的中暑。  相似文献   

9.
罗时 《劳动保护》2014,(7):89-91
<正>高温作业引发的中暑,是我国规定的职业病之一。为预防中暑,各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就要了解高温作业中暑的原因及症状,以加强相应的防暑管理措施,并掌握中暑患者的现场处置原则。因高温作业引发的中暑,是我国《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疾控发〔2013〕48号)规定的职业病之一。GBZ 41-2002《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规定,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  相似文献   

10.
1.重症中暑的临床表现重症中暑者的症状是而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湿冷或皮肤干燥无汗,血压下降、脉搏细弱而快,甚至出现突然晕倒或痉挛,体温高达40℃以上。重症中暑根据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热射病(包括日射病)又称中暑性高热,多发生于处于高气温、强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的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发病较急。其原因是由于人体产生的热量和获得的热量超过散发的热量,致使体内不断蓄热,体温不断上升,体温调节功能衰竭。患者高烧,很快昏迷不醒、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肛温达41℃以上,甚至高达43℃。此病开始时大量出汗,然后无汗伴有皮肤干热发红。热射病病情危急,死亡率高。热痉挛是工人在高温、强热辐射或太阳  相似文献   

11.
中暑分为两种:阳暑和阴暑。另外,还有真假中暑之说。那么,针对不同的症状,服用哪些中成药呢?假中暑,用十滴水夏天的高温常会“逼着”人们吹空调、喝冷饮,甚至洗冷水澡,在炎热天气下,人体毛孔开放,一旦这些纳凉避暑的方式过了头,很多人就会“假中暑”。除了和“真中暑”相同的发热症状,还会有畏寒头痛、鼻塞流涕、四肢酸痛,或伴有呕吐、腹泻等表现,中医学称之为“阴暑”。这时候可以使用十滴水来治疗。  相似文献   

12.
肖军 《劳动保护》2009,(8):112-113
在高温季节或高温环境中工作,会引起人体生理的一系列变化,如皮肤血管扩张、皮肤温度升高,心脏输出血量增加等。这些变化有利于加强散热,但若机体散热的需要过强,超出散热能力,体内将有热量蓄积,从而引发中暑。  相似文献   

13.
中暑分为两种:阳暑和阴暑。另外,还有真假中暑之说。那么,针对不同的症状,服用哪些中成药呢?假中暑,用十滴水夏天的高温常会"逼着"人们吹空调、喝冷饮,甚至洗冷水澡,在炎热天气下,人体毛孔开放,一旦这些纳凉避暑的方式过了头,很多人就会"假中暑"。除了和"真中暑"相同的发热症状,还会有畏寒头痛、鼻塞流涕、四肢酸痛,或伴有呕吐、腹泻等表现,中医学称之为"阴暑"。这时候可以使用十滴水来治疗。  相似文献   

14.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机体体温调节机能障碍或水盐代谢紊乱导致的疾病。因高温作业引发的中暑,是我国《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规定的职业病之一。中暑的发生与周围环境气温密切相关,当环境温度超过34℃时,尤其是伴有高气湿和热辐射,更易发生中暑;中暑的发生还与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  相似文献   

15.
轧钢车间是典型的高温车间,为了提高防暑降温工作的针对性,以取得更佳的效果,每年在夏季到来之前,我们都要对车间的生产环境的气象特点、工人的健康状况、易发生中暑的工种及原因等,──进行调查研究,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几年来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我们轧钢车间防暑降温工作的重点,应针对以下情况: 1.轧钢工人中暑者以20~25岁的年青人为多。因他们接触高温作业时间短,热适应差,加之青年人好玩,不注意休息。 2.诸工种中暑者中,以轧钢工为多。因其接触热源时间长、岗位辐射热强、体力劳动强度较大。 3.有中暑史者易再次中暑。可能是这些人的体…  相似文献   

16.
《劳动保护》2014,(6):I0012-I0012
<正>安监总厅管三[2014]4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甲醇是一种有毒危险化学品,易经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对人体产生健康危害,可致视神经损害,引起失明,急性中毒表现为头痛、眩晕、乏力、嗜睡和轻度意识障碍等,重者出现昏迷和癫痫样抽搐,甚至死亡。近年来,部分烟花爆竹生产企业用甲醇代替乙醇进行亮珠制造、点尾药调湿等生产作业,由于职业卫生条件不达标、防护措施不到位,导致一些作业人员中毒甚至个别人员失明。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切实保护烟花爆竹生产作业人员健康,各地区要充分认识甲醉的毒性危害,高度重视职业健康保护工作,组  相似文献   

17.
<正>热射病,又称中暑,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高。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  相似文献   

18.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除了高温、烈日暴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  相似文献   

19.
<正>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对于这次的爆炸企业及当地监管部门而言,防范事故,不缺"先兆"的提醒。一而再的事故证明,每一次的疏忽和侥幸,都不啻是为安全生产"埋雷"。现今,公众的生产、生活已经越来越难以离开化工产品,比如化工纤维做成的衣服、橡胶轮胎等。  相似文献   

20.
中暑是人们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工作所引起的体温调节障碍、水盐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 1.野外人员中暑的常见原因野外地勘人员发生中暑,以7月份为甚。从一天的时间来看,上午10点钟到下午3点钟这段时间容易发生中暑。夏季室外日光直射下的辐射强度约62.80J(1.5卡)/(cm~2·min),即等于人能耐受的强度。一般来说,气温超过34℃,就可能发生中暑。地勘露天作业人员,出于长时间在炎热的阳光曝晒下工作,不仅受日光直射,而且还受到地面上大量物体的高温二次辐射,同时夏天相对湿度又大,特别是在荆棘丛生的山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