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以物质封闭循环流动为基本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经济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介绍了开远市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并提出了措施。  相似文献   

2.
理性“经营环保”与实现“循环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环境保护理念。所谓循环经济,一般认为它是环境和经济密切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内在运行机理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规律和方式,用绿色经济运行模式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使整个生产、经济和消费过程不产生或少产生废物,在物质不断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以物质封闭循环流动为基本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钢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迈进21世纪所直面的经济新态势,循环经济所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这就是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将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尖锐的冲突。由以上循环经济的概念可以看出,钢铁企业作为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户,充分运用循环经济的思想,在...  相似文献   

4.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最佳模式,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理论思索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李康 《环境科学研究》2007,20(1):114-117
循环经济是对近现代人类社会长期、大规模、高强度、未善待大自然的开发活动导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逼近其耐受极限而进行反思的产物.从经济-社会-科技-自然多元复合人工自组织系统角度,研究了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指出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组织结构协同基础上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梯级利用,是集约经济的高级形态和理想模式.针对循环经济包含的若干属性特征,论述了5个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守恒与平衡、循环与协调、互动整合与倍增效应、聚集经济与产业集群、生态学基本原理应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并就生态工业系统规划设计涉及的基本方法、关键环节、人力投入等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21世纪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是传 统社会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症结。为解决这一矛盾,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模式和战略,而循环经济就是目前国际上反映这一思潮的一种战略模式。循环经济的基本趋向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转向。 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实践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使人们产生了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愿望,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的经济形…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物质循环的角度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指出尽管现行经济体系中物质循环的比率很低 ,但由人类促动的物质循环量较之自然循环却很高。只有大力提高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率 ,同时减少人类促动的物质循环量 ,才能有效降低生态失衡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的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着规划欠科学、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循环经济是遵循生态学规律,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在小城镇建设中应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湖南望城县的实际情况,对望城县20家企业循环经济开展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  相似文献   

9.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最佳模式,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  相似文献   

10.
从物质循环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从物质循环的角度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指出尽管现行经济体系中物质循环的比率很低,但由人类促动的物质循环量较之自然循环却很高。只有大力提高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率,同时减少人类促动的物质循环量,才能有效降低生态失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浑南新区拟用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理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为切实做好新区创建环保样板城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将发展循环经济的观念注入全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之中,从根本上解决浑南新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发展。以园区内主导优势产业的物质、能量的资源化利用为基础,以生态产业链为主线建立园区的生态工业,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2.
广州城市生态系统能值分析研究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3  
本研究应用H.T.Odum创立的最新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从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观角度对广州城市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通过一系列能值指标,定量分析了系统的基本生态流,评价了广州城市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其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3.
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   总被引:120,自引:5,他引:1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是当今环保战略的3个主要发展方向,三者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明确的理论、实践和运行方式.笔者在对三者的内涵作了简单介绍之后,着重从理论上探讨环境管理延伸到企业、企业群落和国民经济一切相关领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提出并论述了生态工业与循环经济的前提和本质是清洁生产,从优质资源、生态和环境总量保有量的角度探讨了循环经济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生态学原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随着循环经济模式的提出和清洁生产理念的倡导,生态工业园成为工业园发展的未来方向。本文重点阐述了国内外生态工业园的类型以和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生态工业园目前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温州合成革产业,通过分析合成革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企业内部推进清洁生产、企业之间延伸产业链、行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生态村建设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及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作用。从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三个方面讨论其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17.
南海生态工业园区的生态规划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生态工业园区的生态规划 ,以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通过园区的景观生态规划、工业生态系统规划和生态管理规划等措施 ,达到构建可持续性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工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镁砂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探析——以中兴矿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镁砂生产是污染大、高耗能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及固体废物。以辽宁中兴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例,介绍镁砂企业如何实施循环经济理念,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使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  相似文献   

19.
邯郸市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政府决策、企业经营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现行会计制度与科学发展观的矛盾凸显,建立企业环境会计,可推进企业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社会信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邯郸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