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湖南省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和减灾对策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自然灾害灾情受到灾害系统脆弱性和致灾因子风险性的共同作用,而脆弱性是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影响因素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耦合的产物。同一致灾强度下,灾情随脆弱性的增强而加重,降低灾害脆弱性可减轻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灾害脆弱性的研究对防灾抗灾具有重要的意义。洪涝灾害是湖南省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根据长时间序列的气象资料和经济统计数据,选取7项指标,应用数学模型来综合评估湖南省洪涝灾害的脆弱性.揭示洪涝灾害脆弱性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洪涝灾害脆弱性总体水平较高,并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通过相关分析,表明这种分异规律与实际洪涝灾害情况具有一致性,说明本研究对该区防洪抗涝决策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最后针对影响洪涝灾害脆弱性的因素和成灾机制,提出一系列可持续的生态减灾工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2.
湖南鼎城农业旱灾脆弱性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农业旱灾的形成是降水不足或不均与农业生产系统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承灾体脆弱性的高低会起到“放大”或“缩小”灾情的作用,降低承灾体的脆弱性是抗灾减灾的主要和有效途径。选择湖南省鼎城区为研究区,发现在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相似,即致灾强度相似的两个年份(1988年和2001年),粮食因灾损失量前高后低。通过建立包括作物需水亏缺指数、耕地的灌溉便捷指数、耕地平坦指数、耕地生产投入指数等7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1988年和2001年该区的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区的承灾体脆弱性明显降低,分析其原因,发现作物结构调整(中稻播种面积比例的适当增加)、耕地条件和生产力的改善、利用灌溉条件能力的提高有效地降低了该区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减小了粮食生产的因灾损失。为致灾因子相似、承灾体脆弱性不同会“放大”或“缩小”灾情提供了实证案例。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改变了洪涝灾害风险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的脆弱性,相应地,洪涝灾害的风险也随之加大了。在这种大环境下,采取合理可行的防洪减灾对策来降低洪涝风险就变得非常重要了。笔者认为应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对策,工程措施方面主要包括提高防洪堤的防洪标准、提高城市排水能力、提高城市广场和绿地的占地面积、铺设楼顶蓄水池和地下蓄水池,非工程措施方面主要包括做好防洪规划、加强防洪评价,进行洪涝灾害风险分析,加强洪水预报预警工作,普及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  相似文献   

4.
沿海区域自然灾害脆弱性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海地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特殊的地理位置、高度集中的人口和财富也决定了其面临灾害具有较高的脆弱性.本文在讨论脆弱性内涵的基础上,理清了脆弱性、风险与灾情的关系,总结了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估的三种方法:基于历史数据、指标体系和实际调查的灾损率曲线.与国内依赖指标体系评价脆弱性不同,文章采用演绎法,据历史灾情参考全球尺度灾害风险评估国际计划的基本思路做灾后脆弱性的评估.在不考虑自然因素的前提下,采用相关分析方法找出影响自然灾害脆弱性的社会因素,结果表明:人口密度、人均产值、地均GDP三要素与脆弱性间具备显著的相关关系.最终,对沿海区域自然灾害脆弱性的特点进行研究,探讨了该区域宏观脆弱性的区域分异规律,并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旨在从人类社会本身找出灾难根源,为灾害保险和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怀化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该地区1996年7月发生了城市特大洪涝灾害,本文概述了该地区96.7城市洪涝灾情,并以区域灾害系统论为指导,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能力和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等方面,对这次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煤春主要成因是:(1)易洪涝的山丘区环境;(2)96.7降雨强度大,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的异常雨情和高洪峰水位,流量的异常水情;(3)城市防洪标准低,水利水电防洪效益差和抗洪  相似文献   

6.
洪涝灾害是制约区域粮食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子之一。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情景分析技术从降水、土地利用、人口、GDP等方面构建复合情景;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巢湖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巢湖流域洪涝灾害危险性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减小;合肥市区的洪涝灾害易损性最大,和县的易损性最小。巢湖流域东南部洪涝灾害风险最大,西南部的大别山区风险较小,随着重现期的增大,流域的洪涝灾害风险也逐渐增大。模拟灾害发生的情景,并分析不同情景下的洪涝灾害风险,更能体现洪涝灾害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为流域防洪战略决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快速准确的预测洪涝灾害各项损失是开展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而预测技术和方法则是洪涝灾害损失预测的核心与关键。从灾害风险构成因素和数据易获取性2方面构建了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分别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应急能力4个方面选取了13项损失评估输入指标,提出基于高斯过程回归模型的洪涝灾害损失预测方法,并应用于重庆市洪灾受灾人数、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的预测。实例表明,高斯过程回归方法对上文提到的3种损失情况预测结果的残差平方和分别为0.99、0.1、12.67,拟合精度分别达到99.85%、99.97%、96.1%,相较于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等方法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区域洪涝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大自然灾害的恢复重建的时间长短与灾害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大小直接相关,因而影响灾害造成的总损失。因此评估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是灾后制定减灾政策的重要内容。投入产出模型是灾害经济影响评估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基于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结合湖南省经济状况和救灾政策,以月为时间间隔,模拟了1998年湖南省经济在洪涝灾害后的恢复情况,并用建筑业灾后恢复数据进行了比较验证。模拟结果表明在洪涝灾害中湖南省的间接经济损失为17846亿元,占直接经济损失的39%。不同部门灾后恢复模拟结果有利于制定减灾战略、优化救灾和重建资源的分配,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经济系统的冲击。尽管该模拟结果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投入产出模型在模拟灾害间接损失影响及恢复重建期的预估上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的洪涝灾害受全球尺度和流域尺度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球尺度因素是指全球性的气候异常,流域尺度因素是指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人类对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现阶段所采用的治水对策,即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不能彻底根治水患。通过系统分析湖北省水患原因和治水对策,提出以洪涝灾害承灾区的受因人口和受因财产的总数定量地表示洪涝灾害灾情的指标,该指标与灾情的对应关系明确且简明易得,为治水对策提供了更合理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提高洪涝灾害承灾区的城市化水平、鼓励抗洪新技术和新机制的开发利用以及加强溃堤后的应对策略研究”等治水对策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洪涝灾害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重点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的趋势下,未来雄安新区是否会发生历史上曾多次出现的严重洪涝,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本文通过整理地方历史文献中的洪涝灾害记录,建立雄安新区1949—2018年洪涝灾害灾情数据集,分析了过去70年洪涝灾害事件及其影响等级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1960年以来的降水观测数据,利用logit估计方法,分析了不同时期各种影响因素对于洪涝灾害发生及灾害等级的边际效应,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的极端降水增量情景下,雄安新区内涝灾害事件及高等级洪涝发生的风险。研究发现:①雄安新区最近70年有39年发生过洪涝灾害。但从时间变化特征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灾情等级显著降低。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发生频次最高的安新县平均2年发生1次,最低的容城县平均10年发生1次。②日最大降水量(或连续最大降水量)、主汛期降水量是影响洪涝灾害发生的最重要降水指标。水利设施对控制洪涝灾害发生的效果显著,地形因素的影响也十分明显。而因洪致灾是导致高等级洪涝灾害事件发生的决定性因素。③在现有水利设施条件下,安新县遭受现50年一遇(177 mm)、雄县遭受100年一遇(208 mm)日最大降水时就可能发生内涝灾害,起步区所在的容城县即使现日降水极值再增加30%,也不大可能发生。④本地极端强降水不足以导致高等级洪涝灾害的发生。只有在发生洪水致灾的同时,当日极端降水强度增加15%(300 mm)以上时,有县域会发生2级及以上洪涝灾害;当主汛期降水量达到355 mm以上时,则可能有县域会发生3级及以上洪涝灾害。本文最后讨论了雄安新区应对洪涝灾害的建设适应措施。  相似文献   

11.
湖南城市洪涝易损性诊断与评估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首先从孕育洪涝灾害的环境变异性、社会经济灾敏性、城市土地利用对洪涝的放大作用,防洪标准和人为设障等方面对湖南城市洪涝的易损性进行了总体诊断。然后,选取人口密度、工业产值密度、道路网密度、排水管道密度、建成区绿地率等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对之进行了定量评估。将全省城市洪涝的易损性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高度易损性,较高度易损性、中度易损性、较低度易损性、低度易损性。研究结果表明:湖南城市洪涝易损性程度总体水平高,因此,湖南洪涝防治要从以农村为重点转向以城市为重点,加大城市洪涝治理力度;湖南城市洪涝易损性程度等级与城市规模之间没有对应关系,因此,湖南城市洪涝防治应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2.
平原地区洪灾风险评价的GIS方法研究 --以荆州6县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平原地区因地势低平。水网发达而常遭到洪水的威胁。这种威胁既有来自过境洪水的洪灾.也有来自本地因暴雨引起的涝灾。如何考虑它们两者的相互影响以及洪水灾害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属性,进行洪水风险评价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8.1支持下,既考虑过境洪水与本地涝灾,也考虑承灾体的易损性(包括人口、交通线与经济),还考虑抗灾能力,以GRID模块的地图代数作为运算手段,用AHP法确定因子的权重,建立了评估平原地区的洪灾风险的计算模型和评价方法,该模型运用于长江中游洪灾风险比较严重的地区——荆州地区的6县市.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土地利用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长江产业带的腹地和承东启西的重要地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中游地区的洪水屡屡成灾,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尽管洪涝灾害的发生与气象、地貌等自然条件密不可分,但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洪水位、河流湖泊的调蓄能力、洪涝灾害的经济损失等与土地开发利用的关系,论述了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特别是围湖造田、围垦江洲、分蓄洪区的开发等,与洪涝灾害的关系,指出长江中游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所引起的河湖调蓄能力的下降是加剧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了中游地区减轻洪涝灾害的土地利用对策,如编制易灾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战略、发展“避洪农业”、建设分蓄洪区、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最后,分析了实施这些措施的可能性及实施过程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江汉平原涝渍地农业生态环境恢复的对策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长江流域日益严峻的外生态环境的压力,加上长期以来湖区不合理的围垦开发利用,使江汉平原涝渍地域的农业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主要表现为气候变率较大,分布不均,涝渍相随,旱涝并存,农业用水的水质劣化趋势加剧,涝渍地的土壤潜沼化仍在继续,土地生产力低下,涝渍地域相对贫困人口增加。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将水和涝渍地看成一种资源而非负担,从整个流域生态系统出发,用大农业的观点,走社会化自然顺应的生态环境恢复之路,要上防下截,蓄泄兼顾,控制围垦,退田还湖,通过工程,生物和农业措施使涝渍小生境得到改善;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国际合作,使涝渍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更加科学的可持续。不同类型的涝渍地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实践表明,因地制宜地治理开发可以获取很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平原农业水灾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避农业洪涝巨灾风险是长江中游平原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剖析我国农地制度和小规模农户经营的风险特征,认识到我国农地制度存在小规模经营缺陷和缺乏产权激励机制,农户在应对洪涝巨灾自然风险时表现为无能为力,并且现有农业分担风险的外部环境更使农户无法承受自然巨灾风险而被迫成为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回避者,因此应对农业洪涝巨灾风险必须在政府主导下实现。提出长江中游平原农业水灾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安排建议:加强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保持水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发展避洪农业,实现区域农业结构的优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安排,以农业政策性保险分担农业水灾风险,增强长江中游地区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洪灾综合风险的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洪灾风险研究从单一风险转向综合风险,将是防洪减灾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结构特征分析则是洪灾综合风险研究的首要任务。首先,应用灾害学的研究理论探讨洪水灾害的风险性,建立由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脆弱绝对性、承灾体易损相对性及用于洪灾风险宏观评价的灾情损失评估所组成的洪灾风险分析的宏观结构,并给出了相应的量化途径;其次,从模型分析的角度,分析了由洪水风险、防洪工程风险、防洪投资风险、洪泛区风险、洪水生态环境风险和防洪决策风险6个方面组成的洪灾综合风险特征,构建以洪水为中心的洪灾风险链的微观结构,并应用概率论方法,给出了相应的量化概念模型;最后,对洪灾综合风险的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7.
湖南怀化地区96.7城市特大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南省怀化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该地区1996年7月发生了城市特大洪涝灾害,本文概述了该地区96.7城市洪涝灾情,并以区域灾害系统论为指导,从孕灾环境、致害因子、承灾能力和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等方面,对这次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主要成因是:(1)易洪涝的山丘区环境;(2)96.7降雨强度大、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的异常雨情和高洪峰水位、流量的异常水情;(3)城市防洪标准低、水利水电工程防洪效益差和抗洪害意识不强等原因造成的城市防洪能力低;(4)砍伐森林、人为侵占河道和大型水库超常规蓄水等人类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江西省洪涝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夏季江西省发生多轮洪涝灾害,灾情十分严重。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以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地区为研究对象,从洪涝灾害的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与防洪能力4个角度出发,选取降水、地形、水系、人口、经济、生态及圩堤等10个评价要素指标,采用90 m分辨率DEM、1960~2005年84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量、2003~2008年江西洪涝灾情数据、2009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2005年江西省土地利用数据,以1 km单元格为基本评价单位,利用GIS空间分析与建模功能构建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数模型,对江西省重大洪涝灾害进行综合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该评估模型能成功应用于区域尺度,研究区洪灾风险分布呈现以江西北部的鄱阳湖湖区及蓄滞洪区为中心向两边递减的特点,从中心至外风险等级逐渐降低;从行政区划上,湖口、鄱阳、抚州、上饶等因地势平坦、降水量大、河网密集处于高风险区,而低风险区集中在降水少、地势高且山区分布较多、不易集水的江西南部,如:遂川、崇义等。经2010年6月17~25日发生的暴雨洪灾情况验证,该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可为洪灾风险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