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口压力评估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讨论了人口压力的概念,论述了人口压力与持续发展及人口迁移的内在联系,建立了城、乡两类区域人口压力评估的指标体系,构造了实用评价模型,并以山东省为例,实现了人口压力评估和制图。  相似文献   

2.
以庄河循环经济园区为研究对象,应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对其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构建了该园区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并对其指标体系进行了量化,确定了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目标值,对循环经济园区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计算与评价,得到了本区域实施规划后循环经济发展的总分值。  相似文献   

3.
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综合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分析了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研究了流域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因素 ,并且提出了进行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 ,对近年来长江流域各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分别进行了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促进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试验研究,本文首先提出了计算区域水资源的区域水文地质参数的基本概念,确立了变质岩山丘区蓄满一超渗混合型产流理论,查清了三水转化的途径及方式。首次提出了利用变参计算区域水资源的方法,解决了变参方程的计算问题,克服了传统水资源评价计算中降雨、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不同频、不同步、系列不配套、误差大的难题。确定了地下水径流还原计算方法,明确指出了基流为流域综合重复量,提高了区域水资源的评价计算精度,并可用于变质岩山丘区区域水资源开发规划、计划的制定。经大区(胶东半岛)验证效果良好、实用性强,可在全省及全国同类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四川省土地承载能力的动态仿真模型,模型中包括土地利用、人口、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子系统,文中阐述了土地承载力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模拟了四川未来45年土地承载力系统的动态变化轨迹,提出了两种方案,并对其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选取稻谷和小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多维度考察了2001—2014年省级粮食种植的相关指数据及其变化,定量分析了粮价保护政策的执行效果及其对区域的影响。研究发现: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扭转了执行区种植面积持续减少的趋势;促进了种植面积的增加,刺激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升,保障了粮食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7.
区域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本文探讨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估测的方法,分析了大陆典型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的背景值,研究了确定自然系统最优生态承载力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8.
韶山灌溉工程是湖南省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到目前已安全运行了30多年,该工程的兴建,使该地区摆脱了旱魔的长期威胁,促进了区内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全面提高。从纵向与横向和定性与定量的计算,对比分析研究中,总结了该工程对区域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自然资源的定量化动态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出发 ,对资源的分类原理做了系统的分析 ,提出了基于自然资源动态分类的定量化定义公式 ,并做了分类对比。该方法为可持续发展由定性向定量化发展提供了依据 ,为利用信息高速公路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及自然资源信息共享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简要阐述了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悬域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接着以乌江流域为例,对流域内40个县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指出了流域内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为促进乌江流域的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某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上海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土壤碳库的估算不仅是陆地土壤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可为国家尺度的土壤碳库的估算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利用上海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GIS技术对上海土壤有机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地区0~10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576×107 t,占全国的0.062 6%,0~100 cm的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055 kg/m2,高于全国平均值,反映出上海土壤具有较高的碳蓄积能力。各类土壤中,水稻土的土壤碳储量最大,其次是灰潮土和滨海盐土,而黄棕壤由于面积狭小,所以土壤碳储量最小。各类土壤0~10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水稻土>灰潮土>黄棕壤>滨海盐土。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上海土壤碳密度呈现为西高东低,在局部范围内还表现出高低相间,错综复杂的局面,这种分布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形、微地貌、母质、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快速的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造成了土壤碳库的净碳损失量为39244万t,相当于2000年化石燃料产生的碳排放的9.86%,这表明在经济和城市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已经成为影响土壤碳库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三峡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特大型工程,必须保证其长期,安全地运行,这就要求对工程中的埋地金属构件进行有效的腐蚀防护,而构件使用寿命的预测及防护方法的筛选又赖于该地区土壤的腐蚀性强弱。本文以三峡坝址土壤的腐蚀性调查与研究为重点,探讨了三峡地区土壤的腐蚀性及其主要影响因子,作者认为,三峡地区土壤的腐蚀性较强,在工程建设中最好先进行土壤腐蚀环境的勘测,并在工程中采用必要的防护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与RUSLE的武陵山区小流域土壤侵蚀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中下游武陵山区女儿寨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数据观测积累及实地调查采样等方法,计算了研究区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等因子,运用GIS与RUSLE评价了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并分析了其与土地利用方式、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域平均土壤侵蚀强度为78844 t/(km2·a),属微度侵蚀,流域面积9518%的范围发生轻度以下的侵蚀,强烈以上侵蚀仅占1.19%。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耕地、果园侵蚀强度较大,均达到中度侵蚀,有林地除竹林地为轻度侵蚀外均属微度侵蚀,耕地、果园、竹林地是今后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地类。不同海拔高度中,低海拔(200~400 m)区域侵蚀量占到流域侵蚀总量的6442%,是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地带。研究为应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在武陵山区进行土壤侵蚀评价提供范例,为研究区防治土壤侵蚀和流域管理规划决策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土壤氟含量及其赋存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氟是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微量元素,过量和不足都会影响人和动物健康,人体氟主要来自饮水和食物,土壤氟含量、形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影响着水和食物氟含量。以安徽省主要类型土壤为材料,采用连续化学提取的方法,测定了安徽省主要类型土壤全氟、水溶氟以及不同形态氟含量,分析了土壤氟形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徽土壤全氟含量1066~1 2367 mg/kg,平均为4852 mg/kg,全氟含量高低排序为菜地土>潮土>石灰土>黄棕壤>黄褐土>水稻土>砂姜黑土>黄红壤,成土母质是影响土壤全氟含量的主要因素。土壤水溶氟含量042~2248 mg/kg,平均为338 mg/kg,水溶氟含量高低排序为菜地土>砂姜黑土>潮土>黄棕壤>黄褐土>水稻土>石灰土>黄红壤,北高南低。土壤氟主要赋存形态是矿物态氟,占土壤全氟95%以上,水溶氟、交换态氟、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氟和有机结合态氟占土壤全氟5%左右。土壤水溶性氟含量与土壤pH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60 2和0353 9,土壤交换态氟与土壤小于0001 mm土粒含量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38 4和0345 8,有机结合态氟与土壤有机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26 8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土壤质地与水分特征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频繁干湿交替增强了鄱阳湖洲滩土壤水对湿地系统的动态调节作用。以鄱阳湖吴城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一个典型洲滩湿地为研究区,调查分析了土壤质地沿高程梯度的分布特征,确定了不同土壤质地的水分特征参数,并阐述了土壤质地与其水分特征参数的空间异质性。结果发现:该洲滩湿地主要分布砂土、粉壤土和粘土三种类型。水平断面方向上,粒径较粗的砂土和粉壤土主要分布在高位滩地,而粒径相对较细的粘土主要分布在近湖区开阔水面的低位滩地;土壤剖面方向上,土壤质地呈现出固有分层特性。van Genuchten模型应用于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拟合,证实了该模型在鄱阳湖洲滩湿地的适用性。模型结果表明土壤残余含水率θr变化约9%~19%,饱和含水率θs变化约42%~57%,土壤进气值的倒数α约0.01 cm~(–1),水分特征曲线形状参数n介于1.11~4.65之间。土壤含水率变化对van Genuchten模型中参数α和n较为敏感,而对θr和θs的敏感性相对较弱。研究成果可为后续该区域以及全湖区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的构建和发展提供背景信息和参数资料。  相似文献   

16.
2003~2009年鄱阳湖流域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流域水文过程是区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相对于其它水文要素而言,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尚缺乏系统研究,成为流域水文过程研究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之一。采用AMSR E土壤水分数据,从流域、子流域及地表覆被等不同的空间尺度,阐明了鄱阳湖流域2003~2009年土壤水分的年际与年内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流域尺度上,土壤水分总体呈现中心低、周边高的“漏斗式”空间分布形态,但夏、秋季节空间差异性减弱,年际土壤水分呈现较强的下降趋势,其中以湖区下降速度最大;在地表覆被尺度上,林地土壤水分最高、年际下降速度最低,表明其在年际尺度上对干旱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不同地表覆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年内差异较明显,但在6、7及10月差异较小,地表覆被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作用减弱;在影响因素方面,降水是土壤水分的主要影响因素,气温、灌溉等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加强对流域水文过程的理解与认识,同时可为水资源管理及防旱抗旱等提供科学的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3年生印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该林分所在的林地进行施肥试验,设置了9个施肥处理和一个不施肥对照,运用当年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土壤养分和生物指标讨论了施肥对干热河谷印楝人工林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3年生印楝人工林树高和胸径生长对施肥的反应存在差异,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单施氮肥(处理1、处理2、处理3)和混合施肥(处理7、处理8、处理9)的当年胸径生长量均与对照处理差异显著,而当年树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2)合理施肥不仅可改善土壤酸碱性和土壤微环境,增强土壤酶活性和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还可提高林地土壤肥力,防治印楝人工林地力衰退;(3)不同施肥处理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不同,氮、磷肥混施是提高林地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最好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8.
南方丘陵山地带土壤保持功能及其经济价值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保持是生态系统提供的重要调节服务之一,在区域侵蚀控制以及生态安全的维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全国主体生态功能区划中"两屏三带"的南方丘陵山地带为研究对象,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以2000、2005和2010年3期生态系统类型数据为主要数据源,运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USLE)分析了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并对其经济价值进行动态核算。结果表明:10 a间,南方丘陵山地带土壤保持总量呈上升趋势,土壤保持总量上升了76.79×107 t,森林、灌丛和农田生态系统是研究区土壤保持功能的主要贡献者,总贡献率3个年份分别为82.29%、82.59%和80.58%,不同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总量排序为森林> 灌丛> 农田> 草地> 湿地> 人工表面> 稀疏地,土壤保持能力排序为湿地> 草地> 灌丛> 森林> 农田> 人工表面> 稀疏地;10 a间,研究区土壤保持功能总经济价值增加了270.34×108元,总经济价值中以保持土壤肥力价值为主;土壤保持功能经济价值的变化以轻微增加为主,其呈现增加的区域面积和价值增幅大于经济价值减少的区域面积和价值减幅。在对该区域生态系统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合理增加植被盖度对防治土壤侵蚀、保持土壤养分可以起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土壤物理质量指标研究进展及在矿区环境中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土壤物理质量指标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在矿区环境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构建了矿区环境土壤物理质量指标体系。常规指标的研究集中于耕作或人为干扰对指标影响的定量研究及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的相互影响。国外提出并应用了许多非常规指标来对土壤物理质量进行评价,结合常规指标,可以对自然或人为扰动情况下,土壤损伤及退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采煤沉陷对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过程,我国矿区土壤环境的研究,应该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正确的常规和非常规指标来对矿区土壤物理质量进行系统的评价、表征及定量化。构建的矿区环境土壤物理质量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不同盐度梯度下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生态适应性及其生长的限制因子,对崇明盐度梯度下的3个滩涂湿地生长的芦苇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盐度下芦苇种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之间的差异,及土壤与芦苇元素、元素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崇明滩涂湿地土壤C、N、P含量和C/N、C/P、N/P平均值分别是15.01、0.69、0.86g/kg,22.09、21.87、0.96。芦苇的C、N、P含量及C/N、C/P、N/P平均值分别为413.17、10.75、2.53g/kg,41.49、293.58、7.29。(2)随着崇明滩涂湿地土壤盐度增加,土壤的C、N含量及芦苇的C含量、C/N先降低后增加;土壤的C/N、C/P、N/P及植物的C/P、N/P增加;土壤的P含量及植物N、P含量降低。(3)盐度梯度下滩涂湿地土壤与芦苇生态化学计量学中的C、P、C/P、N/P之间均正相关关系,土壤N含量与植物的C/P正相关,与N/P负相关;而C/N与植物P含量之间有负相关性。(4)该研究区土壤的C、N元素较为匮乏,P含量较高;植物的N/P值小于14,说明崇明芦苇生长主要受到N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