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民防苑》2009,(5):47-47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目为“防灾减灾日”。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地球的历史不时为自然灾害所中断。宗教上把灾害视为天的惩罚,一再证明人类对之无能为力。同时,它也是对人类的挑战。除了自然灾害之外,其中有些灾害直接或间接地归咎于人类。毁灭性的自然灾害是地震,它经常导致千万人的伤亡。火山爆发、山崩和雪崩等等,同样可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水是生命所必不可少的,但一样可以引起灾害。如:风暴潮、洪水、水坝决口和季风雨  相似文献   

3.
编辑寄语     
《防灾博览》2009,(3):2-2
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抗拒的,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而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安全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地震灾害的防御方面,减轻灾害必须统筹考虑社会、经济、政策、科学和工程等方面的手段和举措。  相似文献   

4.
自然灾害对深圳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灾害科学研究的深入,城市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快速城市化的深圳,其自然灾害方面的研究更有必要。深圳市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等3类,它们是自然变异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深圳的建设发展中,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限制了土地利用和开发的规模,加大了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成本;二是对城市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危害,使深圳的生态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造成退化。最后针对深圳市自然灾害的特点,阐述了它们的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5.
《民防苑》2014,(5)
正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  相似文献   

6.
徐好民 《灾害学》1992,7(2):88-90
随着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展开,人类对灾害的重视与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我国蓬勃展开的减灾活动中有一个问题是亟宜引起重视或目前我们尚重视不够的,那就是灾害与灾异研究的区分与对待。灾害(这里指自然灾害)是自然因素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现象、事件或过程。灾是指造成损害的现象或原因,害是它的结果。灾和害互为因果,相互依存。因为它们是和人类生存愿望相反的行为,所以人类总是想控制它,减少它。趋利避害是减灾活动的首要目的,人们以极大的注意力关注灾害是理所当燃的。但任何灾害都不  相似文献   

7.
1997年全球自然灾害回顾与分析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2  
1997年是全球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较低的一年。根据收集到的全球自然灾害数据,对全球主要自然灾害特征和分布特点进行了回顾,并结合国际上最新研究成果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自然灾害的概念,等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自然灾害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和消除其影响是世界各国都在努力的目标。自然灾害的系统研究始于本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灾害热”已扩展到整个世界。全世界每年用在灾害科学方面的研究经费在100亿美元以上。  相似文献   

9.
防灾减灾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进展概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人类社会是在对自然灾害的不断斗争中得到发展。近代由于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自然灾害的损失也在急剧增加。防灾减灾是减轻灾害损失、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当前灾害监测技术、灾害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灾情评估方法、灾害管理及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已有了不小的进展。本文概括地介绍了这些进展,并指出了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1997/1998厄尔尼诺与江苏气象灾害及对农业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苹  黄毓华  武金岗 《灾害学》1999,14(4):54-58
1997/1998厄尔尼诺事件在1997~1998年冬春给江苏省带来严重气象灾害, 导致三麦、油菜减产近3成。夏季长江出现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涝, 形势十分严峻。本文以大量翔实的数据与灾情资料, 分析了厄尔尼诺与江苏气象灾害的密切关系, 提请人们关注厄尔尼诺, 预防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1.
刘电英  曾娟娟 《灾害学》1997,12(4):54-56
通过调查益阳市赫山区羊角乡小河口村发生的特大罕见雷击灾害,翔实记述了雷击出现引起的特异现象及灾害,科学地分析了雷击发生的天气形势和地理环境条件及其原因.并提出了预防雷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对灾害与移民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灾害不是简单的自然事件或过程,它是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的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本质上看,自然灾害是人地耦合系统失衡的表现,是人地关系不协调的反映.灾害导致的人口迁移是人类面临灾害风险的一种适应性对策.灾害移民可分为灾前移民和灾后移民,或可返回性移民和不可返回性移民.自然灾害并非必然意味着人口迁移.灾害移民是受诸多宏观因素和家庭因素影响,在灾害诱导下产生的一种人口被迫迁移.在汶川8.0级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可运用相关灾害移民理论指导灾区移民和人口安置工作.  相似文献   

13.
<正>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自然灾害会造成几百万元到几百亿元的损失,同时也会造成灾害区内不计其数的伤亡人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灾害性天气广发、频发、重发、并发。近30年来(1990年—2019年),全球91.6%的重大自然灾害、67.6%的人员因灾死亡、83.7%的经济损失和92.4%的保险损失,由气象及其衍生灾害引起。  相似文献   

14.
唐黎标 《民防苑》2009,(5):36-38
自古以来,人类就从来没有停止与自然灾害搏斗,洪水、飓风、地震、暴风雪……在频繁的自然灾害面前,生命是如此脆弱。如何应对、减少灾害损失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挑战,世界各国在抗灾、救灾中也是各有妙招。  相似文献   

15.
自然灾害保险风险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考虑自然灾害的危险性、灾害的经济与社会易损性和风险区的工程防御能力的基础上,建立了自然灾害保险风险分析的数学模型。选择给人类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地震、地质灾害、洪水和台风等4种自然灾害作为灾害危险度评判的灾种,利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对中国由然灾害保险风险进行了评判。并根据评判结果绘制了中国自然灾害保险风险区划图。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的活动深刻地改变着自然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已成为现代生态环境的常态,而人类对于自身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承担什么样的义务和责任,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从自然灾害的释义学角度入手,结合对灾害不同认识的理论背景,分析了自然灾害的人为致因,依据客观的灾害史,指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功利化对自然灾害频发的罪责,并提出应从生态伦理学探讨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在文化根源,借助对理性主义的分析,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继而。结合现代生态伦理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反思和修正。  相似文献   

17.
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依据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灾害风险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之后国际社会灾害风险管理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而对自然灾害风险模型的深入探讨,将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自然灾害风险影响因素的认识.在国际社会灾害风险管理学界对自然灾害风险模型的认识的基础上,力求对自然灾害风险模型做进一步的诠释,进而从自然灾害风险模型的再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致灾因素的强化以及自然灾害风险的系统结构三个方面,探讨了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依据,为制定科学的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2019年10月13日是第30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加强韧性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防治水平"。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自然灾害防治等重要论述精神,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同志发表视频讲话,介绍我局在加强韧性能力建设、提升地震灾害防治水平等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倡导全社会广  相似文献   

19.
值此纪念“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之际,让我们重温“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明确目的:减轻自然灾害引起的人类生命的巨大损失和破坏。自然灾害的后果已远远超过当时的影响,而常常使经济发展进程拖后许多年。应付这个挑战要有特殊的战略。特别要提高公众  相似文献   

20.
“国际减灾十年”动态1997年世界减灾活动——将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主题:水太多或太少都会导致自然灾害的原因没有水生命不可能存在,水是生命的根源。然而水太多了就会有危险。水太多或太少都是自然灾害最普通和特征,并且比任何其它灾害增加得更快。与任何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