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PCC第一工作组评估报告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21年8月6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第六次评估报告(AR6)发布,针对气候系统变化科学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估. AR6以更强有力的证据进一步确定了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客观事实,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影响的信号更为清晰. 本文总结了历次IPCC评估报告,并从气候现状、未来可能的气候状态、风险评估和区域适应气候变化信息以及减缓未来气候变化4个方面对AR6进行系统梳理. 结果表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对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的影响前所未有,引发了全球许多地区的极端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 未来若温室气体排放没有显著减少,到2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将至少升高2.1 ℃;如若人类影响得到有效改善,在最低排放情景(SSP1-1.9)中,2055年将变为负碳,到21世纪末气温开始再次下降. 减少CH4等其他污染物可以为全球气候治理争取时间,并改善空气质量. 建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应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聚焦模式开发和应用及与各工作组之间的衔接,加快短寿命气候强迫(SLCFs)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研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的科技支撑等.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持续影响着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并带来了严峻的风险挑战。我国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较高,气候变化的影响整体表现为弊大于利,而进一步增暖促使气候风险加剧。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风险,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中国保险行业聚焦极端气候事件及重点绿色产业,通过开拓和探索多种绿色保险产品为相关行业和产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从而推动气候变化保险应对创新发展。本文基于中国气候变化风险的态势及绿色保险服务的发展阶段,从极端气候灾害风险应对、重点区域防灾减灾示范技术、绿色低碳新技术赋能、绿色保险支撑等方面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孙倩  张美玲  王鑫婧  徐士博 《环境科学》2023,44(10):5842-5851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草地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气候情景数据,运用Daycent模型对甘肃草地2015~2100年碳收支进行模拟,并利用趋势分析法研究未来78 a草地碳收支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SP245未来气候情景下,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呈不显著波动下降趋势,速率(以C计,下同)达-0.20 g ·(m2 ·a)-1,且该情景下草地碳汇处于下降状态;SSP585未来气候情景下,草地NEP以1.36 g ·(m2 ·a)-1的速率呈显著波动上升趋势,草地碳汇逐渐增加;草地碳收支的空间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递增;SSP585气候情景下的温度和降水的增幅高于SSP245的气候情景,且草地碳收支与降水量的变动具有一致性,与温度的变化呈反向关系.研究明确了在不同气候情景下甘肃草地的碳汇强度,对有效固碳有参考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环境保护》2021,(8):8-8
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正在加速,冰层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等气候风险持续上升,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显著影响着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加强气候风险管理,适应气候变化、保障气候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近年来我国适应气候风险特别是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规划中均考虑到气候风险,努力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沿海、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和气候风险的水平。但目前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建立气候风险评估机制,完善气候风险防范机制,与世界各国凝心聚力建立起应对气候风险的长效机制,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5.
李阔  许吟隆 《环境保护》2023,(22):38-41
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日益显著。洪涝、高温、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对城市基础设施、居民生活及社会经济系统造成直接冲击,导致经济损失日趋严重。本文从适应气候变化的角度探讨国际典型城市应对洪水灾害的适应行动思路,并讨论了国内城市适应行动存在的不足,包括气候风险评估不够精细、与适应行动衔接不紧密,部门/领域适应行动与部门常规任务未有效融合,缺少对适应目标与成效的量化评估等。鉴于此,面对气候变化影响下城市洪涝灾害的严重胁迫,中国城市适应行动应从气候风险精细评估入手,量化适应目标,推进部门常规任务与适应措施的深度融合,提升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CCLM的中国极端降水事件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由逐日观测资料插值而成的格点化观测数据集,评估了区域气候模式COSMO-CLM(CCLM)对中国极端降水的模拟能力,并对2016—2050年中国极端降水事件进行预估。文中主要采用强度-面积-持续时间(Intensity-Area-Duration,IAD)方法,识别了既定时间尺度下具有一定强度和影响面积的极端降水事件,分析未来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区域气候模式CCLM对中国极端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均有较强的模拟能力;2)2016—2050年中国极端降水事件整体呈增加趋势,RCP 8.5情景下变化更为显著,事件强度更大;3)未来不同情景下,均有可能发生强度或影响面积超过基准期最大值的事件,其中影响面积大的事件多发生在华北和东北,强度大的事件多发生在西南和华南。  相似文献   

7.
李钊  张美玲  张锐祺  田景  王晨 《环境科学》2024,45(6):3308-3317
研究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有机碳密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甘南自治州草地生态系统管理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碳汇和减缓气候变化.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基于SSP126和SSP585这两种CMIP6未来气候情景数据,运用CENTURY模型模拟预测2023~2100年甘南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2023~2100年,总有机碳密度、缓性有机碳密度、惰性有机碳密度均呈现下降趋势,活性有机碳密度先波动下降再波动上升.同时,SSP585情景下的总有机碳、活性、缓性和惰性有机碳密度均高于SSP126情景;②Mann-Kendall突变分析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密度之差(Δsomtc)的突变发生在2030年;土壤活性碳密度之差(Δsom1c)的突变发生在2027年;③研究期内,在SSP126情景下,甘南州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为7 505.69 g·m-2,在SSP585情景下则为7 551.87 g·m-2.甘南州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整体呈现西部高东部低,变异系数整体比较稳定的特点;④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未来气候情景下,降水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呈正相关,温度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呈显著负相关;⑤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结果表明,在两个气候情景下,甘南州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碌曲县的下降趋势相对最快,迭部县最缓慢.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下游区域生态系统对极端降水的脆弱性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甚于气候平均态的变化,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评估及机理研究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以极端降水为例,选择我国旱涝频繁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动态模拟,选择与极端降水显著相关的生态系统功能特征量,根据IPCC脆弱性的定义,以生态系统功能特征量偏离多年平均状况的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分别定义系统对极端降水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从而评估其脆弱性。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系统多年平均脆弱度为轻度脆弱,轻度脆弱及以下地区占区域总面积的大半,约65%,脆弱度较高的区域占20%,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西北部。极端降水会增加长江中下游区域生态系统的脆弱度,多表现为不脆弱转变为轻度脆弱,中度脆弱及以上的生态系统所占比例变化不大。干旱和洪涝对区域内生态系统脆弱度的分布格局影响不大,但干旱的影响程度高于洪涝。不论是干旱还是洪涝,区域内生态系统的脆弱度在灾害过后的下一个生长季能基本恢复,没有连年灾害的情况下,长江中下游区域的旱涝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会持续到下一年度。  相似文献   

9.
GCM预测情景下中国21世纪干旱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干旱事件发生的趋势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中6个GCM模式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数据,采用帕尔默干旱指数(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评估了21世纪RCP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4.5和RCP 8.5情景下我国干旱事件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1世纪中后期,由于气候显著变暖而降水变化不稳定,我国将面临广泛的干旱化趋势,其中干旱频次、持续时间和强度都呈显著上升趋势。相对于基准期,干旱事件的空间格局也将发生变化,其中北方地区干旱事件历时和频次明显增加,而南方严重干旱事件的强度加剧。尽管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降水小幅增加,但仍不能扭转因增温所导致的区域干旱化趋势。因此,在制订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旱灾预防、减缓及适应性方案和措施时,需要考虑气温和降水变化时空不匹配等因素的影响,从水热两方面调控干旱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艳 《环境保护》2021,49(8):15-19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许多地区可能面临更加频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冲击,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和城镇化提升背景下,将对我国水资源、生态系统、人居环境、城市和农村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气候变化系统性风险主要体现为小概率-高影响的“黑天鹅”风险、大概率-高影响的“灰犀牛”风险,我国未来应关注极端突发或长期累积产生的城市安全风险、欠发达地区的贫困与移民风险、健康风险。对此应加强系统性规划,重视对气候变化系统性风险的综合评估,加强前瞻性的协同政策规划,提升全社会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意识,以确保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和安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