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利用1997—2008年辽宁沿海各城市的城市化和气候指标,运用线性拟合、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索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盘锦和大连的气温在城市化影响下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外,其他各地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合理水平、下垫面变化和城市环境共同构成葫芦岛、锦州、营口和大连城市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在盘锦和丹东,城市规模和城市环境是第一主成分,产业结构合理水平和下垫面变化是第二主成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辽宁沿海经济带应控制人口数量,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加绿地面积,从而协调城市化发展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借助DEA-Malquist方法,从静态、动态两个角度对辽宁沿海经济带6个城市2011—2015年旅游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并对2015年辽宁沿海经济带总体旅游效率进行空间分异分析并提出区域旅游效率优化目标。结果表明:(1)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旅游综合效率达到相对有效的城市较少,研究区资源配置和利用有较大提升空间;城市旅游效率受技术进步指数影响较大,而规模效率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最主要的限制因素;(2)2015年,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效率在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偏低的分布特征,且空间差异明显;规模效率是影响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旅游综合效率及其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3)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旅游投入普遍存在要素冗余现象,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投资环境、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等方式提升区域和城市旅游效率。  相似文献   

3.
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研究区域,从海陆之间的互补性和关联性入手,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揭示其海陆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特征,通过建立DEA模型对海陆经济的相对效率和构成进行测度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测算海陆经济协调度,揭示其时序变化与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利用陆域资源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高于陆域经济利用海洋资源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海洋经济对陆域资源的利用程度较好。(2)辽宁沿海经济带整体海陆经济协调度近年来呈缓慢上升态势,但沿海6市两级分化趋势明显,其中大连协调度最高,锦州、营口、盘锦协调度不断优化,丹东、葫芦岛协调度逐年下降并与其他4市差距拉大。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拥有丰富多样的滨海湿地资源.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升级为国家战略,滨海湿地资源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开发影响.从辽宁滨海湿地资源禀赋与开发现状人手,分析了滨海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滨海湿地在沿海经济带开发中的重要功能与地位,并提出实现滨海湿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分别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2006—2011年的数据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辽宁沿海经济带下属城市的产业结构同构现象比沈阳经济区明显;除大连市的城市流强度远高于省内其他城市,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其他城市的城市流强度普遍偏低;哈大铁路沿线城市的城市流强度明显高于辽宁省内其他地市。通过综合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内部关联度,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的统筹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进一步证明了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良性互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耦合协调理论构建城市化发展—土地资源效应的协调度模型,分析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利用之间的耦合关系,并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研究案例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利用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且不同类型城市所体现的特点不同。通过改造协调度模型,求解出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协调度以及最优的土地资源效应。通过基本的条件假设,求解最大协调度和最优土地资源效应,提出适用于不同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关系的优化配置模型,分别为高能模式、高效模式和提升模式,用以指导区域土地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整体竞争力,发现统计期间内其竞争力不断增强,交通配套设施在此期间始终停滞不前甚至下降,是整体竞争力提升的一个消极因素.将计算结果代入DEA方法评价其效率,发现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管理较好,在2004年之后效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仍然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我国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之一,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较突出。而环境治理直接关系到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环境治理模式则是决定环境治理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运用多中心模式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构建该区域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措施,为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将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对沿海经济带产业投资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辽宁沿海经济带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GDP与其投资额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第一产业则不存在这种关系。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看出,辽宁沿海经济带第二产业的投资额与其GDP之间具有单向因果关系,第三产业投资额与其GDP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0.
1995年以来辽宁沿海经济带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区域经济的总体差异在不断扩大,通过计算锡尔系数,1995—2010年该经济带发展的总体差异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市间差异、市县间差异是造成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时县域经济差异也在不断的扩大。由于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发展速度等诸多影响因素的不同,区域经济的空间格局形成了双核格局,双核与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较大,尤其是西部经济的发展比较滞后,这也是引起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经济总体差异扩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